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角色。据《六祖坛经》记载,一天,六祖惠能在法性寺听经。中间休息时,僧人甲看到院内风吹幡动,便说是幡在动,僧人乙反驳说是风动才有幡动。二人各执一词,僵持不下。此时,六祖惠能一语道破两人的执著:“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在以上典故中,风和幡是外境,是人们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心”的参与,我们就不可能感知风和幡的存在,更不用说他们是否动了。换而言之,惠能大师所讲的“心动”,并没有否定风和幡在动这一事实,而是纠正两位僧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之不足,让人们明白,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心的参与(心动),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2 苦乐感受,心为主宰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由种种条件组合而成的,苦与乐的感受也不例外,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即当根、境、识三者相触后,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判断,进而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喜欢、不喜欢或舍受。譬如说,有人在辱骂你(境),你的耳朵也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他骂你的声音(根),然后心里产生反映(心的参与),烦恼才会生起。既然苦与乐感受的生起至少需要这三个基本条件,那么只要三者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痛苦的感觉便不会产生,佛教因而主张离苦得乐的方法有三种:(1)呵责五欲(外境:色、声、香、味、触),(2)控制五根(眼、耳、鼻、舌、身),(3)降伏其心。由此可见,身外让人烦恼的人和事(外境),确实是使人受苦的条件之一,每当人们遇到麻烦时,总是把烦恼的根源归结为身外让人烦恼的人和事,其必然结果是,人们总希望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改造别人的基础之上,可惜的是,我们是人,不是神,能力有限,外界往往并不受我们的控制,改变外界让我们烦恼的人和事有时比攀天还要难。其必然结果是:让我们烦恼的人和事存在一天,我们便无法活得舒心。因此说,通过改造外部环境来获得幸福并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当别人骂我们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夫,很难达到“耳不听,心不烦”的境界。因此,在离苦得乐的三种方法中,佛教特别强调第三种方法:降伏其心。也许我们无法控制身外发生的事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调伏我们的心,因为心是我们自己的。据《佛说四十二章经》记载,有一位嫉妒心很重的人在一次盛会上故意用恶毒的语言骂佛陀。佛陀静静地听他骂完后问道,“当你拿着一份厚礼去送给人家,要是人家不肯接纳,你会怎么做?”那人回答道,“我当然会带回家!”佛陀微笑说,“我也不会接受你刚才骂我的恶毒语言,请把你骂人的罪过带回家吧。”有人骂佛,这是外界的逆缘,然而佛心不为所动,所以别人无论如何也骂不到佛!正如唐朝的百丈怀海禅师说:“不为诸境所感,自然具足神通妙用。”由此可见,苦乐感受,心才是真正的主宰。
5.3 行善行恶,一念之间
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屠夫,有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做点善事。最后他决定供养村庄上的一位出家人。为了请这位出家人应供,他特意买了新锅新碗,以便确保所做出的菜为素菜。当这位出家人用餐时,屠夫很激动,心中默默地想:法师吃完饭后,如果他能为我讲很好的法,我就放弃屠宰业,改行做其他事。可吃完后,这位出家人一句话也未说,便离开了屠夫家。屠夫很失望,于是继续杀猪,死后自然堕入地狱受苦。
几千万年过去了。一天,地藏菩萨又到地狱救渡苦难的众生。他问道:“如果你们当中任何人若记得生前曾经还做过一件好事,请讲来,以此因缘,必有得救之希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虽有无数,但鸦雀无声,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位能想起来过去曾做过一件好事。最后那位屠夫开口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但不知算不算一件好事。我曾经供养过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吃饭后向我讲善法,我便发愿不再杀猪。可是他吃后一言不发就走了,于是我仍杀猪为业,死后便来此受苦,直到今天。”
地藏菩萨用他的智慧观照,发现那位出家人已解脱,证得圣果。地藏菩萨便问这位出家人,曾否受一位屠夫供养而未说法。那位出家人非常惭愧地说:“确有此事。因为那时我是学习小乘教法的,只考虑自身的解脱,所以并未说法度众生。当时受人供养,并未替人家说法,现在想来还很不安。为了了结这段因缘,我愿意去人间再走一遭,度化那位曾经供养过我的屠夫。”地藏菩萨很高兴地让他二人到同一个村庄转世为人。屠夫照样转世为屠夫,而那位圣者则转世为僧,但他二人却是好朋友。
一天,这位出家人又拜访他的屠夫朋友,但见肉店关了门。敲开门后,见到屠夫垂头丧气的样子,打听后方知,屠夫因缺钱买猪杀,所以只能停业。这位出家人说:“不用担忧,我会借二百两银子给你做本钱,你可继续营业杀猪,但只有一个条件,我要肉时,你得及时给我提供肉!”屠夫一听这条件,心想:我开肉店,自然什么时候都有肉,这个条件很容易满足,于是便答应了僧人朋友的要求。这位出家人借给屠夫钱,屠夫照常营业,三年中无事。出家人从未上门要肉。
到了第四年,新继位的皇帝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规定在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全国禁屠三日,违者斩首。正好在六月十九日,出家人非常急的来到肉店,要求屠夫给他一斤肉。屠夫非常恼火:“你迟不来,早不来,偏偏在全国禁屠三日期间来要肉,这不是存心跟我为难吗?!”出家朋友说:“我们有言在先,我借钱给你的唯一条件是:我随时要肉,你得随时提供,今天我有急事要肉用,你怎可以不给肉呢?”屠夫自知理亏,又无计可施,便问道:“你说怎么办?”出家人说:“今天既然是全国禁屠日,宰杀任何动物都有杀头之罪,我又急需肉用,我倒有一个折衷的办法:现在我只需一两肉,从你身上割下一两肉即可。”屠夫高叫道:“从我身上割下一两肉?难道我不痛?”出家人突然问道:“只从你身上割下一两肉,你就叫痛,那么多猪被你无辜地屠杀了,难道它们就不痛吗?”屠夫猛然醒悟,于是他放弃了杀猪,而跟那位出家人出家修道,最后终于证了罗汉果。据说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事的来源。
世间的恶人、糊涂之人如此之多,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吗?以上故事告诫我们,恶人、糊涂之人得救的机会不仅有,而且很快,快到在一念之间。正如《六祖坛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因迷悟不同而有区别,“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明朝浮峰普恩禅师的悟道诗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
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不要小看了这个“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它包含了生命的全部密码。迷与悟,一念间;行善行恶,一念间;由负面情绪转成正面情绪,也是在这一念之间。而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的就是如何把握当下这一念,于一念之间,做出遗憾终生之事。
今天,我有机会与这么多年轻人分享禅修与情绪管理的话题,真的很高兴!不管你是谁,来自何方,能坐在这一讲堂,便是有缘人。我希望通过这一讲座,使大家明白,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潜移默化,能让人自身产生抗体,如同给生命安上保险丝,在关键的那一刻,保证我们的行为不会出轨,确保一生平安无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了知,在继续开发左脑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右脑的开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
米勒博士把人的右脑看成是“天才按钮”,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而脑神经科学证明,禅修是挖掘生命潜能最有效的方法。我希望在座的大家,经常回柏林寺这个精神家园,向净慧老和尚、明基法师请教打坐法门,开发这一无价之宝藏,使生命更美好。谢谢大家。
(鼓掌)
6. 提问
营员十五(女):法师好,因为我也是做老师的,您每抛出一个观点,都有小视频做资料说明,这些小视频,是怎么找的?有的时候我想找这些,很难找。有什么技巧没有?
净因法师:有啊,做个有心人,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建立一个好的框架,将收集的资料不断整理、归类到不同的框架中,用起来就比较方便。在知识爆炸的岁月里,不愁找不到知识,只愁知识多到令人无所适从。把各种各样的资料进行有效组织、分类、整理,也就是在整理自己的思维——右脑的功能发挥作用。
营员:您有博客吗?能把这些东西分享一下吗?
净因法师:还没有,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需要人帮助。我觉得,有博客的人很伟大,他把他所知道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一种无私的表现,我支持。但是不少人的博客犹如快餐,由于太忙,思考得比较少,刚学到一点就马上想把它卖出去,转手很快。而我本人觉得自己的思维仍不成熟,需要充实,提升自我,深层次反思,思维成熟时再建博客,也许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人,到时希望在座的有心人帮忙。
营员十五(女):好啊,我可以帮你。
营员十六(男):法师您好,我的问题源于昨天的一个小经历。昨天晚上分组座谈之后,我在大殿后面看到一个蝙蝠,它明显受伤了,趴在地上飞不起来,我就在想,我是该救它吗?我救它的话,会把它拿起来,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它有一个很安全的归宿,这样子比较好。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是蝙蝠,当我受伤的话,我可能不希望别人救我,宁愿自己躲在角落里,就这样一想,我就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我该怎么办?
净因法师: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营员十六(男):我什么都没有做,就一直看着,一直看着,直到它走到我认为安全的地方。
净因法师:你的做法不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大家给他鼓励一下。(鼓掌)
生命是可贵的。你看到那只受伤的蝙蝠,花时间让它走到安全的地方,我认为你是有爱心的,已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心态,在你的人生字…
《十八届:禅修与情绪管理(净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