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證法師:你的意思是平常受到的常規教育是唯物主義,說佛教這一類是唯心主義,佛法也說“萬物唯心造”,到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大概是這個意思。
世間的人對什麼是“心”,可以說基本不了解,佛法說的“心”很複雜、很全面、很周詳,不只是我們平時說的這個心。平時人們說的這個心非常雜亂,概念是不清楚的,你找一百個人,就可能說出一百二十個不同的心來,都不是佛教說的很嚴密的那種“心”。
一心分爲十法界,這點剛才我們說過。另外,一心分爲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大家誦經的時候經常誦到,會了解到。但是還有兩個就不太清楚,即第七叫末那識,也叫意根;第八叫阿賴耶識。還有其他衆多的不同名稱,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稱謂,很複雜。
但是我們可以比較簡單地這樣說,第八識是真心,前七識是妄心。有人問爲什麼?你拿什麼做標准?因爲第八識是本有的心,永遠不生不滅,是永恒存在的。它沒有一個來處,因爲它就是根本,它是萬有的根本,什麼力量都消滅不了,所以說無始無終。可是其他七個識都是從它産生出來的,既然有生就有滅,有生有滅就不究竟、不圓滿。所以一切唯心造,意思很深。
萬事萬物的産生,有叁個階段。第八識也叫第一能變識,先從第八識産生第七識;第七識末那識叫第二能變識,七識、八識和合運作産生前六識;前六識稱第叁能變識,然後八個識和合運作,産生萬事萬物。說起來就太複雜了,但是佛法是一定要講這些內容的。最後會告訴我們“無生”,一切法無生,即我們說的一切法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爲什麼?因爲萬事萬物都沒有獨立性,誰生出來的,你仔細想想,到底生出個啥?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有生!都是在過去“有”的基礎上,東拆拆、西補補、捏和捏和製造出的假象,過段時間連這個假象也沒了,哪能生出什麼固定不變的東西來?像這衣服,不就把布剪剪,弄點顔色,畫點道道,挂在人身上,就叫衣服,是不是?給它起了個名字而已,衣服的本質就是布;其實布也不是本質,因爲布是線織成的;線也還可以再說。總而言之,都是其他的事情,變來變去,變一個假象出來,沒有真實性,過段時間就壞了,所以“一切唯心造”。
由于人們對這個心不了解,這些事情就都搞不清楚,好比我們的常規教育說唯心主義。“唯心”這個詞,要是好好思維一下的話,既然“一切唯心”,那麼物也是心,對不對?爲什麼要把物和心對立起來呢?既然一切唯心,當然物也是心。佛教說得很徹底,“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和物這兩件事本質上是一回事。所以佛法裏面的辯證法要比世間的辯證法圓滿得多、徹底得多,這樣說“唯心”才行。世間法的“唯心”那叫戲論,因爲它不徹底、不究竟、不圓滿、不缜密,是衆生的妄想,所以說是戲論。大概這樣回答一下,好嗎?
營員二:師父!在來柏林禅寺之前,我們就吃肉,吃雞呀魚呀,然後是牛羊。您剛剛說,吃肉下一輩子我們都要還,現在我們忏悔,知道吃肉是不對的,這一世我們通過怎樣的方法消除這個業障?”
明證法師:好。造的任何惡業,不管是過去的還是今生的,都有辦法,佛法就是辦法。佛法的辦法就是忏悔,所謂忏悔,就是知道自己錯了,以後再也不造了。如果真下了這個決心,業障就可以消除。忏悔的具體辦法就多了,彌陀忏、大悲忏、藥師忏、梁皇寶忏、萬佛忏,太多了,都可以,誦經也可以,念佛也可以,持咒也可以。但那是指知道自己錯了以後不再吃,如果繼續吃還是一樣有果報的。
營員叁:師父,我想問這個“我”是不是五蘊和合而成的?今生是人,如果下輩子變作畜生,之間有沒有確定性、共通性?
明證法師:這個問題問得很不錯,能夠引導我們深思。佛法告訴我們無我,不過現在是在假定有我的基礎上說的,因爲衆生執著,頑固地執著有一個自我,就是這個我執把大家害苦了。就是因爲有這個執著,所以才會有下一世,才會不斷地輪回。所以有我和無我,是在輪回的基礎上講的。既然有輪回,當然就有輪回的什麼什麼,我們且不說它是我,在佛法裏不說自我。因爲事實上並無自我,不能說。但是有一個詞叫“補特伽羅”,補特伽羅的意思是“數取趣”,數是多次的意思,取是執著的意思,趣是道路的意思,數取趣就是不斷地執取,可能是畜生道,可能是人道,可能是天道,所以這個詞比較好。但說了半天其實還是“無我”。因爲生生世世不一樣,你說人是我呢?還是狗是我呢?你一世是人,一世是狗;一世是男,一世是女,到底哪一個是你呢?這裏面包含的意思還是“無我”。
《百法明門論》是世親菩薩寫的一個論,一開始就說:“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論很短,只有這麼一頁,比《叁寶歌》也長不了多少,講一切法都在說兩種無我,第一,補特伽羅無我;第二法無我。所以輪回中並沒有一個輪回的主體,這是一方面。我們再說一點相關的事情,剛才說過,一心分爲八個識,八個識就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八種功能,好比透過眼根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顔色,透過耳根我們可以聽到不同的音聲,透過鼻根……有八種不同的功能,各個不同,不可能少一個變成七個識,也不可能增加一個變成九個識,一共只有八個識。
有的人可能說還有第九識和第十識,但那是第八識在不同的果證下又起的名字,本質上只有八個識,就像十八界不可能有十九界,六根不可能出來第七根,這都是佛法裏面說定的事,千佛出世、萬佛出世說的都是同一個法,不會有改變。在輪回當中有八個識,其中前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再加上我們最常用的意識。前六識在死的時候就都斷掉了,因爲人死了。什麼叫死了,就是啥也不知道了。如果知道還能叫死嗎?什麼都知道就不叫死了。當然,什麼也不知道還有其他的狀態,比如睡覺時不做夢,也什麼都不知道,因爲那個時候前六識也都斷掉了,不過是臨時斷,第二天早上又生起來了。在輪回中,前六識都是斷斷續續的,其實前一世命終時就徹底斷了,投胎後有了新的身體,才又産生了新的前六識。
可是在輪回中有兩個識是不會中斷的,那就是第七識和第八識。由于有第七識、第八識在堅守崗位,不停地工作,所以睡覺才可以盡管放心睡,沒關系,因爲第二天早上可以醒過來。昏迷了也沒關系,打了全麻也沒關系,因爲可以再清醒過來。其實死了也沒關系,因爲會有下一世。爲什麼?因爲第七識、第八識不斷,它們和合運作會再産生前六識,産生一個全新的身體。這其中有沒有一個固定不變、一直輪回的東西呢?有人聽我這麼一講,說“有啊,第七、第八識不是在輪回中不變嘛”,問題是一直存在就不叫輪回了,對吧?輪回就是變來變去,可是既然變來變去,它就又沒有了。這個問題深入參究的話可以開悟,把這個問題徹底弄明白了就開悟了。
說到底誰在輪回啊?誰在受苦啊?所以有很多話頭。禅宗要看話頭、參話頭,很多話頭都以“誰”來組成句子,好比“誰在念佛?”,“誰在吃飯?”,“誰在喝水?”,“誰在參禅?”等等。你要能把這個“誰”弄清楚了,就可以開悟。不過,最後的結論可以告訴你,就是沒有“誰”,因爲沒有“誰”,所以你就解脫了,因爲事實上並沒有人輪回。這個光嘴上說沒有用,證到才行,道理明白後就要去做,要無私無我地去奉獻,“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好,第一段就這樣。我們講第二段。
“二谛總持,叁學增上,恢恢法界身。”
“二谛總持”,“二谛”是真谛和俗谛,谛是真理的意思。有人解釋,真谛就是佛法的真理,俗谛就是世間的真理。這個說法並不完全錯誤,從凡夫的角度上可以這樣說,但從佛法的角度上看,可不是這樣。因爲二谛都是佛法的真理,不能說俗谛就是世俗的真理,因爲世間的真理不是佛法的真理。
俗谛實際上的意思是什麼?就是當你證得了真谛以後,用這個俗谛去度化衆生。它是菩薩化衆用的智慧,是方便善巧,並不是世間的真理。因爲菩薩不能離開世間、不能離開衆生,所以在度化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世間法,可是世間法從佛菩薩的嘴裏再講出來的時候,貫穿的都是佛法的真理,並不是純粹的世間法。純粹的世間法跟佛法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二谛”的意思要弄清楚。
二谛爲什麼叫總持?因爲二谛包含了佛法所有的內容。所謂真谛,就是解脫之智;所謂俗谛,就是成佛之智。真谛告訴我們,衆生無我。可是衆生在受苦,你說沒有我,那誰在受苦啊?地震中有人被壓在樓板下,腿被壓斷了,你要先把他救出來,不能先跟他講這個。你得趕快想法叫人把樓板掀起來找人,把他弄出來,腿折了沒關系,鋸了也行,命要先保住。菩薩度衆生的根本方法,還是要用無我這個真理,但是衆生聽不懂,所以就要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給他們講,讓他們明白,這時候就是俗谛了。
如果是單純個人的解脫,就叫解脫道,是聲聞緣覺的解脫方法。但是,如果大家都證得了個人的解脫,那麼誰來度衆生呢?度衆生還是要菩薩來度。所以小乘的人如果發了心,回小向大,他就變成菩薩了。他要不斷地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不能夠進入無余涅槃,要和衆生在一起,才能不斷地度化衆生。所以佛法的根本還是菩薩道,即成佛之道。因爲只有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菩薩才去度化衆生;聲聞和緣覺基本上不度衆生,他們個人解脫就算了,他們只要有真谛就夠了,不需要用俗谛。俗谛就是化俗的方法,度化衆生的方法和智慧,就叫俗谛。
“叁學增上”,佛法裏邊講聞思修、戒定慧。聞得聞慧,思得思慧,修得修慧。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其實大家也知道,就是戒定慧叁個方面。所以叁學就是戒學、定學和慧學。從哪裏來的呢?從聞思修入叁摩地,一定要從聞思修開始。“叁學增上”是什麼意思…
《十八屆:《叁寶歌》的意義(明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