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智者的明鏡 愚人的花環(宗舜法師)

  智者的明鏡 愚人的花環

  宗舜法師

  (2011年7月21日下午于文殊閣)

  

  主講人簡介

  宗舜法師,字化默,號無盡燈樓主人。佛教禅宗曹洞宗第四十九代傳人。長期從事佛學研究、佛教宣傳工作。現任中國佛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江蘇省尼衆佛學院研究生導師,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在佛學研究方面,他治學精微,考證嚴謹,發表了多篇富有學術價值的佛教論文和傳統文化論文,深得佛教界重視。在佛教宣傳方面,他經常活躍在網站、電視臺的節目中,如在鳳凰網的《問道》節目裏擔任嘉賓,以無礙辯才诠釋佛法的智慧,得到廣泛好評。

  一、序言:佛法傳播與當今潮流

  (一)八個字促進網絡環境健康 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營已經舉辦到第十八屆了。在本屆夏令營當中有很多新朋友,也有很多老朋友。所謂老朋友,有的已經參加過多屆生活禅夏令營,也有的長期在這裏做義工。我還在夏令營裏遇到不少網友,他們是我的博客或微博上互相的“粉絲”。

  這幾天有些同學在微博上直播關于本屆夏令營的信息。既然如此,今天這場講座可以稍微輕松一點,大家在聽講的過程中,願意拍照就拍照,願意在現場發微博就發,不必過于拘束。佛法的教育,本來就是在活潑、多樣化的形式當中進行的,傳統的、嚴肅的講經是一種方式,我們這種新型的講座也是一種方式。通過互聯網,讓更多的人不出家門就能千裏穿越,和我們大家相會在柏林禅寺,共同分享佛法的甘露,我想,這符合淨慧老和尚所說八個字——“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在當今這個新媒體發達的時代,如果真正想要把傳媒的內容做好,也必須認真學習生活禅。生活禅提出的“感恩、包容、分享、結緣”,應當是互聯網或其它新媒體的一個發展方向,對網民而言,當這四個詞彙承載的理念成爲一種基本道德標准,網絡環境才會健康。

  首先是“感恩”。就拿發微博來說吧,現在很多人懶于原創,願意轉載和評論,拷貝別人的作品也能賺得一點掌聲。但其中一些人顯然感恩心不足,不尊重原創作者,把別人的東西拿來隨便概括一下,改頭換面,似乎就成了自己的。這使得一些能夠寫出好作品的博主非常郁悶。

  第二是“包容”。包容需要同時具備慈悲與智慧。互聯網上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怎樣用智慧抉擇、用慈悲包容,這非常重要。如果一味同情,很可能被人利用或者被導向歧途;如果只是理性地批判,則很容易和大家對立。

  第叁是“分享”。分享最好是交互式的,我的心得和你分享,你的心得也與我分享。目前我的粉絲已經叁萬多了,我不可能一一關注,但我會盡量關注大家。

  第四是“結緣”。網絡可以突破時空的各種限製,把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都可以在網上大量與人結緣,那就需要懷著一顆與人結善緣的心。淨慧老和尚教導我們:與人結緣,要結人緣、結法緣、結佛緣、結善緣。其中“結善緣”有兩重含義,一是善于和人結緣,二是要結善緣,不要結惡緣。結善緣,關鍵在于用善良的心、智慧的心和人交往。

  先講這麼一段,意在以目前最流行的傳播方式作爲例子告訴大家:佛法在當今社會傳播,必須適應當下的潮流。

  (二)點綴生活還是改變生命

  現在有人以“時尚佛教”作爲噱頭吸引眼球。其實,佛教的時尚不是今天才有的。從釋迦牟尼佛最初創建僧團的時候開始,佛教就非常時尚。佛教的時尚體現在思想上,佛教的思想是時代潮流的先鋒。

  當時的古代印度社會種姓製度森嚴,人們按種姓區分高低貴賤。直至今天,印度社會依然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釋迦牟尼佛出于慈悲的本懷,提出一切衆生平等的觀念,他告訴我們衆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在2500多年前世尊的教化中,已經存在平等、自由、民主這些概念了。如今,這些內容仍然很時髦,也就是說,佛陀已經時髦了2500多年。

  佛陀一直很時尚。佛陀的時尚是反世俗的時尚。古代印度的俗人以留長發、梳發髻爲時尚,佛陀卻讓出家人把須發剃除;俗人以穿名貴衣服爲時尚,佛教僧團把從垃圾堆裏撿來的破布洗好、縫好,穿在身上作爲袈裟;俗人以身上挂璎珞、戴花環、塗香料爲時尚,佛教主張不香油塗身,不著香花鬘……

  佛陀不是爲了反世俗而反世俗的,他強調的修行方式都有深刻的含義。他知道,時尚的外表是虛僞與浮華,而時尚的內涵是純真質樸的心。那個與法爾如是的佛法能夠恒常相應的精神境界,才是真正的時尚!

  有一段時間,我在《時尚先生》雜志上寫專欄。當時這本刊物的主編王鋒提出了“軟時尚”和“硬時尚”的概念,我很欣賞。

  多數年輕人喜歡時尚,他們喜歡的是“硬時尚”,比如國際名牌。他們以爲擁有那些名牌物品就是擁有時尚,如果經濟條件不足以購買名牌物品,他們就把自己打扮得奇異一點,變成“非主流”,以此作爲時尚的象征。

  一次,我在旅途中往車窗外邊看,恰好看到一位非主流的男孩站在街頭,他的頭發高聳,大概有一尺半到兩尺那麼高,結構很複雜。隨行的人對我說:“師父,他出門之前至少要用兩叁個小時打理頭發,才能有這樣的效果。”他花費那麼大工夫,就是爲了在街上站一會兒給大家看,展示自己的時尚。

  但是,他可能不知道還有一種時尚是“軟時尚”。“軟時尚”是精神和心靈的時尚。

  今天,學佛成了一種時尚。現在很多人已經普遍發現外在的物欲永遠不能帶來內心的甯靜,于是開始追求在心靈層面的純潔與淨化,這就是在追求軟時尚。這種心靈的時尚能夠改變精神的面貌,改變一生的命運,這樣的追求遠遠比追求物欲高尚得多。

  然而,現在也出現了一批小資情調的學佛人。他們不皈依、不受戒,只是到寺廟裏去獲得一時內心的甯靜,使生活變得更加閑適與充裕。他們不知道:佛法不是用來點綴生活的,佛法是用來改變生命的。

  點綴生活,就是把佛法當作飯後的甜點,作爲物欲滿足之後更高一層的精神享受,或者在自己精神低糖的時候,用來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自己得到一點興奮和愉悅。這種生活的點綴不能改變生命的本質,因爲這只是一個茶余飯後的消遣,而不是畢生爲之奮鬥的追求。

  如果大家只是把學佛當作生活中的一次歇腳,只是把柏林禅寺當成一個小小的驿站,那實在是太可惜了!我們要明白,真正的學佛是改變自己的內心,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質量,最核心的目的在此。

  (叁)接受“社會在發展”的現實

  時尚與否,不取決于怎樣包裝,也不取決于追求什麼外在的東西,關鍵在于用什麼樣的心追求。

  大家現在看到的出家人,可能和想象中傳統的僧侶有很大差距。很多人對于寺廟和僧侶的概念,受到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影響,認爲出家修行就是伴著青燈古佛過一種極其枯寂的生活。

  現在微博上有個時髦的話題,很多人問出家人:“你用i-phone嗎?”我也經常被問及。大家這麼問是因爲他們心裏在想:“和尚怎麼能用這種東西呢?”說實在的,我不用i-phone。可是,和尚怎麼就不能用這種東西呢?

  少林寺的永信法師在兩會期間用i-phone交流,這件事情在網絡上被瘋傳。其實不管使用什麼品牌的手機,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大家似乎覺得用i-phone的出家人就沒有修行,就是墮落的。

  想想看,你爲什麼非要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對于你尊敬或者感興趣的出家人,爲什麼一定要求他符合你的幻想?爲了把師父變成你理想中完美的寄托,就不允許他的生活裏有任何一點現代元素,這合理嗎?天熱或者天冷,你習慣于開空調,你需要經常沖個熱水澡。既然如此,你發現師父房間裏裝了空調或者熱水器,爲什麼要驚訝?

  總之,爲什麼要用各種自製的尺度要求出家人?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區別在哪裏?在于身份。這種身份之別是通過戒律區分的。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在家人有差異,但這並不意味著出家人就能完全脫離日常生活。和尚也要吃飯,也要“親自上廁所”,沒有人能替。從古至今,出家人追求的理想和目標從來沒有兩樣,一個真正的出家人,不會因爲使用了i-phone或者其他什麼品牌的東西而改變信仰。

  我買四袋蘋果的時候,你用蘋果四代,並不意味著我的心靈一定比你純潔;同樣,我用蘋果四代,你吃四袋蘋果,也並不代表我的心靈比你更向物欲墮落。物僅僅是物,你眼裏有了這個蘋果和那個蘋果的區別,心裏才會出現落差。如果使用i-phone的法師沒有這樣的分別心,你卻在一旁憤憤不平,那是你執著,並不是他執著。

  我們要接受“整個社會在發展”這樣一個現實。

  (四)用現代科技手段傳播佛法

  在這種情況下,用現代科技手段傳播佛法,已是一種非常迫切的需要。

  我們這個夏令營,如果請幾位年高德劭的老法師,采用傳統的講經方式給大家講課,估計你們多半聽著聽著就開始打瞌睡了,過兩天甚至會溜走。他們能夠講出佛教中傳統的精華內容,但是因爲他們的語言系統跟你們的不同,你們缺少佛學院正規的教育,不了解佛教一整套繁瑣的名相體系,所以你們無法適應和接受傳統的講經方式。

  在本屆夏令營講座的法師們,比如聖凱法師、明奘法師,都是青年僧人當中龍象一般的人物,學問、修行、修養都可稱爲表率。而他們共同的選擇,就是在這裏采用現代語言對佛法進行闡釋。這不是佛教的變質,這是佛教在充分繼承普渡衆生的核心原則——契理和契機。所謂契理,就是符合佛教的道理,並不偏離佛教;所謂契機,就是找到最適合大家情況的那種教法。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們融洽地接受佛法。否則,大家只是在內心深處對佛教心存恭敬,而不能夠走近佛教。

  我們在努力運用各種方式進行弘法,比如說製作視頻。鳳凰網有製作佛教內容網絡視頻的資格,從兩年前就開始做一檔節目,名爲《問道》,我是這個節目的嘉…

《十八屆:智者的明鏡 愚人的花環(宗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