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面,总是有一种我们无法泯灭的痛苦?就是因为我们是存在的自身。所以,生命里面最本质的都是不完美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五、生命存在的心理状态
生命的存在怎么在心里面有一个呈现呢?有三点:
一是时间形态,我们都是顾恋过去、追求未来。昨天晚上,我读明海法师的《禅心三无》,我觉得大和尚还是体会很深,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要无悔,未来要无忧,现在要无怨。
从有烦恼来讲,从时间上说就是顾恋过去。大家知道什么时间说明人老了吗?60岁、70岁都不算,如果有一天你已经靠回忆过日子了,就说明你老了。有的老太太整天讲:我的过去呀,还是有很多人追我的。(众笑)她一定老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没人找她,她必须靠过去曾经很多人追她的经历来弥补现在。过去已经过去,可是人靠执著过去来弥补这个现在,所以人生活在过去。比如说失恋,我有个女学生失恋了。我这个当老师的什么都管,他们没钱用了可以找我,谈恋爱时当然肯定不会来找我,失恋了都来找我。(众笑)人失恋的时候,其实有爱就有恨,恨是隐藏的。很多人失恋,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觉得都有种恨,这个恨就是因为你对过去没有放下,其实就是缘聚缘散。
讲一个有关爱情的故事:有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谈恋爱谈了很多年,终于要结婚了。在结婚七天前,这个女孩突然通知这个男孩,我不跟你结婚了,我要跟一个刚认识三天的男孩结婚。这个男孩一下子就崩溃了,想想这么多年的感情,如此地虚假、如此地无常,他就病倒了。有一天,来了一个游方僧,他的妈妈就带这个师父来见他。游方僧就在他眼前显出一个景:一个大海的沙滩,有一个裸体的女尸躺在沙滩上,起初有一个男人过去,摇摇头,走了;第二个男人走过去看了看,觉得太可怜了,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她盖上;第三个男人过去觉得一个人死在大海的沙滩上,裸着身体,实在太可怜了,就在大海的沙滩上挖了一个大坑,把她埋了。这个游方僧告诉这个年轻人,你就是这第二个男人,你跟她的缘分就是曾经脱了件衣服给她盖上,她要嫁的是第三个男人。这个故事的标题是《前世究竟是谁埋了你》。所以无论过去有多少的喜怒哀乐,还是有多少的爱跟恨,都应该放下,这就是无悔!
第二个方面,我们在心里,实际的心态里面,会追求未来。很多人说追求未来不是表明有理想吗?对,是要有理想,但是理想不是妄想。理想是一种激励,是一种愿力。而人在追求未来的过程里面,有时候把未来固定化了。人在对未来的追寻里面,要学会观照因缘法,观照这个缘起,它才是真正的未来观。观察这个缘起,你要怎么观照呢?
首先,你要创造,就是你要创造因缘;
第二,你要掌握这个因缘;
第三,要随顺这个因缘;
第四,要珍惜这个因缘。
这种对因缘的观照,才是对未来正确的态度。我们很多时候既没有对未来产生创造,也没有去掌握,只是在等待,那叫守株待兔,或者只是妄想。
第二,在空间形态里面,有自体爱跟境界爱。什么叫自体爱呢?讲的简单点就是我。每个人都喜欢一个我,人的自恋是无所不在的。什么是境界爱呢?我所缘的对象就是境界,每个人的所缘对象都是你所爱的。
第三个方面,存在形态,存在形态就是创造和毁灭。创造和毁灭是人类心灵里面同时具足的两种心态。所以你看很多宗教的神,既有创造神,也有毁灭神。所以人类的发展,创造跟毁灭都同时进行的,怎么来的呢?也是我们生命里面基本的心理形态来的。
六、生命的存在真实——缘起
第六个方面,生命存在的真理是什么?从佛法方面讲,就是缘起。所以缘起法是佛法的根本。这个根本是从存在到生灭,从生灭到解脱,都基于缘起。我们说存在的真理是缘起,那么如何修道呢?也是依缘起、观照缘起。
什么是一个人生命的缘起呢?这就是自他一体。两个人吵架,其实吵到最后,你才发现,因为两个人是夫跟妻这个对待,才是你吵架的根本。当你能观照到这个缘起的时候,你突然明白,我相信这个时候你不会再吵架。
所以佛法的缘起论,否定了第一因,这个世界没有造物主。我们人类的思维里面就有第一因的思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个著名的代表。人哪里来的?猴子变的。猴子哪里来的?石头里面蹦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生命从一个单细胞进化到双细胞,从双细胞进化到人类。佛法里面没有,佛法里面绝对没有第一因的观念。 那么很多人说无始以来,时间有没有第一个时间?没有。佛法这个无始,没有最初的开始。我们认为有个最初的开始,这是我们人类思维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在时间跟空间里面我们都有。对于时空理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学量子物理学的?我小时候在寺院里面出家,山上有很多石头,很多蚂蚁在石头里面筑洞,我们平时干活干完了,就玩蚂蚁。怎么玩呢?就是在蚂蚁的家门口围上一堆沙圈,然后就看蚂蚁回不了家。(众笑)然后这个蚂蚁就围着我的沙圈绕啊绕,回不去了。为什么回不去?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呀,蚂蚁为什么回不了家?因为蚂蚁只有二维世界。什么叫二维世界,它只有长跟宽的平面思维。它没有高度思维,所以说它的家门口稍微有一点高了,它就搞不清楚了。我们人类比蚂蚁高一点点,我们是长、宽、高三维思维,所以我们为什么会想天在头顶上,地在脚底下。这是我们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所以缘起观里面,它否定了这些东西。所以什么是人类思维的开发呢?为什么说你学了佛法越来越聪明?因为你接受了缘起的信念,这就是缘起法。
缘起,作为一个终极真实,它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相关的因待性,就是说所有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他者。这个名词“他者”,就是说我们这个东西人人都存在,比如说,老师能存在,因为有学生;比如我今天在这讲课,因为有大家在听,很简单。
第二个,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序列的必然性,就是规律。所以佛法说因果律,如是因,如是果。你掌握了这个规律,你就没有烦恼;你不掌握这个规律你就很烦恼,这是最大的规律。谈恋爱一定要失恋,知道吗?失恋不要痛苦。这是个规律呀!夫妻结婚了会离婚,这也是个规律。很多人说,那没离婚的不还是夫妻么?那下一个规律:总有一天会分开的。什么时候?死亡。
第三个叫做自性的空寂性。因为诸法的无常、无我。在这里面,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实在的主体的存在。大家知道,我们这个身体,我们有很强的控制感,其实这个控制感来源于哪里呀?来源于我们对身体的执著。
七、生命的主体——我与无我
这就是我们要讲到“我”问题。所以这个“我”到底有没有啊?一般人会说:“当然有啊!”这个我在不在呢?大家又觉得很真实。可是佛教确实提倡的是无我。
“我”是什么呢?“我”有种种:
分别你我他的这个“我”,代词。比如说,我叫圣凯,这就是我啊,可是我叫圣凯很偶然的。我有两个师父,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我是早年著名的中外合资产品。我两个师父都来的时候,互相看看说,给他取什么法名呢?我小时候就很调皮,我说你们爱取什么取什么,跟我没关系。他们说那你去拿一本《新华字典》,你自己翻。我就自己翻,翻到“凯”字的时候,我说这个“凯”字不错。他们说好,那你就叫圣凯吧。这个名字是我自己取的,还真不是我师父取的。可是,时间久了,就慢慢认为“圣凯就是我”。
第二个方面就是生命个体的我,一个生命个体。所以在哲学里面,生命个体的我怎么来的?自我同一性。就是从小到大,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不变的东西。其实不是,我们都在变,可是我们认为它是不变的,这就是自我同一性。所以在唯识里面,经常用瀑布来做一个比喻。其实瀑布一直在流,但是我们认为它是不变的。
第三个就是社会“我”。就是你在各种社会层面形成了一个角色。
最后一个,就是人格意义里面的这个我。或许我们完全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就只有自己的影子。所以修行从哪里开始呢?很多人一学佛法,就变得佛法说不要有执著呀,要无我啊。其实不是。
修道从哪里开始呢?从“我”开始。修道的方法从哪里开始呢?也是要从执著开始。柏林禅寺是禅宗的寺庙,大家会听到大量有关禅宗的公案。禅宗有很多公案的,比如说有一个丹霞禅师,冬天很冷就把大殿里木佛像拿下来砍成木块,烧了取暖。很多人说,这个禅师真伟大呀,破除我执,我们也照学不误,拿来佛像一砍烧了,你试试看。修道从哪里开始呢?还是从这个我开始。
《居士传
赵大洲传》中有这么一段话:“王摩诘、苏东坡,黄山谷俱以名士而入道者,入道愈深,我相愈有趣也。然则与不学道者何以分别?”大洲曰:“三人学道,三人我相是雄的。不学道者,我相是雌的”。什么意思呢?什么我相是雄的,就是说这个我相是积极的、乐观的;不学道的人,他的我相是属于消极的、悲观的。王摩诘就是王维。“王摩诘三人学道,王的我相香,苏的我相活,黄的我相瘦。”王的我相香就是说王维这个人比较高尚;苏东坡的我相比较活,苏东坡这个人确实是非常活泼,虽然他的生涯饱经挫折,但是他确实是个非常有乐观精神的人;“黄的我相瘦”就是说黄庭坚这个人非常严谨。所以,“善学道者不要强做着无我,只要在我相上面下着功夫。”看到没有,善学道者不要勉勉强强说无我,而是要在我相上面下功夫。“我相雌的可厌,要修得它雄起来”,就是说那些消极的、悲观的不好,我们要修道修这个,什么是修道啊?要修得它雄起来,就叫积极乐观;“臭得可厌,要修得它香起来,”就是说卑劣下贱的不好,要修得它高尚起来;“死得可厌,要修得它活起来”,死是什么呀?——僵化,僵化要修得它活起来,就是超越。所以,什么是佛法呀?给人方便、给人希望、给人欢喜,不是给人悲哀,动…
《十八届:生命存在与生命证明(圣凯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