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存在與生命證明
聖凱法師
(2011年7月20日下午于文殊閣)
明勇法師:各位營員下午好,今天下午開始夏令營的第一堂講課,我們請聖凱法師爲我們做第一堂演講。
聖凱法師,南京大學哲學博士,他的哲學論文曾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同學們可能有的知道這個獎項,教育部發的獎金是非常高的。(衆笑)他還是清華大學博士後,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聖凱法師常年在國內外遊學、講座。
下面我們就以熱烈地掌聲歡迎聖凱法師。
聖凱法師:諸位法師,諸位營員,大家下午好。剛才明勇法師一說獎勵了很多錢,好像我成爲暴發戶了。對一個學生來說,這可能是一個人讀書時代獲得的一個最高獎,一不小心拿到的,絕不是有意的。
我跟夏令營比較有緣,我曾經在1997年、1998年都來夏令營講過課,從此以後就玩失蹤了。失蹤也不是我自願的,因爲我從2000年開始就到新加坡弘法,一直在新加坡待了11年,最近剛從新加坡回來。因爲新加坡那個時間跟夏令營時間總是沖突,唯一有一年不沖突是2008年,明海法師給我打電話讓我來,我說好啊,滿心歡喜也很期待地答應了他,結果後來他跟我很失望地說:夏令營不辦了,把我的希望變成了失望。今年,我在中國佛協開會的時候,遇到了明傑法師,明傑法師說夏令營請你講課好不好,我說好啊,今年確實是衆緣和合,我比較早從新加坡回國,所以這次有因緣和大家結一個法緣。
今天下午和大家交流的題目很奇怪——生命存在與生命證明。2009年10月,我獲得學校的獎教金,作爲教師代表上臺講話。上臺那一刹那,我突然想了一個問題:就是作爲一個老師,獲得獎教金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就很大了,大在哪裏呢?比如說你們在學校裏面讀書拿獎學金吧,你們說說拿獎學金對你們有什麼意義?學生拿到獎學金後,就請大家吃飯,拿多少吃多少,吃完爲止,那你說拿來幹什麼?我相信這不單是一個心理問題,也是一個哲學問題。那時候我就想作爲一個教師來講,爲什麼還需要獎教金?這裏面最主要的意義就是生命的證明,它有一個證明的意義。
一、人生的叁大問題
從人生來講,一個人的一生有叁大問題:
第一個是生存。生存問題說明的是人怎麼活下去,所以以前我們說要建設小康社會,解決溫飽問題,這些都是生存問題。
第二個是生活。當你活下來,你就希望過得好一點點。我最近有個毛病,什麼毛病呢?就是一進房間,就想哪裏有礦泉水?因爲我要泡茶啊。這就是生活,人希望過得好一點。從大一點來講,這就是一個現代化、全球化的問題,所以現代化、全球化解決的是一個人的生活問題。
最後是人的生命問題。就是當你生存下來,當你生活得不錯了,爲什麼有人還會去自殺,爲什麼有人仍然不快樂,爲什麼有人仍然不幸福?那就剩下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掉,這就是生命。你看,無數的高官、無數的明星都在這裏出了問題。所以,生命問題無非就是人生的意義、生死的問題,這就是曆代哲人智者思考的根本問題,並提供給後人大量的生命體驗報告,我們可以從佛陀的教法及宗教典籍中,能夠得到引領,受到啓發,從而令我們面對和解決生命問題。
從一個人來講,人生的曆程有叁大階段:
第一個就是成長。就像在座的諸位,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處在成長階段——完成學習、教育階段,培養生命觀,具備工作、溝通等能力。
第二個階段是成功。你慢慢進入社會,就需要追求一個成功的階段。
最後一個階段是要成熟。有些人成長了,有些人成功了,但是最後沒有成熟,這個人生也是不圓滿的。
所以,什麼是圓滿的人生呢?我們前面看到叁大問題解決了——生存、生活、生命解決了,叁個曆程也經曆了。每個曆程裏面都有它的主題:
在人生的成長階段,有叁件事情要做:
第一、學有度。一是有方法,二是要適度。所有的學生進高校的時候,都經曆叁個階段:第一年進來趾高氣揚,看別人都瞧不起;到了第二年哀聲歎氣,書不好讀啦,論文不好寫了,壓力慢慢來了;到了第叁年,垂頭喪氣,就是徹底向命運低頭,因爲畢業困難、就業壓力。這裏面就有學習的問題,所以說學習應該有自己的方法。第二個在學習過程裏面怎麼掌握這個度的問題,這就是“學有度”。
第二、思無界。思考應該是沒有界限的。我問大家鬼在哪裏,有鬼沒鬼呀?你們不敢講吧,很多人都沒見過鬼,可是很多人都怕鬼。該研究一下嘛,這鬼到底在不在嘛!天在哪裏?很多人仰頭說在天上,我小時候跟你們一樣的想。所以當我有機會坐飛機的時候,我跟他們講說一定要坐窗戶邊上,我花了兩年時間幹一件事情,在雲端尋找神仙。因爲我們從小就訓練了一種思維,天在頭上,地在腳底下,沒有去想這種習以爲常的思維是不是我們人類的錯誤。我們沒見到鬼,就說沒有鬼;沒見到佛菩薩,就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佛也沒有菩薩。是不是我們的思維有時候該想的不想,有時候不該想的都想了?
下一個問題“行有疆”。當你做事的時候、當你說話的時候,應該有界限。在成長裏面要敢去想,但是在行動、在語言、在做事、在做人要知道界限,所以這就是製度。不是說我的青春我作主,我們就可以隨意地揮霍我們的青春;也不是說我們的生活就可以自己做主,你的生活如果都是隨自意所轉,想幹嘛就幹嘛,這都不對,因爲你沒落實“行有疆”。
第二個主題就是成功,如果你想成功,也應該有叁大要素。
第一、你需要有才能。無論是你的智商還是你的情商,乃至于你的危機管理能力,都是才能。很多人智商很高,可是情商很低,那這個也不叫才能,所以自命不凡的人其實是有缺陷的,因爲他的才能不夠。所以一個人的成功要素裏面,才能是很綜合的。
第二、德行。很多人說這個人很努力,各方面看起來也不錯,可是他的人生無論幹什麼都失敗。這時候要反省,反省什麼呢?是不是缺失德行。什麼是一個人的德行呢?就是你的支持系統,支持系統就是無論你想幹什麼的時候都有人幫你。因爲人不足夠強大,不是你想幹什麼都能成就,這不可能,所有的成就都是別人幫助的結果。比如辦夏令營需要有人來講課,需要你們來,也需要護法,也需要佛菩薩,衆緣和合才可以,這就是德行。所以說德行是人成長過程、成功過程的一個要素。有人問我,什麼是修行有進步的標准?我說這是個好問題。很多護法居士學佛學了十幾年,怎麼判斷自己修行有進步呢?有叁條標准:第一、你是不是比以前快樂了,因爲佛陀成佛是兩種具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智慧成就,就是你要比以前快樂,因爲智慧沒有煩惱,所以你會比以前快樂;第二、你的胸懷會比以前寬廣,這就是你修行有成就;第叁、順緣具足,這個順緣具足就是你的德行,你想幹什麼的時候別人都幫你,這個叫順緣具足。
再一個是胸懷。胸懷,目標,其實是一個人想成爲什麼?你的所緣對象是什麼?如果你整天想著你同寢室的同學、這個家夥真壞,整天想著他的壞,他就是壞的;如果在座的諸位整天想偉大的祖國怎麼發展,大家都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若讀書的時候只是想著畢業,你的讀書生涯很痛苦,如果你把讀書生涯、自己的整個生活跟神聖的使命聯系在一起,你就發現這個生命不一樣。這就是你的所緣對象,因爲你整天念茲在茲的東西,所以目標很重要。
第叁個就是成熟。什麼時候說明你成熟了呢?
第一、當你學會了退讓。自然界的規律花開了就要謝,稻子熟了頭就要蔫,人老了腰就彎,這就是退讓。你懂得退讓說明你成熟,不是說一直往前,人生的成熟要學會退讓。
第二、有韌力。就是意志力,一個成熟的人生是一個堅韌不拔的人生,無論遭受怎麼樣的打擊,無論生活有多大的困擾和困難,你都能夠堅持,因爲看到自己生命的希望,這就是韌力。
第叁、若愚。老子說“大智若愚”,這個“愚”是出離于世間小聰明,得失心淡化的顯現,是心與大道相應,也與本屆夏令營主題“平常心是道”相應。
二、生命存在的哲學問題
生命的存在,其中一個哲學問題是什麼呢?
不論儒家還是佛教,都同樣說明一個生命存在的問題,就是成己、成物。《中庸》裏面講:“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當宇宙萬物處于自然的狀態、本然的狀態,這就是“天之天”的狀態;可是當你進入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比如說一個話筒,話筒無非就是一塊鋼鐵,然後加上某些工具,可是它本然的狀態是鋼鐵,慢慢人把它做成跟人有關系的,這就是“人之天”。可是從修道來講,你要回到哪裏呢?回到人之爲人,所以中國的哲學講“天人合一”。
什麼是成己呢?就是從天之天轉化爲人之天,這就抛棄了人的本然存在狀態,所以人就轉爲一個社會化的存在。什麼是人的自然狀態呢?其實你看人穿衣服從原始時代,人逐漸地就進入到一個社會化存在的過程,每個社會確實都體現了這個過程。儒家講“仁”,什麼是“仁”?即克己複禮,就是要是其所不是。天之天是所是,是它本來的狀態;可是克己複禮,就要人把這個本然的東西轉化出來,轉化爲人之天。
成物也是一樣,這個轉化是什麼呢?就是宇宙萬物從原來和人沒有關系你要轉化爲跟人有關系。就是從這種無涉的存在形態轉化爲跟人相涉的存在形態。講最簡單的,你看佛像,不就是磚頭、石頭、木頭、鐵的、銅的,這就是天之天;然後你把它雕雕,雕完放在那裏,還不是叫佛像,可以叫它藝術品,可是你請某位法師開過光,這就叫佛像了。如果你見了佛像,你就要合掌頂禮。從石頭、磚頭怎麼變成佛像的?這就是成物的過程。
在成己和成物裏面,有叁層意義:
第一個,它要說明是什麼,就是認知和理解…
《十八屆:生命存在與生命證明(聖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