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禅修與情緒管理(淨因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典中,生命已有尊嚴。

  營員十六(男):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有困惑的。當正、反面我分不清的時候,我該怎麼辦?黑白分不清的時候,我該怎麼辦?

  淨因法師:重要的不是你做到完美,而是你盡了力,這是至關重要的。佛家不關心你做什麼,而是你爲什麼這樣做?太功利的助人行爲,企求回報,有時會讓自己失望。培養慈悲心最重要,你的行爲對你心理有什麼影響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爲行爲成習慣,習慣形成思維,習慣性的思維才是左右你未來命運的重要因素。

  營員十六(男):我達不到那個境界,想不到那些,所以我遇到這種困惑時很無助。

  淨因法師:你怎麼想,我尊重,我僅僅是分享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你接受多少,一切隨緣。就像天下雨,大樹吸收得多一點,小草吸收得少一點,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大樹、小草因吸收各自需要的水份得以活下來,吸收什麼,吸收多少,因人而異,所以你可吸收你需要的東西,好嗎?

  (鼓掌)

  營員十七(男):法師您好,我學生物科學的,大家都知道我們做生物研究可能會用到一些生物個體,但是我沒有學佛之前我沒有想到做這樣一件事是不對的,但是我後來看到很多書上說應該懂得尊重生命,但是我就覺得特別迷惑,既然這樣的學科已經存在了,那我到底該怎麼辦?

  淨因法師:這個問題比較敏感,應該問我們的淨慧老和尚,好嗎?不過我試著說說自己的看法。佛家重視行善的行爲,更重視行爲背後的動機、出發點。以大慈悲心爲出發點,爲了拯救更多的人,做你應該做的事,而不是糾纏于你的某個行爲本身。佛家認爲,你的起心動念比你的行爲還重要。無論在何種情況之下,雖有最大限度地利益衆生的理由,心懷內疚地做試驗與理直氣狀地去殺生,還是有本質性的區別的,心態不同啊!這才是最重要的。

  營員十八(女):怎麼把第八識叫做意識形態呢?我很迷惑。

  淨因法師:你認爲第八識是意識形態,對嗎?那是你的認爲。我們認爲它是潛能儲存的倉庫。你的行爲會影響你的思維,思維形成概念,概念儲存于第八識,具有潛能,像種子一樣,對你未來的行爲和思維又有影響,如此不斷循環,推動生命的輪回。如此,生命的能量是自行運轉,不需要外在的力量。

  營員十八(女):我感覺意識形態好像是屬于意識範疇,但是看到您的解釋,我感覺很意外,您把第八識解釋得好像很淺顯,很簡單,很直觀,也很好理解。

  淨因法師:事實就是如此,最實用的道理不一定很複雜,而看似簡單的道理,做起來也是最難的;反之,看似最深的道理,因缺少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現實人生不一定有多大用處。

  營員十八(女):您剛才有句話,讓我非常受益,就是說現代人很好高骛遠,其實我就是好高骛遠的心態,所以才提這一問題,耽誤大家的時間,謝謝您的解釋。另外一個問題是,其實您開篇提到人的本能和動物的本能,其實一開始我心裏是很有抵觸的,爲什麼是說本能呢?那是從它出生的時候是有這種下意識的行爲,所以叫本能嗎?如果它是本能的話,那爲什麼說動物的本能和人的本能有不同?那爲什麼說人和動物的問題呢?

  淨因法師:好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我問你兩個問題吧。你是動物嗎?

  營員十八(女):我是動物。

  淨因法師:動物有本能嗎?你回答我。

  營員十八(女):動物沒有本能,我覺得。

  淨因法師:你有本能嗎?

  營員十八(女):我沒有本能。

  淨因法師:你沒有本能?那我就沒有辦法救你了。

  營員十八(女):我覺得本能應該是本有的一種。

  淨因法師:你的運氣很好,正好鍾教授在場。鍾教授,我請問一下:人有沒有本能?我們是動物,動物有本能,動物有的我們人都會有,對吧?

  鍾玲教授:在科學上,都有所謂的動物性反射,比如說小孩子一生下來就哇哇大哭,那你不哭就憋氣就活不下來了,那是動物性的本能。另外,一種剛剛您講的,佛家的阿賴耶識裏面的東西,也會有一種東西會沖出來,這時候你沒有佛法的力量就沒有辦法壓住。

  淨因法師:謝謝,你這種說法兩種都照顧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謝你。

  我只是想說明一點,比如藥家鑫撞人後又捅受害人,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在起作用。而這種本能,當然不完全是先天的,後天也有影響,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自我保護”這種本能起了主導作用。我想向鍾教授請教,人跟動物之所以有區別,其實是人通過後天的教育,遏製或者控製了動物某些天生的本能,不知對不對?

  鍾教授:對的。

  淨因法師:人對自己的本能不加控製,那麼人是動物,甚至比動物還恐怖;人對自己的本能加以控製,人便與動物區別開來。

  鍾教授:也許有些動物的智慧也是蠻高的,比如海底下的大鯨魚,我們都知道它的那種控製能力是很強的。

  淨因法師:是很強,那麼我想說的是,很多動物,包括小狗,有時也會控製自己的一些情緒,但是很有限。只有我們人類,經過350萬年的進化,形成了一種文化,本能很重要,不能否定。有鍾教授在,我不怕,你想說什麼,你說吧。(衆笑)

  營員:法師剛才所說的話是不是也可以說是人類中心主義,認爲說人類經過多少年的進化,所以說人是萬物之靈,所以人的智慧最高。這樣的話,就像剛才鍾教授所講,現在還有某些動物其實也有很大的智慧和慈悲,甚至不比我們低。

  淨因法師:我不得不承認,某些動物有智慧,但比人類智慧還要高的動物,我還是想不出來。我剛才講的不是環保裏面的那個人類中心主義,那是西方的。我講的是人類自然發展的軌迹,就是人的大腦通過350萬年的不斷進化,小腦發展得比較少,有本質性變化的是人的大腦演變。可以說,人類的進步是人大腦的演變,使得人與動物區別開來。

  營員十九(女):我記得在某本書看到過,說人的大腦僅僅是意識的一團霧,其實人的阿賴耶識和末那識存在的具體位置是在人的下丹田。但這問題第一我是外行,第二我想私下再向法師請教吧。

  淨因法師:一般人認爲,意識是完全基于物質基礎(我們的腦)而存在,但科學的發展證明,意識是大腦演奏的交響樂。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的交響樂,可以用一套樂器把它們演奏出來。但這套樂器本身並不是交響樂。同理,大腦接受外界信息時,神經元對信號做出反應,信息從一個神經元以電傳導或化學傳遞的方式跨過細胞之間的聯結(即突觸),而傳給另一個神經元或效應器,引發無數神經元相互作用,如同大腦演奏的交響樂,協調完成某個有意識的思維。這爲我們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開辟了新途徑。

  營員二十(男):您好,法師,我想請問一個第六感的問題,剛才您說禅修可以提高第六感。比如我自己修行大概有四年,有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有第六感,就是咱們這個距離我能夠感覺你的眼睛是睜的還是閉的,有時候會有這種感覺。但是我確實不知道爲什麼會有第六感,以及如何産生這個第六感?就這兩個問題,謝謝。

  淨因法師:人體除了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五個基本感覺外,還具有對機體未來的預感,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人體“第六感覺”。普通人能感知的範圍少得可憐,無法感知的範圍太廣。靜坐可以擴充人感知的範圍。比如說,普通人認爲時間與空間都是絕對的,而禅修者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時間與空間是相對的,一萬年與當下一秒鍾並無區別,一萬公裏與一米差別也不大。到了這個時候,靜修者感知的內容比常人要多得多,對自己的未來有預感,也不是一件難事。你打坐,會有“第六感覺”,應不難理解。

  營員二十(男):那是只通過坐禅嗎?

  淨因法師:不只通過坐禅,一要坐禅,二要明理,對生命深層次的認識。

  營員二十一(女):謝謝法師,我好幸福,我第一回接觸到禅法就是慈心禅,真的好開心。

  淨因法師:你表揚我還是批評我?

  營員二十一(女):聽了您的講座之後,我更有信心了。因爲我自己也在求學的階段,我想大家也有這個問題,就是想問一下關于生命教育或者國學教育,在香港地區或者在國內有沒有這樣的培訓。

  淨因法師:你問的問題非常關鍵,剛開始時我問大家:現在的大學生都怎麼了?核心問題就是接受的生命教育不夠,道德素養不夠,這是根本。今天,你們來到柏林禅寺,一起探討快樂之道,生命的意義,這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幫助我們做一個正常人,撞人後不再發生捅人的問題。生命教育現在在臺灣最盛行,在香港也很受重視。總的說來,生命教育在海外是蠻受重視的。國內每一所大學都關注政治思想教育,其實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不過還須擴大教育的範圍。

  營員二十一(女):您能具體說一下,比如說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招生的情況,或者香港教育學院他們的生命專業招生的情況,南大好像也有什麼生命的教學、研究。

  淨因法師:對,南京大學剛剛成立了生命哲學研究中心,我任主任,正在思考未來發展的理路。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課程,大多與生命教育發生關聯,只有香港教育學院有專門的中心,致力于推廣生命教育的教學、研究。當然,香港中小學、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中,都強調生命教育的理念。

  營員二十二:您好法師,我想問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您是怎麼看待《西遊記》中唐僧對他的叁個徒弟的管理的?叁個徒弟都比他有能力,爲什麼能管理好他們呢?謝謝。

  淨因法師:一般來說,能不能管理,管理到什麼程度,跟對自我的認識有關系,即因有我、無我、忘我之不同,展示了管理的不同境界。唐僧以忘我的精神管理他的團隊,是當今最高的管理境界。首先,唐僧做任何事情,都不是爲了自己成佛。取經是一件辛苦的事,如果唐僧取經的目的只是爲了自己修成正果,那麼孫悟空不幹,豬八戒也不會幹,因爲爲了一己之私,不可能産生強大的動力,帶好一個團隊。然而,事實是,西天的佛祖,東方的玉皇大帝,還有各路神仙,那麼多的義工,爲唐僧西天取經都出過力,而且沒有任何條件,爲什麼?唐僧取得真經,是爲了拯救東土的黎民蒼生,受苦老百姓。

  同樣,在一個企業裏面,如果一個老板讓所有員工都爲他一個人工作,他沒有那麼大福報,也沒那麼大能耐。即使他一時做到了,容易把自己淩駕于別人之上,這是一種對立;對立一旦形成,就會有分別;有分別,就會有爭鬥;有爭鬥,他就會患得患失,他就得防範,管理走到這種地步,應該算是最糟糕的管理。由此可見,一旦有我,麻煩隨之而來。孫悟空就是因爲有我,才會自大,必然處處樹敵,怎能管好一個團隊?換而言之,在一個團隊裏面,不是看你有多大本事,這僅僅是工具而已,是成功的條件之一,作爲領頭人,更重要的是要無條件地將自己融入團隊,然後能綜合運用團隊的各種資源,才能夠真正把事情做大、做好。在這方面,唐僧是一把好手。

  現在我們的教育有點失敗,在無我的教育上不徹底,不少人養成以自我爲中心而行事。如果我們把自己當做一把鹽巴,緊緊捉在手上,你是你,我是我,分得清清楚楚,自己便難融于家人、朋友、社會、同學,那麼你永遠就是一把鹽巴,苦的、鹹的,容易造成人、我對立,與他人格格不入,怎能管好一個團隊?

  就像一把鹽巴,融入一桶水,它就擁有一桶水;融入一壺水,它擁有一壺水;融入大海,它就擁有整個大海,因爲你跟大海是一體的,不但不會枯竭,還會獲得集體的力量。唐僧深知無我、忘我的道理,無條件地將自己的苦與樂都融入到團隊中,將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融入到大衆中,他才獲得志同道合人的支持,擁有無限的力量。

  我們在座的各位,如果真想將來有所成就,你必須像唐僧那樣,無條件地把自己融入到家庭,你就擁有整個家庭;融入到團隊,你就擁有整個團隊;融入到企業,你就擁有整個企業;融入到社會,你就擁有整個社會……你利益多少人,就會得到多少人的支持,因爲你不是一個人,你是代表整個企業、家庭、團隊和社會。這一種物我一體的管理,唐僧能做得到,而團隊中其他成員卻做不到。孫悟空太自大,“想當年,我老孫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無時無刻都在把自我吹大,突顯自己,再能幹,他只能是一個人,所以做不了老板。

  無我地將自己融入到團隊、家庭、企業、社會,管理的目的是爲了大衆,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進而行成團隊文化、家庭文化、企業文化、社會文化,形成一種理念,成爲支撐團隊、家庭、企業、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打造共同的理念,用共同的理念來凝聚人,團隊、家庭、企業、社會就有了生命力。到此時,你有多大的理念,就能凝聚多少人;你利益多少人,你就能做多大事,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寬廣。唐僧就有這個本領,我們若能領悟其中一二,就能點亮你的人生,改變你人生的軌迹,終生受用。

  主持人: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就進行到這裏。淨因法師爲我們做了生動精彩的演講,從生命科學的角度,解說人類的行爲,使我們在這過程中開發智慧。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恩我們的淨因法師。

  

《十八屆:禅修與情緒管理(淨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