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賓。所謂“問道”,就是解答大家對佛教的一些困惑,或者在修行上的各種疑難。每期節目都有一個主題,比如:“求佛真的有用嗎?”,“學了佛法就能練出神通嗎?”,還包括對佛化婚禮的看法等等。在座各位在鳳凰網或其它地方看過這檔節目嗎?看過的請舉手。看來,現場有一二十位同學看過。《問道》系列節目在鳳凰網的點擊率都高達十多萬,有的甚至達到幾十萬,其中也有你們貢獻的點擊,非常感謝!
說到這些,是要消除大家的一種疑惑。當今時代傳播的方法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傳達的佛法核心的價值觀念從來沒有改變。如果每代人都把佛法的內容稍微改動一點點,那麼2500年多來,早就把佛教改得面目全非了。
二、《百喻經》:佛教的諷刺寓言
(一)佛以譬喻教化衆生
今天要給大家解讀《百喻經》裏的故事。
《百喻經》又名《百句譬喻經》,其中共有98個小故事,用寓言的形式來闡釋佛教的道理。它是佛教典籍裏面唯一的諷刺寓言故事集,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諷刺寓言故事集。公元五世紀,印度的僧伽斯那法師把佛經裏的寓言故事搜集到一起,輯錄而形成了這本書。齊武帝永明十年,這本書翻譯到了中國。
《百喻經》的“喻”,是指譬喻。“譬喻”是佛教的術語,意爲用具體事物來比擬某種抽象事物,或以自然景觀、世俗的人和現象等等來闡釋佛教的道理,類似于我們常說的打比方、比喻。
比如,我們要對盲人講太陽是什麼。我們沒辦法讓他看到太陽,只能設法讓他理解太陽的樣子。我們對他說太陽是圓的,像圓盤一樣,這就是一個比喻。盲人下次摸到圓盤,他說這就太陽。我們一看,這不對,需要繼續解釋。我們說太陽像炭一樣熾熱,這又是比喻。盲人下次摸到炭,說這就是太陽。我們對他說,這也不是太陽。我們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比喻,讓別人了解某種事物。
人們經常說,對事物的認識必須全面客觀,不能“盲人摸象”。“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就是佛教裏的譬喻。有人抓著象鼻子,有人抓著象腿,有人抓著象尾巴,以爲那就是象,佛教用它來比喻只掌握了局部認識就認爲自己擁有了真理。我們要把握事物的整體,了解事物的真相,這是打比喻所要達到的目的。
《妙法蓮華經》裏明確地說,佛是最擅長說故事的一位偉大的導師。“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諸佛用各種各樣的講事物的因緣(因是事物的本質,緣是輔助事物發生的條件)、講譬喻和用各種語言作爲方便來解說佛法,都是爲了令衆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諸所說皆爲化菩薩故”,諸佛的種種教化都是爲了衆生成佛,所以佛教化的是菩薩,菩薩能夠繼承佛的事業。從《法華經》的角度來說,佛說法是爲菩薩說的,不是爲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說的。
佛說,“然舍利弗……”,但是舍利弗啊,如果我僅僅把道理用直白的話告訴你,你根本無法理解,因爲衆生像盲人一樣沒有能力全面認識諸法的實相。“今當複以譬喻更明此義”,用打比方來說明佛法的含義,有智慧的人就能夠通過譬喻對佛所說的真理盡悉了解。
(二)魯迅與《百喻經》
我們今天要講的《百喻經》,有段特殊的因緣值得說說。
一講到佛經,大家最熟悉的是什麼經?《心經》、《金剛經》。《百喻經》的知名度遠遠低于上述兩本經。在佛教界,很少有人從頭到尾對《百喻經》進行講述,也很少有見法師對《百喻經》的注解。
但我們要知道,佛教裏有一類講故事的經典,除了《百喻經》還有不少。比如《維摩诘經》,著名的取飯香積、借座燈王、天女散花的故事,都是《維摩诘經》裏面講的。《法華經》裏面也有不少故事,比如“叁車”、“火宅”的譬喻,說叁界猶如危險的火宅,以羊車、鹿車、牛車比喻聲聞、緣覺、菩薩叁乘。
在文學界,《百喻經》有相當大的影響。民國年間,因爲魯迅等人的提倡,《百喻經》在文學界大爲流行。我們今天在市面上看到《百喻經》的各種注解,全都是從文學的角度解釋的。這是《百喻經》在佛學界偏冷而在文學界很熱的一個特殊現象。
搞文學的人、學過中國文學史的人,很有可能會知道這段因緣。1914年的時候,魯迅先生曾捐銀元60塊,委托南京的金陵刻經處刻版印刷了《百喻經》100本,用來結緣。這是那個版本的《百喻經》在“功德記”上記載的。所謂“功德記”是在經書的最後一頁寫出某某出資印經,表示此人有功德,並表達祈願和祝福。
此外,1926年,上海北新書局也出版過一本名爲《癡華鬘》的書,這是《百喻經》故事的另一個版本。這裏的“華”通“花”,“癡華鬘”就是愚人的花環。意思是說,這些愚人的故事是智者的明鏡,智者會把它們作爲借鑒,避免愚昧的行爲;愚者卻把愚昧的行爲作爲裝飾自己的花環,不以爲恥,反以爲榮。這就像今天有些人不會打扮,胡亂裝飾自己,還自我感覺良好。
《癡華鬘》也是當年魯迅先生資助的,王品青先生修訂出版。但是這部《癡華蔓》有一個問題,它去掉了佛教的說理的部分,只保留了寓言故事。出這本書的人覺得那些佛教的說教沒有意思,就給刪掉了。可是,佛教的譬喻就是爲了讓大家了解佛法的真理,一旦把最後的總結去掉,讀者只能看到一些冷笑話而已,這就遠遠喪失了本真。
剛才說過,《百喻經》在齊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翻譯到了中國。梁代,在《出叁藏記集》裏記載了這部經是如何形成的。書末有作者的後記,其中說“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癡華鬘竟”。從這句話看來,《癡華鬘》應該是這本書的原名,《百喻經》是後世爲了通俗簡單重新取的名字。
我們來看看魯訊先生對《百喻經》的評價,他的相關評價直到今天還頗具影響力。魯迅先生在《癡華鬘》題記中說:
“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即翻爲華言之佛經中,亦隨在可見,明徐元太輯《喻林》,頗加搜錄,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佛藏中經,以譬喻爲名者,亦可五六種,惟《百喻經》最有條貫。其書具名《百句譬喻經》,《出叁藏記集》雲,天竺僧伽斯那從《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鈔出譬喻,聚爲一部,凡一百事,爲新學者,撰說此經。蕭齊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師求那毗地出。以譬喻說法者,本經雲,“如阿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塗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也。王君品青愛其設喻之錄,因除去教誡,獨留寓言;又緣經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癡華鬘》竟”語,即據以回複原名,仍印爲兩卷。嘗稱百喻,而實缺二者,疑舉成數,或並以鄭首之引,卷末之偈爲二事也。尊者造論,雖以正法爲心,譬故事于樹葉,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牽;今則已無阿伽陀藥,更何得有藥裹,出離界域,內外洞然,智者所見,蓋不惟佛說正義而已矣。”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聽說印度的寓言非常豐富,其他國家的文學藝術往往受其影響。佛教的法師彙集的專講譬喻的經典,最有條理的就是《百句譬喻經》。
“如阿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塗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阿伽陀藥是一種良藥,能治療百病。用一片樹葉包裹阿伽陀藥,用藥之後,那片樹葉就可以扔棄了。佛法的真理就像阿伽陀藥,戲笑好比裹藥的葉子,佛法的實意蘊藏在寓言中。
“今則已無阿伽陀藥,更何得有藥裹,出離界域,內外洞然。”魯迅的意思是,一般的佛教徒想用譬喻來明佛法之義,但是有時候過多講究形式了。他認爲阿伽陀藥不存在,哪裏還需要樹葉來包裹呢?所以他決定“因除去教誡,獨留寓言”,把譬喻的部分保留,把說教的部分刪去了。——他的話說得比較高妙,就像“無佛無祖”一樣,修行到了最後是要超佛越祖的。但是在成佛成祖之前,阿伽陀藥還是有的,裹阿伽陀藥的葉子也還是有的。
後來上海書店曾經重印《癡華鬘》,把它作爲魯迅作序跋的著作選集。再後來又出版了一系列《百喻經》的注譯,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周紹良先生的《百喻經今譯》,其中第一版是繁體字版。此後也出過簡體字版,當時的扉頁上印有丁聰先生的一幅漫畫。據我了解,這幅漫畫是丁聰先生作的《拈花微笑圖》,是1993年中華書局印刷的。也有一個說法,說這幅畫是爲《禅》刊畫的,關于這件事,將來可以問一問淨慧老和尚。
叁、第一個故事:愚人食鹽喻
(一)原文釋讀
現在我們來看《百喻經》中的第一個故事。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過去有個愚蠢的人,他到別人家做客,主人給他些食物,他嫌口味太淡,沒有味道。
“主人聞已,更爲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複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爲其患。”
主人聽到他抱怨口味太淡,就又爲他增加了一點鹽。“更爲”,“更”在這裏是副詞,意爲“又一次”。這裏的“益”不是指利益,而是“增加”的意思。——傳統的講經就是這麼講的,把經文中的每個字都要講清楚是什麼含義。加了鹽之後,愚人一吃,“即得鹽美”,覺得食物的味道變美了。
“便自念言”,就在心裏就開始嘀咕。他說:“所以美者,緣有鹽故”,他覺得食物之所以這麼美味,就是因爲有鹽。“少有尚爾,況複多也!”少放一點鹽就這麼美味,多放一些不是更加鮮美嗎?他好像把鹽當成味精了。
“愚人無智”,這個愚人沒有智慧。“便空食鹽”,就空口吃鹽。“食已口爽”,“口爽”不是說像吃拍黃瓜一樣爽口,而是指失去味覺。老子說:“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這裏的“口爽”就是口味敗壞。由于鹽的刺激,破壞了味覺。“返爲其患”,反而成爲他的過患。這裏的“返”與相反的“反”含義相同,意爲“反而”。
這個故事是個冷笑話:一個愚人因爲飯菜裏加了點…
《十八屆:智者的明鏡 愚人的花環(宗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