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禅修與情緒管理(淨因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的角色。據《六祖壇經》記載,一天,六祖惠能在法性寺聽經。中間休息時,僧人甲看到院內風吹幡動,便說是幡在動,僧人乙反駁說是風動才有幡動。二人各執一詞,僵持不下。此時,六祖惠能一語道破兩人的執著:“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在以上典故中,風和幡是外境,是人們認識事物不可缺少的條件,但是,如果沒有“心”的參與,我們就不可能感知風和幡的存在,更不用說他們是否動了。換而言之,惠能大師所講的“心動”,並沒有否定風和幡在動這一事實,而是糾正兩位僧人在認識事物過程中之不足,讓人們明白,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心的參與(心動),不僅是不可缺少的條件,更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5.2 苦樂感受,心爲主宰

  佛教認爲,世間一切事物的産生都是由種種條件組合而成的,苦與樂的感受也不例外,至少需要叁個條件,即當根、境、識叁者相觸後,人們便會不自覺地對自己所認識的事物進行判斷,進而産生叁種不同的感受:喜歡、不喜歡或舍受。譬如說,有人在辱罵你(境),你的耳朵也清清楚楚地聽到了他罵你的聲音(根),然後心裏産生反映(心的參與),煩惱才會生起。既然苦與樂感受的生起至少需要這叁個基本條件,那麼只要叁者中缺少任何一個條件,痛苦的感覺便不會産生,佛教因而主張離苦得樂的方法有叁種:(1)呵責五欲(外境:色、聲、香、味、觸),(2)控製五根(眼、耳、鼻、舌、身),(3)降伏其心。由此可見,身外讓人煩惱的人和事(外境),確實是使人受苦的條件之一,每當人們遇到麻煩時,總是把煩惱的根源歸結爲身外讓人煩惱的人和事,其必然結果是,人們總希望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改造別人的基礎之上,可惜的是,我們是人,不是神,能力有限,外界往往並不受我們的控製,改變外界讓我們煩惱的人和事有時比攀天還要難。其必然結果是:讓我們煩惱的人和事存在一天,我們便無法活得舒心。因此說,通過改造外部環境來獲得幸福並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當別人罵我們時,如果沒有一定的功夫,很難達到“耳不聽,心不煩”的境界。因此,在離苦得樂的叁種方法中,佛教特別強調第叁種方法:降伏其心。也許我們無法控製身外發生的事件,但是我們完全可以調伏我們的心,因爲心是我們自己的。據《佛說四十二章經》記載,有一位嫉妒心很重的人在一次盛會上故意用惡毒的語言罵佛陀。佛陀靜靜地聽他罵完後問道,“當你拿著一份厚禮去送給人家,要是人家不肯接納,你會怎麼做?”那人回答道,“我當然會帶回家!”佛陀微笑說,“我也不會接受你剛才罵我的惡毒語言,請把你罵人的罪過帶回家吧。”有人罵佛,這是外界的逆緣,然而佛心不爲所動,所以別人無論如何也罵不到佛!正如唐朝的百丈懷海禅師說:“不爲諸境所感,自然具足神通妙用。”由此可見,苦樂感受,心才是真正的主宰。

  5.3 行善行惡,一念之間

  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個屠夫,有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做點善事。最後他決定供養村莊上的一位出家人。爲了請這位出家人應供,他特意買了新鍋新碗,以便確保所做出的菜爲素菜。當這位出家人用餐時,屠夫很激動,心中默默地想:法師吃完飯後,如果他能爲我講很好的法,我就放棄屠宰業,改行做其他事。可吃完後,這位出家人一句話也未說,便離開了屠夫家。屠夫很失望,于是繼續殺豬,死後自然墮入地獄受苦。

  幾千萬年過去了。一天,地藏菩薩又到地獄救渡苦難的衆生。他問道:“如果你們當中任何人若記得生前曾經還做過一件好事,請講來,以此因緣,必有得救之希望。”地獄中受苦的衆生雖有無數,但鴉雀無聲,很長時間,都沒有一位能想起來過去曾做過一件好事。最後那位屠夫開口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但不知算不算一件好事。我曾經供養過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吃飯後向我講善法,我便發願不再殺豬。可是他吃後一言不發就走了,于是我仍殺豬爲業,死後便來此受苦,直到今天。”

  地藏菩薩用他的智慧觀照,發現那位出家人已解脫,證得聖果。地藏菩薩便問這位出家人,曾否受一位屠夫供養而未說法。那位出家人非常慚愧地說:“確有此事。因爲那時我是學習小乘教法的,只考慮自身的解脫,所以並未說法度衆生。當時受人供養,並未替人家說法,現在想來還很不安。爲了了結這段因緣,我願意去人間再走一遭,度化那位曾經供養過我的屠夫。”地藏菩薩很高興地讓他二人到同一個村莊轉世爲人。屠夫照樣轉世爲屠夫,而那位聖者則轉世爲僧,但他二人卻是好朋友。

  一天,這位出家人又拜訪他的屠夫朋友,但見肉店關了門。敲開門後,見到屠夫垂頭喪氣的樣子,打聽後方知,屠夫因缺錢買豬殺,所以只能停業。這位出家人說:“不用擔憂,我會借二百兩銀子給你做本錢,你可繼續營業殺豬,但只有一個條件,我要肉時,你得及時給我提供肉!”屠夫一聽這條件,心想:我開肉店,自然什麼時候都有肉,這個條件很容易滿足,于是便答應了僧人朋友的要求。這位出家人借給屠夫錢,屠夫照常營業,叁年中無事。出家人從未上門要肉。

  到了第四年,新繼位的皇帝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所以規定在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聖誕日,全國禁屠叁日,違者斬首。正好在六月十九日,出家人非常急的來到肉店,要求屠夫給他一斤肉。屠夫非常惱火:“你遲不來,早不來,偏偏在全國禁屠叁日期間來要肉,這不是存心跟我爲難嗎?!”出家朋友說:“我們有言在先,我借錢給你的唯一條件是:我隨時要肉,你得隨時提供,今天我有急事要肉用,你怎可以不給肉呢?”屠夫自知理虧,又無計可施,便問道:“你說怎麼辦?”出家人說:“今天既然是全國禁屠日,宰殺任何動物都有殺頭之罪,我又急需肉用,我倒有一個折衷的辦法:現在我只需一兩肉,從你身上割下一兩肉即可。”屠夫高叫道:“從我身上割下一兩肉?難道我不痛?”出家人突然問道:“只從你身上割下一兩肉,你就叫痛,那麼多豬被你無辜地屠殺了,難道它們就不痛嗎?”屠夫猛然醒悟,于是他放棄了殺豬,而跟那位出家人出家修道,最後終于證了羅漢果。據說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事的來源。

  世間的惡人、糊塗之人如此之多,他們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嗎?以上故事告誡我們,惡人、糊塗之人得救的機會不僅有,而且很快,快到在一念之間。正如《六祖壇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只因迷悟不同而有區別,“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明朝浮峰普恩禅師的悟道詩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

  “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誇;

  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不要小看了這個“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它包含了生命的全部密碼。迷與悟,一念間;行善行惡,一念間;由負面情緒轉成正面情緒,也是在這一念之間。而現在的大學生,缺少的就是如何把握當下這一念,于一念之間,做出遺憾終生之事。

  今天,我有機會與這麼多年輕人分享禅修與情緒管理的話題,真的很高興!不管你是誰,來自何方,能坐在這一講堂,便是有緣人。我希望通過這一講座,使大家明白,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經過一段時間的熏陶、潛移默化,能讓人自身産生抗體,如同給生命安上保險絲,在關鍵的那一刻,保證我們的行爲不會出軌,確保一生平安無事。與此同時,我們也應了知,在繼續開發左腦的同時,更應重視對右腦的開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魯斯

  米勒博士把人的右腦看成是“天才按鈕”,還有大量的潛力可挖,而腦神經科學證明,禅修是挖掘生命潛能最有效的方法。我希望在座的大家,經常回柏林寺這個精神家園,向淨慧老和尚、明基法師請教打坐法門,開發這一無價之寶藏,使生命更美好。謝謝大家。

  (鼓掌)

  6. 提問

  營員十五(女):法師好,因爲我也是做老師的,您每抛出一個觀點,都有小視頻做資料說明,這些小視頻,是怎麼找的?有的時候我想找這些,很難找。有什麼技巧沒有?

  淨因法師:有啊,做個有心人,平時的積累很重要,建立一個好的框架,將收集的資料不斷整理、歸類到不同的框架中,用起來就比較方便。在知識爆炸的歲月裏,不愁找不到知識,只愁知識多到令人無所適從。把各種各樣的資料進行有效組織、分類、整理,也就是在整理自己的思維——右腦的功能發揮作用。

  營員:您有博客嗎?能把這些東西分享一下嗎?

  淨因法師:還沒有,因爲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需要人幫助。我覺得,有博客的人很偉大,他把他所知道的東西與人分享,這是一種無私的表現,我支持。但是不少人的博客猶如快餐,由于太忙,思考得比較少,剛學到一點就馬上想把它賣出去,轉手很快。而我本人覺得自己的思維仍不成熟,需要充實,提升自我,深層次反思,思維成熟時再建博客,也許能更有效地幫助他人,到時希望在座的有心人幫忙。

  營員十五(女):好啊,我可以幫你。

  營員十六(男):法師您好,我的問題源于昨天的一個小經曆。昨天晚上分組座談之後,我在大殿後面看到一個蝙蝠,它明顯受傷了,趴在地上飛不起來,我就在想,我是該救它嗎?我救它的話,會把它拿起來,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讓它有一個很安全的歸宿,這樣子比較好。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是蝙蝠,當我受傷的話,我可能不希望別人救我,甯願自己躲在角落裏,就這樣一想,我就不知道怎麼辦,這時候我該怎麼辦?

  淨因法師:當時你是怎麼做的?

  營員十六(男):我什麼都沒有做,就一直看著,一直看著,直到它走到我認爲安全的地方。

  淨因法師:你的做法不錯,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大家給他鼓勵一下。(鼓掌)

  生命是可貴的。你看到那只受傷的蝙蝠,花時間讓它走到安全的地方,我認爲你是有愛心的,已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心態,在你的人生字…

《十八屆:禅修與情緒管理(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