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平常心是道”——趙州禅的特色(明堯)▪P2

  ..續本文上一頁禮禅師之法嗣。曾以經王《法華經》向四明尊者請益。四明尊者突然大聲喊道:“汝名本如!”本如禅師一聽,言思路絕,豁然大悟。後作偈,呈其見地,曰:

  “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

  本來現成事,何必待思量。”

  兩則關于修行入路之公案——

  1、僧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個入路。”玄沙師備禅師曰:“還聞偃溪水聲麼?”曰:“聞。”師曰:“從這裏入。”

  2、襄州白馬歸喜禅師,大陽警玄禅師之法嗣,初禮大陽和尚,便問:“學人蒙昧,乞指個入路。”大陽和尚道:“得(可以)。”說完便默然不語。過了好一會兒,大陽和尚突然召喚歸喜禅師的名字。歸喜禅師隨即應諾。大陽和尚道:“與你個入路。”歸喜禅師終于言下有省。

  一念無心而照、照而無心,即是入路。古人講:“要見即見,擬心即差”。

  範沖居士悟道——

  左丞範沖居士,圓通道旻禅師之在家得法弟子,曾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守豫章。一天,範沖居士上廬山禮谒圓通道旻禅師。道旻禅師是洪州泐潭應乾禅師之法嗣,東林常總禅師之法孫。飲茶畢,範沖居士喟然長歎道:“某行將老矣!墮在金紫行(官場)中,去此事(悟道解脫)稍遠。”道旻禅師于是呼內翰之名。範沖居士隨聲應喏。道旻禅師反問道:“何遠之有?”範沖居士言下有省,遂禮拜道:“乞師再垂指誨。”道旻禅師道:“此去洪都有四程。”範沖居士正要擬思,道旻禅師道:“見即便見,擬思即差。”範沖居士終于豁然有省。

  樞密吳居厚居士,圓通道旻禅師之在家得法弟子。吳居厚歸鍾陵的時候,曾拜谒過廬山圓通道旻禅師。

  他告訴道旻禅師:“某往赴省試(又稱會試,由尚書省舉行的考試)過此(途經廬山圓通寺),過趙州關,因問前住讷老(指圓通居讷禅師):“透關底事如何?”讷曰:“且去做官。”今不覺五十余年。”

  道旻禅師便問:“曾明得透關底事麼?”

  吳居士道:“八次經過,常存此念,然未甚灑脫在(我八次經過圓通寺趙州關,心裏一直存著透關之念,可是到現在爲止,我還沒有做到很灑脫自在)。”

  道旻禅師于是將一把扇子遞給吳居士,說道:“請使扇。”

  吳居士接過後,便揮動著扇子。

  道旻禅師問道:“有甚不脫灑處?”

  吳居士一聽,忽然有省,便道:“便請末後句?”

  道旻禅師于是揮扇兩下。

  吳居士道:“親切!親切!”

  道旻禅師道:“吉獠舌頭叁千裏。”

  五洩靈默禅師,馬祖道一禅師之法嗣,一日,前往參石頭希遷禅師(青原行思禅師之法嗣)。途中,靈默禅師私自念言:“若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禅師知道靈默禅師是個法器,于是方便爲他開示。可惜,靈默禅師不能領會石頭禅師的意旨,便起身告辭,擡腳就往外走。石頭禅師坐在禅床上,也不理睬。靈默禅師剛走幾步,突然,石頭禅師在背後大聲招呼道:“阇黎!”靈默禅師剛一回頭,石頭禅師道:“從生至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靈默禅師一聽,言下大悟,于是便把手中行腳用的拄杖折爲兩截,決定從此罷參,住在石頭禅師的道場裏。(參見《五燈會元》卷叁)

  (叁)如何合道——以平常心合道

  “平常心是道”的第叁層意義:以平常心來與道相應。

  這裏的平常心就是:平等無分別,離心意識用功;一念不生,無心合道;閑閑無事,平淡自然,無所求無所得。也就是馬祖所說的“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

  有所求、有取舍、有分別、有造作,一句話,只要是有心、有爲、作意,即不平常。

  1、于一念無心處合道

  要合道,必須讓自己的心處于一種無分別、無取舍、無造作的狀態。道就在這種無分別、無取舍、無造作的狀態中現前。

  臨濟禅師的“道在目前”之開示——

  道流!約山僧見處,與釋迦不別。今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一道神光未曾間歇。若能如是見得,只是一生無事人。……爾要與祖佛不別,但莫外求。爾一念心上清淨光是爾屋裏法身佛,爾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爾屋裏報身佛,爾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爾屋裏化身佛。此叁種身是爾即今目前聽法底人。只爲不向外馳求,有此功用。

  叁祖《信心銘》中講——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違順相爭,是爲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莫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爲,愚人自縛。”

  黃檗禅師開示無心合道——

  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爲心,爲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于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爲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于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于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地藏和尚只這個也不背——

  清涼休複禅師是地藏桂琛和尚的法嗣,出家後,先是習枯定,接著又習經論,最後輾轉來到地藏和尚身邊。在地藏和尚座下參學了一年多,不僅未能契旨,反而因爲勞累過度,身染重病,住進了涅槃堂(寺院僧衆養病或垂危者所居之所)。一天晚上,地藏和尚去涅槃堂看望休複禅師,問道:“複上座安樂麼?”休複禅師道:“某甲爲和尚因緣背(我跟和尚的緣分不契)。”地藏和尚于是指著燈籠,問道:“見麼?”休複禅師道:“見。”地藏和尚道:“只這個也不背。”休複禅師一聽,言下有省,隨即病也減輕了一大半。後來,修山主(龍濟紹修禅師)前來問訊地藏和尚,休複禅師當時也在場。修山主謂地藏和尚道:“某甲百劫千生,曾與和尚違背;來此者,又值和尚不安。”地藏和尚于是豎起拄杖道:“只這個也不背。”站在一旁的休複禅師這一下子豁然大悟,從前疑滯頓時化爲烏有。

  黃山谷居士悟道——

  元祐年間,山谷居士(黃庭堅)館居黃龍山,參禮晦堂禅師(黃龍祖心),乞示修行捷要之處。晦堂禅師問道:“只如仲尼道,“二叁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論?”山谷居士正要開口論對,晦堂禅師連忙打住道:“不是!不是!”山谷居士一聽,迷悶不已。一日,山谷居士陪侍晦堂禅師于山間經行,恰逢岩邊的一棵桂花正在盛開,清香四溢。晦堂禅師問:“聞木犀華香麼?”山谷居士道:“聞。”晦堂禅師道:“吾無隱乎爾。”山谷居士一聽,心中的迷悶當下釋然。于是他便禮謝晦堂禅師,說道:“和尚得恁麼老婆心切。”晦堂禅師笑道:“只要公到家耳。”

  2、離心意識用功

  叁平義忠禅師的“不擬心,汝自看”——

  叁平義忠禅師,大顛通寶禅師之法嗣……僧問:“宗門中還有學路也無?”師曰:“有一路滑如苔。”曰:“學人還蹑得否?”師曰:“不擬心,汝自看。”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藥山惟俨禅師,石頭希遷禅師之法嗣,初禮石頭和尚,便問:“叁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頭和尚道:“恁(nèn)麼(這樣)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子作麼生?”惟俨禅師茫然不知所措。石頭和尚道:“子因緣不在此,且往馬大師處去。”惟俨禅師于是禀石頭和尚之命,前往江西參禮馬祖,並把曾經問過石頭和尚的那個問題重新提出來問馬祖。馬祖道:“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子作麼生?”惟俨禅師一聽,言下大悟,隨即便歡喜禮拜。馬祖道:“你見甚麼道理便禮拜?”惟俨禅師道:“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馬祖道:“汝既如是,善自護持。”(參見《五燈會元》卷五)

  箬庵通問禅師亦經常開示大衆道:“我者裏禅,無你諸人歇足處,無你諸人依傍處,無你諸人計較抟量處,直下團熱鐵火焰相似。你才擬歇足,燒起腳跟了也。才擬依傍,燎卻眉毛了也。才擬計較抟量,自己早打失眼睛鼻孔了也。你若一總不恁麼,又有什麼氣息?湊泊也湊泊他不得,躲避也躲避他不得。除是你猛烈提取始得,這個猛烈提取已是蹉過多時也。到這裏,你諸人作麼生?”(《續指月錄》卷十九)

  古代祖師接引學人時,多通過逼拶的方式,讓人于心意識不行處,徹見自己的佛性。

  圓悟克勤禅師正居天甯寺接衆。一天淩晨,中仁禅師入天甯寺禮谒圓悟禅師,正好趕上圓悟禅師爲衆入室請益。中仁禅師一見圓悟禅師的威德,便生敬服之心,于是大膽地走到圓悟禅師的跟前禮問。圓悟禅師道:“依經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速道!速道!”中仁禅師正要開口論對,圓悟禅師照著他的嘴一拳打過來,頓時一顆牙齒被打掉了,落在地上。中仁禅師當即豁然大悟。

  3、閑閑無事,無所求無所得,自然平淡

  道不屬有爲之造作。道總是在一念不生處現前,在一念無心而照、照而無心處相應。

  天童正覺禅師講,“無心體得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亦休”。

  龍牙居遁禅師講,“尋牛須訪迹,學道貴無心。迹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

  德山和尚講——“若也于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爲自欺。何故?毫厘系念,叁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羁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爲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無益。”

  休去歇去的目的,就是要“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于前後際斷、一念不生處,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開悟總是在閑閑無事、不經意間發生的。太著意反而不能開悟。

  雲峰文悅禅師悟道——

  南嶽…

《十八屆:“平常心是道”——趙州禅的特色(明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