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届:禅修与情绪管理(净因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的知识、技能,这可不是我们书本之内能学到的,这是右脑的功能。不少大学生如同孙悟空,从书本上学到了不少知识、技能,便自认为有本事,自命不凡,到处炫耀,而不知道怎样正确对待自己,妥善利用自己的技能,落得个四处碰壁的下场,还要怨天尤人!

  我要说的是,我并没有否定知识的功用,而是在知识变成了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的情况下,如何善加利用自身的条件,这可不是左脑的功能,而是右脑的功能。今天,我们的教育对右脑的训练非常缺少。这是我所要跟大家谈的一个问题。

  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时代,对于左脑的认同,并没有错,即使在概念时代,博学广闻,对左脑进行训练,也不容忽视。换而言之,即使在概念时代,我们也不能否定知识的力量,所不同的是,当今知识并不是唯一的力量,知识变成了一种成功的条件之一,如何善加利用这个条件,这是我们右脑的功能。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对右脑的训练非常缺少。这是我所要跟大家谈的一个问题。

  3.3 左脑与右脑并用——全新的思维

  其实,无论是在何种时代,左脑和右脑都是在相互配合下工作的。以生气为例,人一生气,表现在行为上,就会一咬牙去买东西,这是左脑在起作用;完成了买东西而发泄情绪的目的,心情会平静下来,这是右脑在起作用。左右脑配合工作,完成了生气的过程,然后便老老实实地回家待着。

  一般说来,左脑分析信息,右脑合成信息,右脑尤其擅长将独立的因素整合起来感受整体;左脑聚焦于单一答案,右脑延伸为完形感知;左脑注重分类,右脑则注重联系;左脑捕捉细节,只有右脑看到大情景;左脑分析细节,右脑考虑全局。只有左右脑配合工作,才能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以设计为例,以前设计轿车时强调其实用性,即跑得快,就能成功。这是左脑的功能,而今,车子跑得快是最基本的功能,而车子的美观、舒适,则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同样,我们买手机、计算机时,功能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手机、计算机外观的第一感觉。全脑思维成为各行业的新发展。工程师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技能,更多地依靠创意取胜;医生不仅重在治病,更重患者感受和总体医护;就连律师也不会单刀直入,鼓励人打官司,而是摇身一变,充当顾问、调解、辩护等角色,帮助人们处理复杂问题。即使打官司,也成了迫不得已的事,令人感到温馨。所有这一切说明,以左脑强化技术,以右脑强化服务,左右脑并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 禅修与情绪管理——现代科技与宗教体验的相互验证

  药家鑫本人不是一个天生的坏人,他曾是乖乖的学生,而我们说他家里管得过严了,那么家里管得严有什么坏处呢?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啊。问题的关键是,学校的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而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也是学习成绩好,考入好的大学,找个好工作。而如何做人,如何化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在这方面父母并不愿意子女占用太多学习时间,而学校也没有多少课程能帮到我们。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禅修对人们的情绪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4.1 禅修的妙用

  禅修的历史大概可以追述到五千年前。早在公元前2700年前后,印度就出现了以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古城以中心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者挖掘出当时文物中,就有很多打坐的陶俑、印章。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禅修,而且很流行。当时叫Yoke(轭,共轭牛,紧密联结),意思是通过冥想,与上天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公元六世纪,佛陀在菩提树下禅修而圆证佛果,佛陀的弟子也是因为禅修而开悟。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传入最早的就是小乘禅法,到了四祖道信时,禅法广泛传播,到惠能到达巅峰,到宋朝,禅法已经由知识分子的清谈,普及到民间的每一个角落,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理路,理学家杰出人物王阳明就是禅修高手。元明清,不论统治者喜欢不喜欢,禅修的传统没有间断过。为什么?禅修的快乐体验,真实不虚,对身体、情绪、心灵都有巨大的帮助。现在人们旅游、唱卡拉OK,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是禅修带来的自在、欢喜是长久的,难以用言语形容。直到近代,人们对禅修产生的妙用,极为神往。

  事实上,自从禅修传入中国那一刻起,它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生活,禅修对生理、心理、生活、精神等各个层面都有利益。比如提高睡眠质量,一般的人睡觉要用很长时间准备,平均需要大约一个小时,才能进入沉睡的阶段,早上起床前又需要很长的时间准备,这是很多人早上爱做梦的原因。一般禅修的人不需要那么麻烦,大约需要一分钟就能进入熟睡状态。这是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见表六)。

  

  哈佛大学1972年就有研究成果表明,禅修可以降血压,原因很简单,静下来,血流速度变慢了。通过禅修还可以减轻34%的病症,疾病恢复速度要比没有禅修经验的人快几倍。西方国家已经把禅修引入到医院应用。此外,一些国家也已经把禅修引入到学校,用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引入社会心理治疗,转化负面情绪,减轻压力。

  更重要的是,禅修从生命的本质入手,帮助人们了知生命的奥秘,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开发智慧,开发潜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4.2 脑神经科学

  大脑活动时,神经元释放电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神经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发展了仪器,捕捉脑电波,最常见的仪器有如下四种:(1)EEG、(2)FMRI、(3)PET和(4)MEG。

  这些仪器捕捉脑电波后,绘制出脑动电流图,对禅修的效用进行定量分析,传统的禅修体验以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禅修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4.3 现代科技与宗教体验的相互验证

  现在的脑神经科学把人的情绪分成五个不同的波段(见表七)。

  

  由上表可见,(1)γ波(30-80Hz),无法思考的状态,极端的情绪冲击。如,汶川大地震后,很长时间说不出话的亲历者。

  (2)β波(13-30Hz),心中有事放不下,焦虑不安的情绪,常常处于与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思维状态。

  (3)α波(8-13Hz),(1)快速12~14千赫,面临考试前极度紧张的状态;(2)中速9~12千赫,身心轻松、注意力集中、心态平静的状态;(3)慢速8~9千赫,临睡前意识模糊状态。

  (4)θ波(4-7Hz),梦、潜意识,禅定中。无住生心、“心无罣碍”的境界。

  (5)δ波(0.5-3Hz),熟睡中,或深禅定中。溶入大自然、物我一体,本体状态,绝对的安宁与快乐。

  通过禅修,使β波转变成α波,焦躁不安的情绪能很快平静下来。有些气功师也可以做到。科学家曾对一些奇人异士做过脑波测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α波(放松波)的强度取决于θ波(“心无罣碍”的境界)的强度。若先悟入“缘起性空”的体验之后,再诱发α波者,强度可高达80-100μvpp。换句话说,如果先产生强大的θ波(15-20μvpp),再全神贯注深度入定,α波的强度会剧烈升高,平静的心情会稳定而长久。换而言之,θ波有助于诱发α波,α波的正确诱发方法,那就是在产生强大α波之前,必须先达到“心无罣碍”的境界,然后就能获得安宁与快乐的境界。

  在众多禅修中,数息观和慈心禅是和脑神经科学用得最多的禅法。我在香港大学任教期间,曾和脑神经科学家合作,以慈心禅为例,说明禅修对一个人情绪的影响。慈心禅的修行方法并不难。在教授慈心禅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最爱的人是谁?

  印普法师:释迦牟尼佛。(鼓掌)

  净因法师:他境界太高了,搞得我不敢说他不对。(众笑)不过,对一般人而言,最爱的人,还是我们自己。修慈心禅一定要从自己开始修,默念:

  ·愿我快乐

  ·愿我健康

  ·愿我成功

  如果自己不快乐,你就不可能有快乐与他人分享。通过对自己修慈心禅,使自己先快乐起来,然后再把你快乐的磁场传出去,传给你最敬重、最敬爱的人(如父母、师长、子女),默念:

  ·愿父母快乐

  ·愿父母健康

  ·愿父母称心如意

  然后以同样的方法依次对亲朋好友、普通人、仇敌、一切众生修慈心禅,最后就能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

  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修禅的人,很容易受负面情绪的影响,走出负面情绪的时间较长;而有禅修的人,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小,走出负面情绪的时间短,恢复稳定情绪的速度比较快。

  5. 行善与行恶

  讲座刚开始时,我们已讨论过,药家鑫犯案前与受害人并不相识,谈不上仇杀;那天刚送完女友,心情应该不错;他本人平时是位好学生,不可能是有预谋的故意杀人。面对突发性的车祸,一念之差,一时冲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念成魔,造成不可饶恕的行为。

  5.1 法不孤起,生必有因

  佛教的缘起法告诉我们,每一件事物的产生,都是由种种条件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以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为例,至少需要根(感觉器官)、境(外境,指被感知的外界事物)、识(意识)三个条件俱备,三者相接触时,才能感知身外事物,三者缺一不可(见表八)。

  

  譬如说,春暖花开,鲜花满园(境),盲人因缺少“眼根”而无法感知鲜花的美丽;就是对一个视觉(根)正常的园丁来说,若然他因疲劳过度而熟睡在鲜花丛中,这时他的意识便会处于止息状态而难以感知鲜花的存在;只有当一个视觉正常的人专心欣赏鲜花时,才能感知它的美丽。由此可见,根、境、识三者相接触是我们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心的参与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

《十八届:禅修与情绪管理(净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