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生命存在與生命證明(聖凱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裏面,總是有一種我們無法泯滅的痛苦?就是因爲我們是存在的自身。所以,生命裏面最本質的都是不完美的,沒有什麼是完美的。

  五、生命存在的心理狀態

  生命的存在怎麼在心裏面有一個呈現呢?有叁點:

  一是時間形態,我們都是顧戀過去、追求未來。昨天晚上,我讀明海法師的《禅心叁無》,我覺得大和尚還是體會很深,什麼意思呢?就是過去要無悔,未來要無憂,現在要無怨。

  從有煩惱來講,從時間上說就是顧戀過去。大家知道什麼時間說明人老了嗎?60歲、70歲都不算,如果有一天你已經靠回憶過日子了,就說明你老了。有的老太太整天講:我的過去呀,還是有很多人追我的。(衆笑)她一定老了。爲什麼呢?因爲現在沒人找她,她必須靠過去曾經很多人追她的經曆來彌補現在。過去已經過去,可是人靠執著過去來彌補這個現在,所以人生活在過去。比如說失戀,我有個女學生失戀了。我這個當老師的什麼都管,他們沒錢用了可以找我,談戀愛時當然肯定不會來找我,失戀了都來找我。(衆笑)人失戀的時候,其實有愛就有恨,恨是隱藏的。很多人失戀,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我覺得都有種恨,這個恨就是因爲你對過去沒有放下,其實就是緣聚緣散。

  講一個有關愛情的故事:有個男孩子和一個女孩子談戀愛談了很多年,終于要結婚了。在結婚七天前,這個女孩突然通知這個男孩,我不跟你結婚了,我要跟一個剛認識叁天的男孩結婚。這個男孩一下子就崩潰了,想想這麼多年的感情,如此地虛假、如此地無常,他就病倒了。有一天,來了一個遊方僧,他的媽媽就帶這個師父來見他。遊方僧就在他眼前顯出一個景:一個大海的沙灘,有一個裸體的女屍躺在沙灘上,起初有一個男人過去,搖搖頭,走了;第二個男人走過去看了看,覺得太可憐了,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下來,給她蓋上;第叁個男人過去覺得一個人死在大海的沙灘上,裸著身體,實在太可憐了,就在大海的沙灘上挖了一個大坑,把她埋了。這個遊方僧告訴這個年輕人,你就是這第二個男人,你跟她的緣分就是曾經脫了件衣服給她蓋上,她要嫁的是第叁個男人。這個故事的標題是《前世究竟是誰埋了你》。所以無論過去有多少的喜怒哀樂,還是有多少的愛跟恨,都應該放下,這就是無悔!

  第二個方面,我們在心裏,實際的心態裏面,會追求未來。很多人說追求未來不是表明有理想嗎?對,是要有理想,但是理想不是妄想。理想是一種激勵,是一種願力。而人在追求未來的過程裏面,有時候把未來固定化了。人在對未來的追尋裏面,要學會觀照因緣法,觀照這個緣起,它才是真正的未來觀。觀察這個緣起,你要怎麼觀照呢?

  首先,你要創造,就是你要創造因緣;

  第二,你要掌握這個因緣;

  第叁,要隨順這個因緣;

  第四,要珍惜這個因緣。

  這種對因緣的觀照,才是對未來正確的態度。我們很多時候既沒有對未來産生創造,也沒有去掌握,只是在等待,那叫守株待兔,或者只是妄想。

  第二,在空間形態裏面,有自體愛跟境界愛。什麼叫自體愛呢?講的簡單點就是我。每個人都喜歡一個我,人的自戀是無所不在的。什麼是境界愛呢?我所緣的對象就是境界,每個人的所緣對象都是你所愛的。

  第叁個方面,存在形態,存在形態就是創造和毀滅。創造和毀滅是人類心靈裏面同時具足的兩種心態。所以你看很多宗教的神,既有創造神,也有毀滅神。所以人類的發展,創造跟毀滅都同時進行的,怎麼來的呢?也是我們生命裏面基本的心理形態來的。

  六、生命的存在真實——緣起

  第六個方面,生命存在的真理是什麼?從佛法方面講,就是緣起。所以緣起法是佛法的根本。這個根本是從存在到生滅,從生滅到解脫,都基于緣起。我們說存在的真理是緣起,那麼如何修道呢?也是依緣起、觀照緣起。

  什麼是一個人生命的緣起呢?這就是自他一體。兩個人吵架,其實吵到最後,你才發現,因爲兩個人是夫跟妻這個對待,才是你吵架的根本。當你能觀照到這個緣起的時候,你突然明白,我相信這個時候你不會再吵架。

  所以佛法的緣起論,否定了第一因,這個世界沒有造物主。我們人類的思維裏面就有第一因的思維,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個著名的代表。人哪裏來的?猴子變的。猴子哪裏來的?石頭裏面蹦出來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從一個單細胞進化到雙細胞,從雙細胞進化到人類。佛法裏面沒有,佛法裏面絕對沒有第一因的觀念。 那麼很多人說無始以來,時間有沒有第一個時間?沒有。佛法這個無始,沒有最初的開始。我們認爲有個最初的開始,這是我們人類思維的局限性。這個局限性在時間跟空間裏面我們都有。對于時空理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量子物理學的?我小時候在寺院裏面出家,山上有很多石頭,很多螞蟻在石頭裏面築洞,我們平時幹活幹完了,就玩螞蟻。怎麼玩呢?就是在螞蟻的家門口圍上一堆沙圈,然後就看螞蟻回不了家。(衆笑)然後這個螞蟻就圍著我的沙圈繞啊繞,回不去了。爲什麼回不去?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呀,螞蟻爲什麼回不了家?因爲螞蟻只有二維世界。什麼叫二維世界,它只有長跟寬的平面思維。它沒有高度思維,所以說它的家門口稍微有一點高了,它就搞不清楚了。我們人類比螞蟻高一點點,我們是長、寬、高叁維思維,所以我們爲什麼會想天在頭頂上,地在腳底下。這是我們人類思維的局限性。所以緣起觀裏面,它否定了這些東西。所以什麼是人類思維的開發呢?爲什麼說你學了佛法越來越聰明?因爲你接受了緣起的信念,這就是緣起法。

  緣起,作爲一個終極真實,它有什麼特點?

  第一個,相關的因待性,就是說所有事物的存在都依賴于他者。這個名詞“他者”,就是說我們這個東西人人都存在,比如說,老師能存在,因爲有學生;比如我今天在這講課,因爲有大家在聽,很簡單。

  第二個,就是說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序列的必然性,就是規律。所以佛法說因果律,如是因,如是果。你掌握了這個規律,你就沒有煩惱;你不掌握這個規律你就很煩惱,這是最大的規律。談戀愛一定要失戀,知道嗎?失戀不要痛苦。這是個規律呀!夫妻結婚了會離婚,這也是個規律。很多人說,那沒離婚的不還是夫妻麼?那下一個規律:總有一天會分開的。什麼時候?死亡。

  第叁個叫做自性的空寂性。因爲諸法的無常、無我。在這裏面,就沒有一個真正的、實在的主體的存在。大家知道,我們這個身體,我們有很強的控製感,其實這個控製感來源于哪裏呀?來源于我們對身體的執著。

  七、生命的主體——我與無我

  這就是我們要講到“我”問題。所以這個“我”到底有沒有啊?一般人會說:“當然有啊!”這個我在不在呢?大家又覺得很真實。可是佛教確實提倡的是無我。

  “我”是什麼呢?“我”有種種:

  分別你我他的這個“我”,代詞。比如說,我叫聖凱,這就是我啊,可是我叫聖凱很偶然的。我有兩個師父,一個在美國,一個在中國,我是早年著名的中外合資産品。我兩個師父都來的時候,互相看看說,給他取什麼法名呢?我小時候就很調皮,我說你們愛取什麼取什麼,跟我沒關系。他們說那你去拿一本《新華字典》,你自己翻。我就自己翻,翻到“凱”字的時候,我說這個“凱”字不錯。他們說好,那你就叫聖凱吧。這個名字是我自己取的,還真不是我師父取的。可是,時間久了,就慢慢認爲“聖凱就是我”。

  第二個方面就是生命個體的我,一個生命個體。所以在哲學裏面,生命個體的我怎麼來的?自我同一性。就是從小到大,我們似乎看到一個不變的東西。其實不是,我們都在變,可是我們認爲它是不變的,這就是自我同一性。所以在唯識裏面,經常用瀑布來做一個比喻。其實瀑布一直在流,但是我們認爲它是不變的。

  第叁個就是社會“我”。就是你在各種社會層面形成了一個角色。

  最後一個,就是人格意義裏面的這個我。或許我們完全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就只有自己的影子。所以修行從哪裏開始呢?很多人一學佛法,就變得佛法說不要有執著呀,要無我啊。其實不是。

  修道從哪裏開始呢?從“我”開始。修道的方法從哪裏開始呢?也是要從執著開始。柏林禅寺是禅宗的寺廟,大家會聽到大量有關禅宗的公案。禅宗有很多公案的,比如說有一個丹霞禅師,冬天很冷就把大殿裏木佛像拿下來砍成木塊,燒了取暖。很多人說,這個禅師真偉大呀,破除我執,我們也照學不誤,拿來佛像一砍燒了,你試試看。修道從哪裏開始呢?還是從這個我開始。

  《居士傳

  趙大洲傳》中有這麼一段話:“王摩诘、蘇東坡,黃山谷俱以名士而入道者,入道愈深,我相愈有趣也。然則與不學道者何以分別?”大洲曰:“叁人學道,叁人我相是雄的。不學道者,我相是雌的”。什麼意思呢?什麼我相是雄的,就是說這個我相是積極的、樂觀的;不學道的人,他的我相是屬于消極的、悲觀的。王摩诘就是王維。“王摩诘叁人學道,王的我相香,蘇的我相活,黃的我相瘦。”王的我相香就是說王維這個人比較高尚;蘇東坡的我相比較活,蘇東坡這個人確實是非常活潑,雖然他的生涯飽經挫折,但是他確實是個非常有樂觀精神的人;“黃的我相瘦”就是說黃庭堅這個人非常嚴謹。所以,“善學道者不要強做著無我,只要在我相上面下著功夫。”看到沒有,善學道者不要勉勉強強說無我,而是要在我相上面下功夫。“我相雌的可厭,要修得它雄起來”,就是說那些消極的、悲觀的不好,我們要修道修這個,什麼是修道啊?要修得它雄起來,就叫積極樂觀;“臭得可厭,要修得它香起來,”就是說卑劣下賤的不好,要修得它高尚起來;“死得可厭,要修得它活起來”,死是什麼呀?——僵化,僵化要修得它活起來,就是超越。所以,什麼是佛法呀?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給人歡喜,不是給人悲哀,動…

《十八屆:生命存在與生命證明(聖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