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叁寶歌》的意義(明證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學佛必須要先打好基礎,但只有基礎是不夠的,不論我們學文學、數學還是其他的學問,只有小學水平不行,中學水平也不行,應該有大學的水平或者有研究生的水平,或者還需要繼續不斷地學習,學問是沒有窮盡的。所以獲得了基本的叁學以後,就要不斷地增上。基本上來說,菩薩修行有五十二個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進了初地再往上修就叫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所以這裏說“叁學增上”。

  “恢恢法界身”,是說我們修大乘佛法,開始的時候,就要證到法界身。法界身也就是法身,法身廣大無邊,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實相。我們本來的生命都是無量無邊的。現在不知道,因爲沒有證道,當證道的時候,就會知道,每位衆生的生命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一切唯心造,宇宙和法界其實也是我們的心造出來的,所以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什麼都在心裏邊。有了這個基礎,再增上修學,就能夠最終成佛。

  “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

  心有無量無邊的德能,因爲第八識裏邊含藏著無量無邊功德的種子。不論我們輪回還是我們修學佛法,去解脫、修行證果,所有的種子都含藏在第八識裏。只有第八識有含藏種子的功能,前七識都沒有。爲什麼呢?因爲第八識不生不滅。如果含藏到前七識裏,前七識自己滅了,種子上哪去?第八識沒關系,它永遠存在,所以只有它能夠含藏種子。這種本具的功能,本來就是清淨的,沒有染汙的。因爲我們有我見、我執,才有不清淨的種子,但我們生命的本體從來就是清淨的,這就是我們平常聽說的自性清淨心。這個心是本具的,不需要修證的。無論你修不修、證不證,它都是清淨的,而且是圓滿的,包括成佛的種子也圓滿具足。因此說,一切衆生都能成佛。

  任何一位衆生,哪怕是萬惡不赦的衆生,今後也有一天會成佛。爲什麼?因爲他有成佛的種子,任何衆生都本具真如佛性。佛在菩提樹下大悟成佛以後,開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說:“奇哉!奇哉!大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無師智、自然智即得現前。”釋迦牟尼佛降生于這個世界,第一句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在網上有個網名,叫如來藏,後面就寫了這幾個字。有人說:“法師您好狂啊!“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說:“網友啊!這是佛說的話,不是我說的話啊!”他不吭聲了。那個“我”說的是生命的本來,或者本來的生命,不是我們老百姓所說的這個我。

  如果我們能夠悟得了這個生命的本來,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的修行,就會“染患斯寂”,也就是所有的煩惱都會止息,進入寂滅,其實也就是回歸寂滅的意思。就是我們剛開始說的,一滴水躍身跳入大海,表面上好像自己死了,實際上卻獲得了永生。修學佛法其實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家都不怕死。其實怕死也沒有用,人人必死無疑,所以幹脆不怕就算了。學了佛以後,知道自己根本就死不了,就不會再怕了,這是學習佛法獲得的一個根本利益。不怕死的這個人,死都不怕了,別的還怕什麼?不怕。不怕,不是大家盡管做壞事,而是不怕死以後,就該開始認真修行了。

  “蕩蕩涅槃城”,涅槃是什麼意思?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涅槃的境界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那麼這個境界到底是什麼境界呢?有兩種,一種是本具的涅槃,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本具的。一切衆生本具涅槃,不管你修不修,都本在涅槃,因爲你的真實生命是永恒的,沒有人能消滅的。第二種是佛的涅槃,《心經》裏叫究竟涅槃,《大涅槃經》裏叫大涅槃,還有其他的叫法,例如無住處涅槃等等,這是佛在果位上的涅槃。

  爲什麼叫“蕩蕩”?因爲廣大無限,包含一切。佛的果證有兩種,就消滅煩惱、斷絕生死來說,叫涅槃果;就佛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雄力來說,叫菩提果。總的來說,只有這兩種果:菩提果和涅槃果,沒有第叁種。爲什麼叫“涅槃城”?涅槃怎麼叫城?這是因爲《妙法蓮華經》中說,佛引導自己的弟子去尋寶,走到路上又累又渴,需要休息一下,佛就變化出一座城池。弟子們很高興,城裏有吃的,有喝的,可以坐,可以躺,休息休息。可是有的人說,哎呀,這就到地方啦。佛說,大家吃好了,喝好了,請繼續走。有的人不想走了,但不想走不行,這是佛變化出來的,佛只是讓大家休息一下,于是佛就把這座城又給變沒了。但佛說前面還有更好更大的城,這樣引導二乘的修行人回小向大,最終都成佛,而不是僅僅證得一個小的涅槃就算了。

  涅槃有兩種,一種是小乘的涅槃,一種是大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就是佛的涅槃;小乘的涅槃又有兩種,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像舍利弗在佛涅槃之前提前涅槃,就是小乘的涅槃,灰身滅智,自己的身體沒有了,也不輪回了,從此以後永滅無余。但是有一個涅槃的本寂不會沒有,如果沒有,就成斷滅了。因爲有,所以不叫斷滅,就跟外道的斷滅區分開了。那個本寂就是第八識,所以涅槃有一個比較簡單的解釋,即第八識獨存。

  “衆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

  達摩就是法,怎麼樣來度衆生呢?要用佛法來度衆生,佛法到底是什麼?我們剛才已經講了很多,人無我,法無我。這裏說“衆緣性空唯識現”,說的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一切法,包括我們人自己,包括這個講堂,包括這個麥克風、這本書等等,都叫法,都是衆緣和合所成。這個講堂要有水泥、磚瓦、柱石、木料等等,加上人工設計、建築,才能建起來。但是因緣所成法,有生就有滅。這個道理大家其實完全可以了解,因爲這個講堂不可能永存,也許用上幾十年,也許用上幾百年,反正最後肯定沒了。我們人也是一樣,而且更可憐,大概不會活過一百年,壽命超過一百年的就叫人瑞了,就不得了了。現在的人壽命平均也就是70歲,這還不包括戰爭爆發,如果戰爭爆發,平均壽命就會銳減。

  衆緣和合的事物都不堅實,其性本空。其性本空的意思,就是它們沒有自己的本質。這本書是暫時給它一個名字,它只有這個名字,沒有實質。它不就是幾張紙,用倆釘子釘一塊,然後加個封面,紙上有黑色的字體,給它起個名字,叫什麼什麼書就行了。我們人出生以後,也起個名字,叫什麼什麼,然後一死,沒了,上哪找去呢?人們還要找,找來找去。我告訴你,別找了。因爲活著的時候都無我,死了以後還找,找來不把你嚇壞了,你不怕嗎?人們有時候是很可笑的,我前兩天看了一個視頻,一位老太太93歲死了叁天了,她孫女從外地回來,他們在那兒哭啊哭啊,她奶奶一動,活了,把她嚇得一屁股就坐在那兒不動了。所以別招呼死人,招來也沒用,如果他活過來,反倒把你嚇死了。

  由于萬法都是衆緣和合産生的,所以就沒有自己的獨立性,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衆緣才能現前,這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大了,因爲真能照見五蘊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佛度衆生、菩薩度衆生,用的就是這個方法。如果這個道理真明白了,苦很快就可以減輕。繼續修下去,苦就可以停止,如果不能停止,要佛法幹什麼呢?擺著好看嗎?大夥湊一塊,爲開個法會熱鬧嗎?不是,確實有除苦的功能,不實修不知道,實修了就一定有體驗。

  所以大家接觸佛法以後,要慢慢地想辦法走實修實證的道路,繼續深入學習,就知道所有的法都不過是唯識所現,“心生則種種法生。”如果我們沒有心、沒有識,我們就什麼都不知道,外邊這些事物跟我們有什麼關系?晚上睡覺,你睡下之後沒再醒來,這個世界好和不好,請問和你有什麼關系?醒來以後一看這些東西,哎呀!沒死,活過來了,好像跟自己有關系,如此而已。

  仔細想,仔細去思維,到底什麼是人?到底什麼是我?人在哪裏?我在哪裏?這是佛法的根本問題。一切唯心,只有心,沒有別的。那心是什麼呢?如果再沒有其他的,只有一個心,心也只是一個名而已。《金剛經》就專門講這個道理,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不可壞,什麼東西都沒有,但也什麼都有,你怎麼去破壞它呢?雖然是假的,但是什麼都可以建立!可以有這個假有,如果貫通以後,這個有就叫“妙有”了。所以佛法是圓融的,你從哪個方面也打不敗,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

  “理無不彰”,在理性上、在事實上,心沒有不彰顯的,心彰顯一切,建立一切。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是佛法”,世間法也是佛法,但是不能濫用這個意思。有人說,我賺錢就是佛法,錯!我吃飯就是佛法,錯!但是,賺錢吃飯的確是佛法,你得真弄明白了那才是佛法,弄不明白就不是佛法!就看你明白不明白,胡說八道怎麼能叫佛法?

  “蔽無不解”,就是不論你有任何的疑惑都可以給你排疑解惑。

  “煥乎其大明”,“大明”就是大智慧,由于智慧的光明可以照耀一切,所以一切都能夠通達。這是第二段。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

  第叁段,“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什麼叫“律儀”?律是戒律,儀是威儀,加起來就是律儀。“淨律儀”就是清淨的戒律和威儀,當然這是指佛法的戒律和威儀,不是外道的。因爲外道的戒律和威儀是有問題的,有過失的;佛法的律儀卻沒有,因爲佛是一切智者,當然不會有問題。另外,這些戒律都是清淨的,按照這個清淨的戒律去修持,就能夠轉變自己,使自己也變得清淨。所以修行要按照佛製定的清淨戒律和威儀來修行。有人說那到底是什麼?本人有一個解釋覺得很好,那就是清淨的生活方式,就是佛告訴我們如何生活。身、口、意叁個方面都說得非常非常之具體,你想裝糊塗也裝不了。佛告訴我們如何張口、如何吃飯、如何穿衣等,都說得非常具體,你…

《十八屆:《叁寶歌》的意義(明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