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趙州禅的特色
明堯居士
(2011年7月23日下午于文殊閣)
(一)“平常心是道”——趙州禅的特色
1、趙州禅師以本分事接人而著稱。
吃茶去,洗缽去,摘楊花,庭前柏樹子……。
趙州示衆雲:“老僧此間,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隨伊根機接人,自有叁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會,是誰過欤?已後遇著作家漢,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問,以本分事接人。”
本分事接人,就是以最直接、最尋常的方式,直指學人的真心(本來面目),令人見性成佛。
2、本分事接人之禅風,體現了“平常心是道”這一宗門理趣。平常心是道同時也是禅宗的心法所在。趙州和尚是這一理念的最典型的實踐者。
有僧問趙州和尚:“了事的人如何?”師雲:“正大修行。”學雲:“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師雲:“著衣吃飯。”學雲:“著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師雲:“你且道我每日作什麼!”
趙州著衣吃飯與尋常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大珠慧海禅師的“饑來吃飯困來眠”可以作爲注腳。
越州大珠慧海禅師是馬祖道一禅師的弟子,一日,源律師問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3、理解了“平常心是道”,也就理解了禅;因爲它對“什麼是道?”、“道在哪裏?”、“如何合道?”、“如何修道”等關鍵問題,都作了最究竟的開示。
(二)“平常心是道”所對治的修行時病
我們一般人以平常心的理解,更多地是停留在“平淡,自然,不執著,不要神秘化”這一層意義上。
如果從“平常心是道”提出的曆史背景來看,就會發現它是對整個祖師禅法的高度濃縮,內涵極爲豐富。
四種修行時病:
1、心外求法。
趙州雲:“千人萬人盡是覓佛漢子,覓一個道人無。”
2、離開當下之日用求法。
3、將修行的受用和證驗神異化。
蒲州麻谷寶徹禅師,一日,同南泉二叁人去谒徑山,路逢一婆。叁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攜盞叁只至,謂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叁人相顧間,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盞傾茶便行。
4、用生滅之心意識求法。
修行人不得力,大都緣于用心意識或者生滅心用功。
越修越複雜。加法,轉加系縛。
越修越勞累、緊張。心裏變成戰場。修行本來是遠離戰爭。
執著心越強。修行是放下、減法,而很多人卻在做加法。
現實四種回歸:
1、回歸自性。自性即佛。
2、回歸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3、回歸平淡。在生活中證自在。
4、回歸無心。離心意識,無心合道。
這四種回歸,體現了祖師禅的特色——即將修行生活化,把修行當作一種生活方式。
(叁)曆代祖師論“平常心是道”
1、馬祖道一禅師示衆雲:“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何爲汙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經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按】
(1)道不用修——說明道是本有的,本具的。
(2)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汙染——說明道是無爲的。
(3)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說明道是遠離二邊的,不二的。
(4)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說明道遍一切時、一切處。
2、趙州禅師問南泉和尚:“如何是道?”泉雲:“平常心是。”師雲:“還可趣向否?”泉雲:“擬向即乖。”師雲:“不擬爭知是道?”泉雲:“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也!”師于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
【按】
(1)擬向即乖——說明道是無爲的。
(2)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道不是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常住真心。
(3)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也。——道是不二的,遠離二邊的。
3、長沙景岑禅師,南泉和尚之法嗣。僧問:“如何是平常心?”師雲:“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雲:“學人不會。”師雲:“熱即取涼,寒即向火。”
【按】說明道不離尋常日用,尋常日用皆是道的表現。
4、福州報慈院文欽禅師,漳州保福院從展禅師之法嗣。僧問:“如何是平常心合道?”師曰:“吃茶吃飯隨時過,看水看山實暢情。”
【按】說明修道就是以平常心過平常生活。
二、“平常心是道”的修證意義
修道人必須首先面對解決的問題有四:
什麼是道?道在哪裏?如何合道?如何修道?
平常心是道究竟圓滿地回答了這四個問題。
1、什麼是道?平常心是道。
2、道在哪裏?道在平常日用中。
3、如何合道?以平常心合道。
4、如何修道?以平常心過尋常生活。
(一)什麼是道——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的第一層意義:道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心中,所謂“即心即佛”。
“平常心是道”的“平常心”是指常住真心,非生滅之心意識。
平者,平等無分別,廣大無邊。
常者,與生俱來的,本有的;不生不滅的;須臾不曾離;遍一切時處。
心者,靈明、自在。
1、即心即佛
大珠慧海禅師一日參馬祖。馬祖問:“從何處來?”慧海禅師道:“越州大雲寺來。”馬祖道:“來此擬須何事(到這裏打算求什麼)?”慧海禅師道:“來求佛法。”馬祖道:“我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麼!”慧海禅師道:“阿那個是慧海寶藏?”馬祖道:“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禅師一聽,當即“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身心踴躍,禮謝馬祖。(參見《五燈會元》卷叁)
京兆府(今西安)屍利禅師,石頭希遷禅師之法嗣,初參石頭和尚,便問:“如何是學人本分事?”石頭和尚道:“汝何從吾覓?”屍利禅師道:“不從師覓,如何即得?”石頭和尚道:“汝還曾失麼?”屍利禅師一聽,言下大悟。(參見《五燈會元》卷五)
2、常住真心即是我們要證的大道
生滅心與常住真心:生滅心與知道生滅的;可回避的與不可回避的。
《首楞嚴經》兩種根本: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憍陳如尊者的“客塵喻”。
這個不生不滅的、不可離的常住真心,就是我們的佛性。無處回避。
3、通過第一念體知常住真心
無爲的、自然的、最省力的、無分別取舍的、平等包容的第一念。
(二)道在哪裏——道在平常日用中
“平常心是道”第二層意義:道在平常日用中;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心態、須臾不曾離;處處都是回家之路。這就是宗門裏面所說的“道在眼前,一切現成”。
1、道遍一切處,須臾不曾離
過去祖師的這些開示,雖然語言千差萬別,但基本的精神卻是一個,無非是告訴我們要對“道在日用”、“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道遍一切處”這一點信得及,告訴我們不要離開當下試圖向過去和未來尋找大道,也不要離開日常生活去某個人迹罕至的地方尋找大道。我們就生活在道當中,我們一刻也沒有離開過道。宗門中講,觸目是道,一切現成,就是這個意思。
(1)道在當下舉手投足處,須臾不曾離
臨濟禅師開示:“道流!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本是一精明,分爲六和合。一心既無,隨處解脫。山僧與麼說,意在什麼處?只爲道流一切馳求心不能歇。”
傅大士的《法身偈》。“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
(2)道在日用中,無處回避
有僧問趙州和尚:“如何是道場?”趙州和尚回答道:“你從道場來,你從道場去。全體是道場,何處更不是?”
澧州龍潭崇信禅師,天皇道悟禅師之法嗣。出家後,在道悟和尚座下執侍多年,卻無所入。一日,崇信禅師入室問道悟和尚:“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自從出家跟你以來,你沒有給我指示禅法心要)。”道悟和尚回答說:“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崇信禅師一聽,很是詫異,便問道:“何處指示?”道悟和尚道:“汝擎茶來,吾爲汝接。汝行食來,吾爲汝受。汝和南(稽首、頂禮)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崇信禅師不明其意,低頭良久。道悟和尚道:“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見性,要見則當下便見,思維測度即錯)。”崇信禅師一聽,豁然大悟(參見《五燈會元》卷七)
石頭自回禅師的開示——
參禅學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時中,行住坐臥,動轉施爲,是甚麼人使作?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路。……”(見《五燈會元》卷二十)
2、入道之門,就在當下一念無心而照、照而無心處。
道既遍一切處,須臾不曾離,故生活中的在在處處都是入道之門,都是回家之路。而不僅僅是在寺院、禅堂、佛堂。
神照本如禅師的悟道偈——
神照本如法師,宋天臺宗山家派四明知…
《十八屆:“平常心是道”——趙州禅的特色(明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