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佛必须要先打好基础,但只有基础是不够的,不论我们学文学、数学还是其他的学问,只有小学水平不行,中学水平也不行,应该有大学的水平或者有研究生的水平,或者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学问是没有穷尽的。所以获得了基本的三学以后,就要不断地增上。基本上来说,菩萨修行有五十二个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进了初地再往上修就叫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所以这里说“三学增上”。
“恢恢法界身”,是说我们修大乘佛法,开始的时候,就要证到法界身。法界身也就是法身,法身广大无边,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实相。我们本来的生命都是无量无边的。现在不知道,因为没有证道,当证道的时候,就会知道,每位众生的生命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唯心造,宇宙和法界其实也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什么都在心里边。有了这个基础,再增上修学,就能够最终成佛。
“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
心有无量无边的德能,因为第八识里边含藏着无量无边功德的种子。不论我们轮回还是我们修学佛法,去解脱、修行证果,所有的种子都含藏在第八识里。只有第八识有含藏种子的功能,前七识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第八识不生不灭。如果含藏到前七识里,前七识自己灭了,种子上哪去?第八识没关系,它永远存在,所以只有它能够含藏种子。这种本具的功能,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染污的。因为我们有我见、我执,才有不清净的种子,但我们生命的本体从来就是清净的,这就是我们平常听说的自性清净心。这个心是本具的,不需要修证的。无论你修不修、证不证,它都是清净的,而且是圆满的,包括成佛的种子也圆满具足。因此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任何一位众生,哪怕是万恶不赦的众生,今后也有一天会成佛。为什么?因为他有成佛的种子,任何众生都本具真如佛性。佛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佛以后,开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远离妄想执著,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释迦牟尼佛降生于这个世界,第一句话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在网上有个网名,叫如来藏,后面就写了这几个字。有人说:“法师您好狂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说:“网友啊!这是佛说的话,不是我说的话啊!”他不吭声了。那个“我”说的是生命的本来,或者本来的生命,不是我们老百姓所说的这个我。
如果我们能够悟得了这个生命的本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修行,就会“染患斯寂”,也就是所有的烦恼都会止息,进入寂灭,其实也就是回归寂灭的意思。就是我们刚开始说的,一滴水跃身跳入大海,表面上好像自己死了,实际上却获得了永生。修学佛法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都不怕死。其实怕死也没有用,人人必死无疑,所以干脆不怕就算了。学了佛以后,知道自己根本就死不了,就不会再怕了,这是学习佛法获得的一个根本利益。不怕死的这个人,死都不怕了,别的还怕什么?不怕。不怕,不是大家尽管做坏事,而是不怕死以后,就该开始认真修行了。
“荡荡涅槃城”,涅槃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涅槃的境界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那么这个境界到底是什么境界呢?有两种,一种是本具的涅槃,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本具的。一切众生本具涅槃,不管你修不修,都本在涅槃,因为你的真实生命是永恒的,没有人能消灭的。第二种是佛的涅槃,《心经》里叫究竟涅槃,《大涅槃经》里叫大涅槃,还有其他的叫法,例如无住处涅槃等等,这是佛在果位上的涅槃。
为什么叫“荡荡”?因为广大无限,包含一切。佛的果证有两种,就消灭烦恼、断绝生死来说,叫涅槃果;就佛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雄力来说,叫菩提果。总的来说,只有这两种果:菩提果和涅槃果,没有第三种。为什么叫“涅槃城”?涅槃怎么叫城?这是因为《妙法莲华经》中说,佛引导自己的弟子去寻宝,走到路上又累又渴,需要休息一下,佛就变化出一座城池。弟子们很高兴,城里有吃的,有喝的,可以坐,可以躺,休息休息。可是有的人说,哎呀,这就到地方啦。佛说,大家吃好了,喝好了,请继续走。有的人不想走了,但不想走不行,这是佛变化出来的,佛只是让大家休息一下,于是佛就把这座城又给变没了。但佛说前面还有更好更大的城,这样引导二乘的修行人回小向大,最终都成佛,而不是仅仅证得一个小的涅槃就算了。
涅槃有两种,一种是小乘的涅槃,一种是大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就是佛的涅槃;小乘的涅槃又有两种,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像舍利弗在佛涅槃之前提前涅槃,就是小乘的涅槃,灰身灭智,自己的身体没有了,也不轮回了,从此以后永灭无余。但是有一个涅槃的本寂不会没有,如果没有,就成断灭了。因为有,所以不叫断灭,就跟外道的断灭区分开了。那个本寂就是第八识,所以涅槃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解释,即第八识独存。
“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
达摩就是法,怎么样来度众生呢?要用佛法来度众生,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很多,人无我,法无我。这里说“众缘性空唯识现”,说的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一切法,包括我们人自己,包括这个讲堂,包括这个麦克风、这本书等等,都叫法,都是众缘和合所成。这个讲堂要有水泥、砖瓦、柱石、木料等等,加上人工设计、建筑,才能建起来。但是因缘所成法,有生就有灭。这个道理大家其实完全可以了解,因为这个讲堂不可能永存,也许用上几十年,也许用上几百年,反正最后肯定没了。我们人也是一样,而且更可怜,大概不会活过一百年,寿命超过一百年的就叫人瑞了,就不得了了。现在的人寿命平均也就是70岁,这还不包括战争爆发,如果战争爆发,平均寿命就会锐减。
众缘和合的事物都不坚实,其性本空。其性本空的意思,就是它们没有自己的本质。这本书是暂时给它一个名字,它只有这个名字,没有实质。它不就是几张纸,用俩钉子钉一块,然后加个封面,纸上有黑色的字体,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什么书就行了。我们人出生以后,也起个名字,叫什么什么,然后一死,没了,上哪找去呢?人们还要找,找来找去。我告诉你,别找了。因为活着的时候都无我,死了以后还找,找来不把你吓坏了,你不怕吗?人们有时候是很可笑的,我前两天看了一个视频,一位老太太93岁死了三天了,她孙女从外地回来,他们在那儿哭啊哭啊,她奶奶一动,活了,把她吓得一屁股就坐在那儿不动了。所以别招呼死人,招来也没用,如果他活过来,反倒把你吓死了。
由于万法都是众缘和合产生的,所以就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众缘才能现前,这样“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大了,因为真能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佛度众生、菩萨度众生,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如果这个道理真明白了,苦很快就可以减轻。继续修下去,苦就可以停止,如果不能停止,要佛法干什么呢?摆着好看吗?大伙凑一块,为开个法会热闹吗?不是,确实有除苦的功能,不实修不知道,实修了就一定有体验。
所以大家接触佛法以后,要慢慢地想办法走实修实证的道路,继续深入学习,就知道所有的法都不过是唯识所现,“心生则种种法生。”如果我们没有心、没有识,我们就什么都不知道,外边这些事物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晚上睡觉,你睡下之后没再醒来,这个世界好和不好,请问和你有什么关系?醒来以后一看这些东西,哎呀!没死,活过来了,好像跟自己有关系,如此而已。
仔细想,仔细去思维,到底什么是人?到底什么是我?人在哪里?我在哪里?这是佛法的根本问题。一切唯心,只有心,没有别的。那心是什么呢?如果再没有其他的,只有一个心,心也只是一个名而已。《金刚经》就专门讲这个道理,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不可坏,什么东西都没有,但也什么都有,你怎么去破坏它呢?虽然是假的,但是什么都可以建立!可以有这个假有,如果贯通以后,这个有就叫“妙有”了。所以佛法是圆融的,你从哪个方面也打不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理无不彰”,在理性上、在事实上,心没有不彰显的,心彰显一切,建立一切。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世间法也是佛法,但是不能滥用这个意思。有人说,我赚钱就是佛法,错!我吃饭就是佛法,错!但是,赚钱吃饭的确是佛法,你得真弄明白了那才是佛法,弄不明白就不是佛法!就看你明白不明白,胡说八道怎么能叫佛法?
“蔽无不解”,就是不论你有任何的疑惑都可以给你排疑解惑。
“焕乎其大明”,“大明”就是大智慧,由于智慧的光明可以照耀一切,所以一切都能够通达。这是第二段。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
第三段,“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什么叫“律仪”?律是戒律,仪是威仪,加起来就是律仪。“净律仪”就是清净的戒律和威仪,当然这是指佛法的戒律和威仪,不是外道的。因为外道的戒律和威仪是有问题的,有过失的;佛法的律仪却没有,因为佛是一切智者,当然不会有问题。另外,这些戒律都是清净的,按照这个清净的戒律去修持,就能够转变自己,使自己也变得清净。所以修行要按照佛制定的清净戒律和威仪来修行。有人说那到底是什么?本人有一个解释觉得很好,那就是清净的生活方式,就是佛告诉我们如何生活。身、口、意三个方面都说得非常非常之具体,你想装糊涂也装不了。佛告诉我们如何张口、如何吃饭、如何穿衣等,都说得非常具体,你…
《十八届:《三宝歌》的意义(明证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