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知識、技能,這可不是我們書本之內能學到的,這是右腦的功能。不少大學生如同孫悟空,從書本上學到了不少知識、技能,便自認爲有本事,自命不凡,到處炫耀,而不知道怎樣正確對待自己,妥善利用自己的技能,落得個四處碰壁的下場,還要怨天尤人!
我要說的是,我並沒有否定知識的功用,而是在知識變成了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的情況下,如何善加利用自身的條件,這可不是左腦的功能,而是右腦的功能。今天,我們的教育對右腦的訓練非常缺少。這是我所要跟大家談的一個問題。
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時代,對于左腦的認同,並沒有錯,即使在概念時代,博學廣聞,對左腦進行訓練,也不容忽視。換而言之,即使在概念時代,我們也不能否定知識的力量,所不同的是,當今知識並不是唯一的力量,知識變成了一種成功的條件之一,如何善加利用這個條件,這是我們右腦的功能。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對右腦的訓練非常缺少。這是我所要跟大家談的一個問題。
3.3 左腦與右腦並用——全新的思維
其實,無論是在何種時代,左腦和右腦都是在相互配合下工作的。以生氣爲例,人一生氣,表現在行爲上,就會一咬牙去買東西,這是左腦在起作用;完成了買東西而發泄情緒的目的,心情會平靜下來,這是右腦在起作用。左右腦配合工作,完成了生氣的過程,然後便老老實實地回家待著。
一般說來,左腦分析信息,右腦合成信息,右腦尤其擅長將獨立的因素整合起來感受整體;左腦聚焦于單一答案,右腦延伸爲完形感知;左腦注重分類,右腦則注重聯系;左腦捕捉細節,只有右腦看到大情景;左腦分析細節,右腦考慮全局。只有左右腦配合工作,才能在今天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取得成功。
以設計爲例,以前設計轎車時強調其實用性,即跑得快,就能成功。這是左腦的功能,而今,車子跑得快是最基本的功能,而車子的美觀、舒適,則成爲企業成功的關鍵。同樣,我們買手機、計算機時,功能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手機、計算機外觀的第一感覺。全腦思維成爲各行業的新發展。工程師們不僅要掌握新的技能,更多地依靠創意取勝;醫生不僅重在治病,更重患者感受和總體醫護;就連律師也不會單刀直入,鼓勵人打官司,而是搖身一變,充當顧問、調解、辯護等角色,幫助人們處理複雜問題。即使打官司,也成了迫不得已的事,令人感到溫馨。所有這一切說明,以左腦強化技術,以右腦強化服務,左右腦並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4. 禅修與情緒管理——現代科技與宗教體驗的相互驗證
藥家鑫本人不是一個天生的壞人,他曾是乖乖的學生,而我們說他家裏管得過嚴了,那麼家裏管得嚴有什麼壞處呢?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啊。問題的關鍵是,學校的應試教育強調知識的灌輸,而父母對子女的唯一要求也是學習成績好,考入好的大學,找個好工作。而如何做人,如何化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在這方面父母並不願意子女占用太多學習時間,而學校也沒有多少課程能幫到我們。腦神經科學告訴我們,禅修對人們的情緒有良好的調節功能。
4.1 禅修的妙用
禅修的曆史大概可以追述到五千年前。早在公元前2700年前後,印度就出現了以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古城以中心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者挖掘出當時文物中,就有很多打坐的陶俑、印章。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禅修,而且很流行。當時叫Yoke(轭,共轭牛,緊密聯結),意思是通過冥想,與上天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公元六世紀,佛陀在菩提樹下禅修而圓證佛果,佛陀的弟子也是因爲禅修而開悟。公元前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傳入最早的就是小乘禅法,到了四祖道信時,禅法廣泛傳播,到惠能到達巅峰,到宋朝,禅法已經由知識分子的清談,普及到民間的每一個角落,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理路,理學家傑出人物王陽明就是禅修高手。元明清,不論統治者喜歡不喜歡,禅修的傳統沒有間斷過。爲什麼?禅修的快樂體驗,真實不虛,對身體、情緒、心靈都有巨大的幫助。現在人們旅遊、唱卡拉OK,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但是禅修帶來的自在、歡喜是長久的,難以用言語形容。直到近代,人們對禅修産生的妙用,極爲神往。
事實上,自從禅修傳入中國那一刻起,它就一直沒有離開過人們的生活,禅修對生理、心理、生活、精神等各個層面都有利益。比如提高睡眠質量,一般的人睡覺要用很長時間准備,平均需要大約一個小時,才能進入沈睡的階段,早上起床前又需要很長的時間准備,這是很多人早上愛做夢的原因。一般禅修的人不需要那麼麻煩,大約需要一分鍾就能進入熟睡狀態。這是通過科學實驗得出來的結論(見表六)。
哈佛大學1972年就有研究成果表明,禅修可以降血壓,原因很簡單,靜下來,血流速度變慢了。通過禅修還可以減輕34%的病症,疾病恢複速度要比沒有禅修經驗的人快幾倍。西方國家已經把禅修引入到醫院應用。此外,一些國家也已經把禅修引入到學校,用于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引入社會心理治療,轉化負面情緒,減輕壓力。
更重要的是,禅修從生命的本質入手,幫助人們了知生命的奧秘,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歎、對人生意義的探索;認識自我,超越自我,開發智慧,開發潛能,爲社會,爲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實現人生價值。
4.2 腦神經科學
大腦活動時,神經元釋放電流。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神經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發展了儀器,捕捉腦電波,最常見的儀器有如下四種:(1)EEG、(2)FMRI、(3)PET和(4)MEG。
這些儀器捕捉腦電波後,繪製出腦動電流圖,對禅修的效用進行定量分析,傳統的禅修體驗以科學的方法加以驗證,禅修的神秘面紗逐步被揭開。
4.3 現代科技與宗教體驗的相互驗證
現在的腦神經科學把人的情緒分成五個不同的波段(見表七)。
由上表可見,(1)γ波(30-80Hz),無法思考的狀態,極端的情緒沖擊。如,汶川大地震後,很長時間說不出話的親曆者。
(2)β波(13-30Hz),心中有事放不下,焦慮不安的情緒,常常處于與日常工作、生活相關的思維狀態。
(3)α波(8-13Hz),(1)快速12~14千赫,面臨考試前極度緊張的狀態;(2)中速9~12千赫,身心輕松、注意力集中、心態平靜的狀態;(3)慢速8~9千赫,臨睡前意識模糊狀態。
(4)θ波(4-7Hz),夢、潛意識,禅定中。無住生心、“心無罣礙”的境界。
(5)δ波(0.5-3Hz),熟睡中,或深禅定中。溶入大自然、物我一體,本體狀態,絕對的安甯與快樂。
通過禅修,使β波轉變成α波,焦躁不安的情緒能很快平靜下來。有些氣功師也可以做到。科學家曾對一些奇人異士做過腦波測定,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α波(放松波)的強度取決于θ波(“心無罣礙”的境界)的強度。若先悟入“緣起性空”的體驗之後,再誘發α波者,強度可高達80-100μvpp。換句話說,如果先産生強大的θ波(15-20μvpp),再全神貫注深度入定,α波的強度會劇烈升高,平靜的心情會穩定而長久。換而言之,θ波有助于誘發α波,α波的正確誘發方法,那就是在産生強大α波之前,必須先達到“心無罣礙”的境界,然後就能獲得安甯與快樂的境界。
在衆多禅修中,數息觀和慈心禅是和腦神經科學用得最多的禅法。我在香港大學任教期間,曾和腦神經科學家合作,以慈心禅爲例,說明禅修對一個人情緒的影響。慈心禅的修行方法並不難。在教授慈心禅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最愛的人是誰?
印普法師:釋迦牟尼佛。(鼓掌)
淨因法師:他境界太高了,搞得我不敢說他不對。(衆笑)不過,對一般人而言,最愛的人,還是我們自己。修慈心禅一定要從自己開始修,默念:
·願我快樂
·願我健康
·願我成功
如果自己不快樂,你就不可能有快樂與他人分享。通過對自己修慈心禅,使自己先快樂起來,然後再把你快樂的磁場傳出去,傳給你最敬重、最敬愛的人(如父母、師長、子女),默念:
·願父母快樂
·願父母健康
·願父母稱心如意
然後以同樣的方法依次對親朋好友、普通人、仇敵、一切衆生修慈心禅,最後就能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
研究結果表明,沒有修禅的人,很容易受負面情緒的影響,走出負面情緒的時間較長;而有禅修的人,受負面情緒的影響小,走出負面情緒的時間短,恢複穩定情緒的速度比較快。
5. 行善與行惡
講座剛開始時,我們已討論過,藥家鑫犯案前與受害人並不相識,談不上仇殺;那天剛送完女友,心情應該不錯;他本人平時是位好學生,不可能是有預謀的故意殺人。面對突發性的車禍,一念之差,一時沖動,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一念成魔,造成不可饒恕的行爲。
5.1 法不孤起,生必有因
佛教的緣起法告訴我們,每一件事物的産生,都是由種種條件按一定的規律組合而成。以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爲例,至少需要根(感覺器官)、境(外境,指被感知的外界事物)、識(意識)叁個條件俱備,叁者相接觸時,才能感知身外事物,叁者缺一不可(見表八)。
譬如說,春暖花開,鮮花滿園(境),盲人因缺少“眼根”而無法感知鮮花的美麗;就是對一個視覺(根)正常的園丁來說,若然他因疲勞過度而熟睡在鮮花叢中,這時他的意識便會處于止息狀態而難以感知鮮花的存在;只有當一個視覺正常的人專心欣賞鮮花時,才能感知它的美麗。由此可見,根、境、識叁者相接觸是我們認識事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更重要的是,心的參與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
《十八屆:禅修與情緒管理(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