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证法师:你的意思是平常受到的常规教育是唯物主义,说佛教这一类是唯心主义,佛法也说“万物唯心造”,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大概是这个意思。
世间的人对什么是“心”,可以说基本不了解,佛法说的“心”很复杂、很全面、很周详,不只是我们平时说的这个心。平时人们说的这个心非常杂乱,概念是不清楚的,你找一百个人,就可能说出一百二十个不同的心来,都不是佛教说的很严密的那种“心”。
一心分为十法界,这点刚才我们说过。另外,一心分为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大家诵经的时候经常诵到,会了解到。但是还有两个就不太清楚,即第七叫末那识,也叫意根;第八叫阿赖耶识。还有其他众多的不同名称,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称谓,很复杂。
但是我们可以比较简单地这样说,第八识是真心,前七识是妄心。有人问为什么?你拿什么做标准?因为第八识是本有的心,永远不生不灭,是永恒存在的。它没有一个来处,因为它就是根本,它是万有的根本,什么力量都消灭不了,所以说无始无终。可是其他七个识都是从它产生出来的,既然有生就有灭,有生有灭就不究竟、不圆满。所以一切唯心造,意思很深。
万事万物的产生,有三个阶段。第八识也叫第一能变识,先从第八识产生第七识;第七识末那识叫第二能变识,七识、八识和合运作产生前六识;前六识称第三能变识,然后八个识和合运作,产生万事万物。说起来就太复杂了,但是佛法是一定要讲这些内容的。最后会告诉我们“无生”,一切法无生,即我们说的一切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都没有独立性,谁生出来的,你仔细想想,到底生出个啥?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生!都是在过去“有”的基础上,东拆拆、西补补、捏和捏和制造出的假象,过段时间连这个假象也没了,哪能生出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来?像这衣服,不就把布剪剪,弄点颜色,画点道道,挂在人身上,就叫衣服,是不是?给它起了个名字而已,衣服的本质就是布;其实布也不是本质,因为布是线织成的;线也还可以再说。总而言之,都是其他的事情,变来变去,变一个假象出来,没有真实性,过段时间就坏了,所以“一切唯心造”。
由于人们对这个心不了解,这些事情就都搞不清楚,好比我们的常规教育说唯心主义。“唯心”这个词,要是好好思维一下的话,既然“一切唯心”,那么物也是心,对不对?为什么要把物和心对立起来呢?既然一切唯心,当然物也是心。佛教说得很彻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和物这两件事本质上是一回事。所以佛法里面的辩证法要比世间的辩证法圆满得多、彻底得多,这样说“唯心”才行。世间法的“唯心”那叫戏论,因为它不彻底、不究竟、不圆满、不缜密,是众生的妄想,所以说是戏论。大概这样回答一下,好吗?
营员二:师父!在来柏林禅寺之前,我们就吃肉,吃鸡呀鱼呀,然后是牛羊。您刚刚说,吃肉下一辈子我们都要还,现在我们忏悔,知道吃肉是不对的,这一世我们通过怎样的方法消除这个业障?”
明证法师:好。造的任何恶业,不管是过去的还是今生的,都有办法,佛法就是办法。佛法的办法就是忏悔,所谓忏悔,就是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造了。如果真下了这个决心,业障就可以消除。忏悔的具体办法就多了,弥陀忏、大悲忏、药师忏、梁皇宝忏、万佛忏,太多了,都可以,诵经也可以,念佛也可以,持咒也可以。但那是指知道自己错了以后不再吃,如果继续吃还是一样有果报的。
营员三:师父,我想问这个“我”是不是五蕴和合而成的?今生是人,如果下辈子变作畜生,之间有没有确定性、共通性?
明证法师:这个问题问得很不错,能够引导我们深思。佛法告诉我们无我,不过现在是在假定有我的基础上说的,因为众生执著,顽固地执著有一个自我,就是这个我执把大家害苦了。就是因为有这个执著,所以才会有下一世,才会不断地轮回。所以有我和无我,是在轮回的基础上讲的。既然有轮回,当然就有轮回的什么什么,我们且不说它是我,在佛法里不说自我。因为事实上并无自我,不能说。但是有一个词叫“补特伽罗”,补特伽罗的意思是“数取趣”,数是多次的意思,取是执著的意思,趣是道路的意思,数取趣就是不断地执取,可能是畜生道,可能是人道,可能是天道,所以这个词比较好。但说了半天其实还是“无我”。因为生生世世不一样,你说人是我呢?还是狗是我呢?你一世是人,一世是狗;一世是男,一世是女,到底哪一个是你呢?这里面包含的意思还是“无我”。
《百法明门论》是世亲菩萨写的一个论,一开始就说:“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论很短,只有这么一页,比《三宝歌》也长不了多少,讲一切法都在说两种无我,第一,补特伽罗无我;第二法无我。所以轮回中并没有一个轮回的主体,这是一方面。我们再说一点相关的事情,刚才说过,一心分为八个识,八个识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八种功能,好比透过眼根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颜色,透过耳根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音声,透过鼻根……有八种不同的功能,各个不同,不可能少一个变成七个识,也不可能增加一个变成九个识,一共只有八个识。
有的人可能说还有第九识和第十识,但那是第八识在不同的果证下又起的名字,本质上只有八个识,就像十八界不可能有十九界,六根不可能出来第七根,这都是佛法里面说定的事,千佛出世、万佛出世说的都是同一个法,不会有改变。在轮回当中有八个识,其中前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再加上我们最常用的意识。前六识在死的时候就都断掉了,因为人死了。什么叫死了,就是啥也不知道了。如果知道还能叫死吗?什么都知道就不叫死了。当然,什么也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状态,比如睡觉时不做梦,也什么都不知道,因为那个时候前六识也都断掉了,不过是临时断,第二天早上又生起来了。在轮回中,前六识都是断断续续的,其实前一世命终时就彻底断了,投胎后有了新的身体,才又产生了新的前六识。
可是在轮回中有两个识是不会中断的,那就是第七识和第八识。由于有第七识、第八识在坚守岗位,不停地工作,所以睡觉才可以尽管放心睡,没关系,因为第二天早上可以醒过来。昏迷了也没关系,打了全麻也没关系,因为可以再清醒过来。其实死了也没关系,因为会有下一世。为什么?因为第七识、第八识不断,它们和合运作会再产生前六识,产生一个全新的身体。这其中有没有一个固定不变、一直轮回的东西呢?有人听我这么一讲,说“有啊,第七、第八识不是在轮回中不变嘛”,问题是一直存在就不叫轮回了,对吧?轮回就是变来变去,可是既然变来变去,它就又没有了。这个问题深入参究的话可以开悟,把这个问题彻底弄明白了就开悟了。
说到底谁在轮回啊?谁在受苦啊?所以有很多话头。禅宗要看话头、参话头,很多话头都以“谁”来组成句子,好比“谁在念佛?”,“谁在吃饭?”,“谁在喝水?”,“谁在参禅?”等等。你要能把这个“谁”弄清楚了,就可以开悟。不过,最后的结论可以告诉你,就是没有“谁”,因为没有“谁”,所以你就解脱了,因为事实上并没有人轮回。这个光嘴上说没有用,证到才行,道理明白后就要去做,要无私无我地去奉献,“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好,第一段就这样。我们讲第二段。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
“二谛总持”,“二谛”是真谛和俗谛,谛是真理的意思。有人解释,真谛就是佛法的真理,俗谛就是世间的真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错误,从凡夫的角度上可以这样说,但从佛法的角度上看,可不是这样。因为二谛都是佛法的真理,不能说俗谛就是世俗的真理,因为世间的真理不是佛法的真理。
俗谛实际上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当你证得了真谛以后,用这个俗谛去度化众生。它是菩萨化众用的智慧,是方便善巧,并不是世间的真理。因为菩萨不能离开世间、不能离开众生,所以在度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世间法,可是世间法从佛菩萨的嘴里再讲出来的时候,贯穿的都是佛法的真理,并不是纯粹的世间法。纯粹的世间法跟佛法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二谛”的意思要弄清楚。
二谛为什么叫总持?因为二谛包含了佛法所有的内容。所谓真谛,就是解脱之智;所谓俗谛,就是成佛之智。真谛告诉我们,众生无我。可是众生在受苦,你说没有我,那谁在受苦啊?地震中有人被压在楼板下,腿被压断了,你要先把他救出来,不能先跟他讲这个。你得赶快想法叫人把楼板掀起来找人,把他弄出来,腿折了没关系,锯了也行,命要先保住。菩萨度众生的根本方法,还是要用无我这个真理,但是众生听不懂,所以就要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来给他们讲,让他们明白,这时候就是俗谛了。
如果是单纯个人的解脱,就叫解脱道,是声闻缘觉的解脱方法。但是,如果大家都证得了个人的解脱,那么谁来度众生呢?度众生还是要菩萨来度。所以小乘的人如果发了心,回小向大,他就变成菩萨了。他要不断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不能够进入无余涅槃,要和众生在一起,才能不断地度化众生。所以佛法的根本还是菩萨道,即成佛之道。因为只有无量无边的佛、无量无边的菩萨才去度化众生;声闻和缘觉基本上不度众生,他们个人解脱就算了,他们只要有真谛就够了,不需要用俗谛。俗谛就是化俗的方法,度化众生的方法和智慧,就叫俗谛。
“三学增上”,佛法里边讲闻思修、戒定慧。闻得闻慧,思得思慧,修得修慧。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其实大家也知道,就是戒定慧三个方面。所以三学就是戒学、定学和慧学。从哪里来的呢?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一定要从闻思修开始。“三学增上”是什么意思…
《十八届:《三宝歌》的意义(明证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