..续本文上一页宾。所谓“问道”,就是解答大家对佛教的一些困惑,或者在修行上的各种疑难。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比如:“求佛真的有用吗?”,“学了佛法就能练出神通吗?”,还包括对佛化婚礼的看法等等。在座各位在凤凰网或其它地方看过这档节目吗?看过的请举手。看来,现场有一二十位同学看过。《问道》系列节目在凤凰网的点击率都高达十多万,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万,其中也有你们贡献的点击,非常感谢!
说到这些,是要消除大家的一种疑惑。当今时代传播的方法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传达的佛法核心的价值观念从来没有改变。如果每代人都把佛法的内容稍微改动一点点,那么2500年多来,早就把佛教改得面目全非了。
二、《百喻经》:佛教的讽刺寓言
(一)佛以譬喻教化众生
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百喻经》里的故事。
《百喻经》又名《百句譬喻经》,其中共有98个小故事,用寓言的形式来阐释佛教的道理。它是佛教典籍里面唯一的讽刺寓言故事集,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讽刺寓言故事集。公元五世纪,印度的僧伽斯那法师把佛经里的寓言故事搜集到一起,辑录而形成了这本书。齐武帝永明十年,这本书翻译到了中国。
《百喻经》的“喻”,是指譬喻。“譬喻”是佛教的术语,意为用具体事物来比拟某种抽象事物,或以自然景观、世俗的人和现象等等来阐释佛教的道理,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打比方、比喻。
比如,我们要对盲人讲太阳是什么。我们没办法让他看到太阳,只能设法让他理解太阳的样子。我们对他说太阳是圆的,像圆盘一样,这就是一个比喻。盲人下次摸到圆盘,他说这就太阳。我们一看,这不对,需要继续解释。我们说太阳像炭一样炽热,这又是比喻。盲人下次摸到炭,说这就是太阳。我们对他说,这也不是太阳。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比喻,让别人了解某种事物。
人们经常说,对事物的认识必须全面客观,不能“盲人摸象”。“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就是佛教里的譬喻。有人抓着象鼻子,有人抓着象腿,有人抓着象尾巴,以为那就是象,佛教用它来比喻只掌握了局部认识就认为自己拥有了真理。我们要把握事物的整体,了解事物的真相,这是打比喻所要达到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里明确地说,佛是最擅长说故事的一位伟大的导师。“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诸佛用各种各样的讲事物的因缘(因是事物的本质,缘是辅助事物发生的条件)、讲譬喻和用各种语言作为方便来解说佛法,都是为了令众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诸佛的种种教化都是为了众生成佛,所以佛教化的是菩萨,菩萨能够继承佛的事业。从《法华经》的角度来说,佛说法是为菩萨说的,不是为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说的。
佛说,“然舍利弗……”,但是舍利弗啊,如果我仅仅把道理用直白的话告诉你,你根本无法理解,因为众生像盲人一样没有能力全面认识诸法的实相。“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用打比方来说明佛法的含义,有智慧的人就能够通过譬喻对佛所说的真理尽悉了解。
(二)鲁迅与《百喻经》
我们今天要讲的《百喻经》,有段特殊的因缘值得说说。
一讲到佛经,大家最熟悉的是什么经?《心经》、《金刚经》。《百喻经》的知名度远远低于上述两本经。在佛教界,很少有人从头到尾对《百喻经》进行讲述,也很少有见法师对《百喻经》的注解。
但我们要知道,佛教里有一类讲故事的经典,除了《百喻经》还有不少。比如《维摩诘经》,著名的取饭香积、借座灯王、天女散花的故事,都是《维摩诘经》里面讲的。《法华经》里面也有不少故事,比如“三车”、“火宅”的譬喻,说三界犹如危险的火宅,以羊车、鹿车、牛车比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在文学界,《百喻经》有相当大的影响。民国年间,因为鲁迅等人的提倡,《百喻经》在文学界大为流行。我们今天在市面上看到《百喻经》的各种注解,全都是从文学的角度解释的。这是《百喻经》在佛学界偏冷而在文学界很热的一个特殊现象。
搞文学的人、学过中国文学史的人,很有可能会知道这段因缘。1914年的时候,鲁迅先生曾捐银元60块,委托南京的金陵刻经处刻版印刷了《百喻经》100本,用来结缘。这是那个版本的《百喻经》在“功德记”上记载的。所谓“功德记”是在经书的最后一页写出某某出资印经,表示此人有功德,并表达祈愿和祝福。
此外,1926年,上海北新书局也出版过一本名为《痴华鬘》的书,这是《百喻经》故事的另一个版本。这里的“华”通“花”,“痴华鬘”就是愚人的花环。意思是说,这些愚人的故事是智者的明镜,智者会把它们作为借鉴,避免愚昧的行为;愚者却把愚昧的行为作为装饰自己的花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就像今天有些人不会打扮,胡乱装饰自己,还自我感觉良好。
《痴华鬘》也是当年鲁迅先生资助的,王品青先生修订出版。但是这部《痴华蔓》有一个问题,它去掉了佛教的说理的部分,只保留了寓言故事。出这本书的人觉得那些佛教的说教没有意思,就给删掉了。可是,佛教的譬喻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佛法的真理,一旦把最后的总结去掉,读者只能看到一些冷笑话而已,这就远远丧失了本真。
刚才说过,《百喻经》在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翻译到了中国。梁代,在《出三藏记集》里记载了这部经是如何形成的。书末有作者的后记,其中说“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从这句话看来,《痴华鬘》应该是这本书的原名,《百喻经》是后世为了通俗简单重新取的名字。
我们来看看鲁讯先生对《百喻经》的评价,他的相关评价直到今天还颇具影响力。鲁迅先生在《痴华鬘》题记中说:
“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明徐元太辑《喻林》,颇加搜录,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其书具名《百句譬喻经》,《出三藏记集》云,天竺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钞出譬喻,聚为一部,凡一百事,为新学者,撰说此经。萧齐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出。以譬喻说法者,本经云,“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也。王君品青爱其设喻之录,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又缘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语,即据以回复原名,仍印为两卷。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郑首之引,卷末之偈为二事也。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今则已无阿伽陀药,更何得有药裹,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听说印度的寓言非常丰富,其他国家的文学艺术往往受其影响。佛教的法师汇集的专讲譬喻的经典,最有条理的就是《百句譬喻经》。
“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阿伽陀药是一种良药,能治疗百病。用一片树叶包裹阿伽陀药,用药之后,那片树叶就可以扔弃了。佛法的真理就像阿伽陀药,戏笑好比裹药的叶子,佛法的实意蕴藏在寓言中。
“今则已无阿伽陀药,更何得有药裹,出离界域,内外洞然。”鲁迅的意思是,一般的佛教徒想用譬喻来明佛法之义,但是有时候过多讲究形式了。他认为阿伽陀药不存在,哪里还需要树叶来包裹呢?所以他决定“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把譬喻的部分保留,把说教的部分删去了。——他的话说得比较高妙,就像“无佛无祖”一样,修行到了最后是要超佛越祖的。但是在成佛成祖之前,阿伽陀药还是有的,裹阿伽陀药的叶子也还是有的。
后来上海书店曾经重印《痴华鬘》,把它作为鲁迅作序跋的著作选集。再后来又出版了一系列《百喻经》的注译,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绍良先生的《百喻经今译》,其中第一版是繁体字版。此后也出过简体字版,当时的扉页上印有丁聪先生的一幅漫画。据我了解,这幅漫画是丁聪先生作的《拈花微笑图》,是1993年中华书局印刷的。也有一个说法,说这幅画是为《禅》刊画的,关于这件事,将来可以问一问净慧老和尚。
三、第一个故事:愚人食盐喻
(一)原文释读
现在我们来看《百喻经》中的第一个故事。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过去有个愚蠢的人,他到别人家做客,主人给他些食物,他嫌口味太淡,没有味道。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主人听到他抱怨口味太淡,就又为他增加了一点盐。“更为”,“更”在这里是副词,意为“又一次”。这里的“益”不是指利益,而是“增加”的意思。——传统的讲经就是这么讲的,把经文中的每个字都要讲清楚是什么含义。加了盐之后,愚人一吃,“即得盐美”,觉得食物的味道变美了。
“便自念言”,就在心里就开始嘀咕。他说:“所以美者,缘有盐故”,他觉得食物之所以这么美味,就是因为有盐。“少有尚尔,况复多也!”少放一点盐就这么美味,多放一些不是更加鲜美吗?他好像把盐当成味精了。
“愚人无智”,这个愚人没有智慧。“便空食盐”,就空口吃盐。“食已口爽”,“口爽”不是说像吃拍黄瓜一样爽口,而是指失去味觉。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这里的“口爽”就是口味败坏。由于盐的刺激,破坏了味觉。“返为其患”,反而成为他的过患。这里的“返”与相反的“反”含义相同,意为“反而”。
这个故事是个冷笑话:一个愚人因为饭菜里加了点…
《十八届:智者的明镜 愚人的花环(宗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