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想知道,那就去學習戒律和威儀。戒律和威儀是佛教的一大內容,所以經律論叁藏其中有一藏就是律藏,律藏就講這些事情。
大家除了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不能看,菩薩戒等都可以看。例如,八關齋戒、叁皈五戒、十善、菩薩戒的內容,在家的、出家的都可以看。因爲現在網上太方便了,有人都放到網上了,你想看,他也管不著,沒辦法,可是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你不能看。
守戒就是清淨的生活方式。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是雜亂的、是染汙的、是大有問題的、是使我們墮落、輪回的。如果按照現在的這種方式絕對不能解脫,更不能成佛。可是如果按照佛的戒律威儀來生活,你就會變成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你的身口意就會逐漸變得清淨。當你清淨到極點的時候,就和佛完全相應,你也就成佛了。當然,真正的持戒要達到二地的程度,在二地之前基本上都屬于學戒。所以呢,小小的戒犯了以後,是完全允許忏悔的,而且有很多的忏悔方法,我們不必背那麼多的包袱,修行人要勇敢,其中就包含有錯能夠勇敢糾正,不怕。
好比說殺生,有的人放不下對口味的貪婪,今天吃了一條魚,壞了!殺生了!忏悔,一但真誠忏悔,業就消了。可是第二天又想吃,看著還饞呢,不行!這是一種新的做法呀,管他呢,先吃了再說吧,變成魚被人吃,下輩子的事誰知道呀,吃!吃完以後一看,哎呀,壞啦,又犯戒啦。這種情況初學者不少,決心太小,沒有真正發起心來。那怎麼辦呢?再忏悔。有人說,這不成二皮臉了嗎?吃了忏,忏了吃,這哪叫修行啊?但是我跟大家說,忏悔和不忏悔可有重大的區別——如果你能夠受戒,受了戒,卻犯了戒,但能真忏悔,你是佛弟子,你做得很好。天生就不吃肉,但也不受戒律,我根本就不吃,受什麼戒啊?外道,不是佛弟子。這都是佛在經典裏講的。
所以一切佛弟子都要去勇敢地受戒,不要怕,錯了就忏悔,因爲你有忏悔這個善法,還有慚和愧另外兩個善法,必定能夠得到佛菩薩的護佑。真誠受了戒以後,就有護法神保護。五戒的每一戒都有五位護法神,如果五戒全受,就有二十五位護法神。這都有經典依據,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查一部小經典,叫《佛說戒消災經》,你網上一搜立刻就出來了。雖然很短,但像微型小說一樣,情節很曲折,很複雜,很好看,你不妨看一看。那上邊就告訴我們受了戒以後,天上會派二十五位天神下來。不是鬼神,而是天神,所以一般的鬼見了天神就嚇跑了。如果你膽小,家裏邊鬧鬼,或傳說周圍有鬼,你就去受戒。受了戒以後,這些鬼就都跑得光光地了。不但你得護衛,周圍的人也沾光,方圓四十裏之內,不會再有鬼神,就算有,也不會用惡眼來看你。
下面說“成妙和合”。出家人在一起修行,建立僧團,叫和合衆。和合,說得很具體,一共有六種,叫六和敬。你背的時候呢,叫身、口、意、戒、見、利,比較好記。“身和同住”,大家都住在寺廟裏;“口和無诤”,大家不吵架、不辯論、不爭得面紅耳赤,有事慢慢商量,共同學習,互相幫助;“意和同悅”,大家在一起清淨自己的心意,都很高興;“戒和同修”,都按照戒律來修行;“見和同解”,大家的見解都是佛法的正知正見;最後,“利和同均”,你們看殿堂上普佛的時候,給出家人發紅包,每個包裏的錢都是一樣的,不管你是方丈還是執事,一樣多,哪怕從外頭偶然來挂單的,趕上做佛事,同樣給一個紅包,一定是一樣多。我曾經到過五臺山,剛住下就收到了紅包,往出一倒還有鋼镚。爲什麼?客堂按照人數分,每個人都一樣多,有的時候沒有辦法,就會有小零錢。我們最小的是五塊錢,我連兩塊、一塊的也沒見過,可能這場佛事剩下點錢,會補到下一場,也就不那麼死板了,但肯定是平均的,都一樣,這叫“利和同均”。
如果居士們請僧人吃飯或者幹什麼,叫普請,你不能請一個兩個,要請一塊請。有人說那不行,我哪有那麼多錢,太多了。那麼就居士們合起來,你出一百,他出二百。另外就是可以跟寺院商量好,這次我先請五個,下次我再請十個,等我以後賺了錢我就請一百個,反正逐漸地都請遍,也可以。總而言之,要普請,不可以個別請。
“成妙和合”加上一個“妙”,就是說要修行圓滿的佛法。僧團不僅僅是柏林禅寺的僧團,也不僅僅是河北省的僧團,這個僧團可能是宇宙的大僧團,是整個釋迦牟尼佛教化區域內的僧團。我們做佛事的時候,有人說:“哇!這樣唱一唱就有這麼好的效果,太不可思議了!”問題是做佛事時要請聖啊,很多聖人都參加了,他們都有神通,我們的眼看不見而已。我們所依靠的這個僧團,爲什麼是永恒不滅的?因爲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僧團,甚至是宇宙範圍內整個叁寶的僧團,當然是永恒不滅的,那還用說嗎?這樣的話,無量的賢聖僧集合在一起能沒有力量嗎?
“靈山遺芳型”,是說佛法從印度的靈鹫山那個地方傳下來。當時佛在靈鹫山說法,流傳下來這種衆妙和合的僧團組織建製,一直流傳到現在。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
修行的目的是爲了什麼?是爲了證果。果位小乘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大乘我們剛才說有五十二個次第。小乘的最小果位是初果,初果的名字叫須陀洹。大乘從什麼時候算得上是一個果位?從“明心見性”裏的“明心”開始,禅宗叫破初關。破初關的意思是,你已經找到生命的本來面目,已經證得了生命的最初的智慧,你已經和生命本具的智慧有了第一次的相應,你已經接觸到了那個不生不滅的生命實相。這個法是燈燈相傳、相續不斷的,每次夏令營都有傳燈法會,其意義就在于此。從佛往下傳,從印度傳到中國,再傳遍全世界,傳到每一個人的手裏,照亮每一個人的心靈。所以,禅宗有本書叫《傳燈錄》。寺廟都有一盞長明燈,只要寺廟還在,就不能讓這盞燈滅,要一直延續。平時點蠟燭那是臨時的,人離開的時候就把它熄滅了,可是長明燈是一直都要亮的。
“叁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
“叁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菩薩乘也叫佛乘,菩薩乘和佛乘是一個意思。智慧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這是從不同方面來講的,意思是一樣的。那麼“聖賢”怎麼區分呢?小乘只要證得初果須陀洹,就叫聖人,大乘進入初地以後才叫聖人,初地以前叫叁賢。五十二個次第,其中最初的十信不算,從初住開始,那麼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叁十個位置叫叁賢;從初地到十地的十個位置叫十聖,所以加起來叫叁賢十聖,簡稱叫賢聖。“何濟濟”,“濟濟”就是很多的意思。
有一次開法華會的時候,可能是舍利弗,心想:哎呀!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怎麼看著都是山川河流、高低不平啊?可是佛在經典裏面一直說淨土都是地平如掌,黃金爲地,好得不得了。他這樣一起心動念馬上就被佛知道了,佛就用腳趾頭按了一下地。這一按,大地平整得就像琉璃一樣,與東方藥師琉璃光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等無有異,而且從地湧出無量菩薩。他知道是自己的問題,我們所在的世界也是淨土,叫娑婆淨土。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道場,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這個淨土,表面上現出像穢土的樣子,也是釋迦牟尼佛的苦心。因爲衆生剛強難化,那麼用這種表面上是穢土的形式,衆苦煎迫,才會使衆生生起出離心,才會勇猛修行。如果像北俱盧洲那樣,人壽自然千歲,不用勞作,什麼物産都很豐富,人就不修行了。所以八難裏面有北俱盧洲,因爲那裏的人不修行。
“南無僧伽耶”,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叁寶作爲皈依處,其中包括僧寶。僧寶這個僧字本來就是集合名詞,就像我們說人民,它不是指單個的人,紙張也不是一張紙兩張紙,本身就是集合名詞。因爲僧團是一個和合共住、修行證果的大團體,所以才可以作爲依靠。當然要落實下來的話,你到了柏林寺,就要先直接依靠柏林寺這個小僧團。大僧團是由小僧團組成的,但小僧團或個別僧人不能代表整個的大僧團,可能有缺點、毛病,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們依靠的是整個大僧團,這樣才沒有任何缺點、毛病。
“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
我們早晚殿完了以後有一個叁皈依,自皈依僧後是“統理大衆,一切無礙”。統理大衆,是僧團的責任和義務。作爲一個僧人,從被剃度那天起,你的使命就應該是統理大衆、住持正法。你說:“我不行,我剛學,什麼也不知道”,別著急,學好了就可以了。饅頭要一口一口吃,修行要一步一步走,假以時日,總是可以達到目的的。既然已經是僧團的成員之一,當然就要和僧團一起來擔負起這個傳播佛法的使命。如果這樣照著佛理如法修行,當然可以一切無礙。
“住持正法城”,意思是要住持正法,不能住持邪法。爲什麼說這句話呢?因爲佛在經典裏面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我們知道這句話,但理解可能不深刻,需要時間,通過實踐,理解慢慢就加深了。慢慢地你就知道,你爲什麼學了這麼長時間還不能修成正果?我不只是對你們講,對其他居士或者師兄弟們有時侯也這麼講。你們上一個大學,叁年到五年,最多六年,聽說最長的大學是六年,不包括研究生。畢業了,你就學到了很好的知識。可是出家人有時候出家十年八年二十年,居然還跟過去差不了太多。爲什麼?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被惡知識,或者說被邪法誤導了。你認爲你學的是純正的佛法,其實它並不見得純正,裏面可能夾雜了很多錯誤的東西。
今天中午我們幾個師兄弟在一起喝茶,就說到了這種可怕的事情。本來很好的法,佛說的意思,從他嘴裏再說出來就變味了,不是原來的味了。講佛法要依照經典,不能離經叛道,不能增加自己的意思隨意發揮。現在有些人,包括居士和法師,膽子太大,學了點東西之後想說啥就說啥,這樣不可以。不管你說多說少,都要有經典依據。拿經典依據來!有依據可以,沒依據就是你自己胡說的。最後檢點你的時候,就拿經典作爲依據,到時你幹瞪眼,因爲你確實錯了,你就認錯吧!
由于有這些邪見歪理在誤導大衆,所以我們聽到的佛法不純正了。你用混亂的、雜亂的、不純正的佛法怎麼能夠成正果呢?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多多地讀原典。我們現在正在讀《華嚴經》,已經誦了快兩個月了。讀誦原典,當然也可以參考後人寫的東西,但要辛苦一點對照經典,不能完全相信後人寫的東西,不能輕易相信、全盤接受。因爲他們畢竟不是佛,可能犯錯誤。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有人非常幸運,不但得了人身而且學了佛法,還有善知識引導,引導的也是正知正見,沒有問題。那爲什麼不能證果呢?因爲懶惰、放逸、不精進。今天誦一誦,明天有人請吃飯,算了,後天補上;後天又有事了,大後天補上;哎呀,堆了這麼多了,也補不上了,就放棄了。懶惰是人的天性,誰都想多睡一會兒、多玩一會兒,修行不肯下功夫,這樣忽忽悠悠的話,即使遇到正法也很難修成正果。就像阿難當時想,我依靠佛,因爲我是佛的堂弟,佛可能會照顧我,結果佛也沒有照顧他。因爲這事不能照顧,沒法照顧。你吃飯你飽,我吃飯我飽,佛吃飯阿難能飽嗎?飽不了啊!最後阿難還是要自己證才行。《楞嚴經》就講到了這件事,其他經典有時候也講到。不過阿難最後不簡單,他終于證了。如果我們在座的營員,確實有心要進入佛法的殿堂,想深入堂奧、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要活出一個更好的人生,那麼就要下定決心去落實佛法。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我們看最後這個總的說法:“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也就是除了叁寶,沒有別的是真正的皈依處,都是假的,不真實,因爲都不能永恒存在。今天在,明天就不知道了。你依靠房子,房子在地震中倒了;依靠父母,父母去世了;依靠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也出事了。誰能保證沒事,誰都不能保證,一切都無常啊!但叁寶是常,我們做佛事時唱:“南無大乘常住叁寶”,就是這個意思。
“盡形壽”,不單是盡這一期的生命,“形”就是身體,“壽”就是壽命。學習佛法要發長遠心,要盡生生世世的形壽,永遠皈依叁寶,永遠作佛弟子。當你發了這樣的大心,臨終時這個大願、這個大心就會引導你,下一世你投胎就很有可能再投到學佛人的家庭裏面,從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你就會繼續學習。像我們出家人都不只這一世出家,我初來柏林寺的時候,師父就說,你以前就是出家人,就繼續出家修行吧!我確實有出家的習氣,非常明顯,不喜歡世間的東西,就喜歡寺廟的生活。記得我從小就喜歡剃光頭,也不知道爲什麼,後來出了家才知道我爲什麼喜歡光頭。因爲往昔出家留下了習氣,所以很願意剃光頭,不願意留頭發。
修行人爲求法可以舍棄自己虛假的身體和性命。佛在自己的本生故事裏講了很多舍身的故事,好比說,爲了一個雪山偈可以被魔鬼吃掉。菩薩對魔鬼說,你如果告訴我這個偈子的下半句,就可以把我吃掉。
(釋迦牟尼涅槃前回憶:他在“佛日未出”的過去世,當時,菩薩在雪山苦行,修菩薩道,名爲“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獨處其中,唯食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經無量歲”。帝釋見大士獨修苦行,即從天降,化作羅刹,試探其心。羅刹在大士前朗讀了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大士聞“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刹,便謂:“若能說余半偈,吾終身爲汝弟子。”羅刹說:“我今饑逼,實不能說。”大士問:“汝食何食?”羅刹道:“我所食者,唯人暧肉;我所飲者,唯人熱血。”大士聞言,斷然宣布:“但能具足說是偈竟,我當以身奉施供養!”還脫下鹿皮衣爲羅刹敷座。羅刹于是宣說了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菩薩修到等覺位,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妙覺,就成佛。等覺菩薩還要百劫修相好,用一百大劫的時間修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那時到處舍身,要眼睛給眼睛,要鼻子給鼻子,要腎給腎。誰的腎不好了,要碰到這樣的活菩薩那就太幸運了,因爲他二話不說,馬上就給你。要命就給你命,要腦袋給腦袋,要啥就給啥,要這樣修一百劫。所以佛說這個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曾經是他作菩薩時舍身的地方,包括我們現在坐的地方都是一樣的。
所有經典後面都說“信受奉行”,不過這裏加了一個“勤”字,“信受勤奉行”。學佛法不是爲了擺設、爲了裝潢、爲了好看、爲了點綴。學了佛法以後,是爲了能夠運用,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最終的目標是圓滿成佛。所以每個人從接觸佛法的那天開始,就要有這樣的信心、有這樣的決心——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擔負佛法的大業,荷擔如來的家業!
阿彌陀佛,謝謝各位!
《十八屆:《叁寶歌》的意義(明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