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届:《三宝歌》的意义(明证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要想知道,那就去学习戒律和威仪。戒律和威仪是佛教的一大内容,所以经律论三藏其中有一藏就是律藏,律藏就讲这些事情。

  大家除了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不能看,菩萨戒等都可以看。例如,八关斋戒、三皈五戒、十善、菩萨戒的内容,在家的、出家的都可以看。因为现在网上太方便了,有人都放到网上了,你想看,他也管不着,没办法,可是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你不能看。

  守戒就是清净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杂乱的、是染污的、是大有问题的、是使我们堕落、轮回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这种方式绝对不能解脱,更不能成佛。可是如果按照佛的戒律威仪来生活,你就会变成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你的身口意就会逐渐变得清净。当你清净到极点的时候,就和佛完全相应,你也就成佛了。当然,真正的持戒要达到二地的程度,在二地之前基本上都属于学戒。所以呢,小小的戒犯了以后,是完全允许忏悔的,而且有很多的忏悔方法,我们不必背那么多的包袱,修行人要勇敢,其中就包含有错能够勇敢纠正,不怕。

  好比说杀生,有的人放不下对口味的贪婪,今天吃了一条鱼,坏了!杀生了!忏悔,一但真诚忏悔,业就消了。可是第二天又想吃,看着还馋呢,不行!这是一种新的做法呀,管他呢,先吃了再说吧,变成鱼被人吃,下辈子的事谁知道呀,吃!吃完以后一看,哎呀,坏啦,又犯戒啦。这种情况初学者不少,决心太小,没有真正发起心来。那怎么办呢?再忏悔。有人说,这不成二皮脸了吗?吃了忏,忏了吃,这哪叫修行啊?但是我跟大家说,忏悔和不忏悔可有重大的区别——如果你能够受戒,受了戒,却犯了戒,但能真忏悔,你是佛弟子,你做得很好。天生就不吃肉,但也不受戒律,我根本就不吃,受什么戒啊?外道,不是佛弟子。这都是佛在经典里讲的。

  所以一切佛弟子都要去勇敢地受戒,不要怕,错了就忏悔,因为你有忏悔这个善法,还有惭和愧另外两个善法,必定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护佑。真诚受了戒以后,就有护法神保护。五戒的每一戒都有五位护法神,如果五戒全受,就有二十五位护法神。这都有经典依据,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查一部小经典,叫《佛说戒消灾经》,你网上一搜立刻就出来了。虽然很短,但像微型小说一样,情节很曲折,很复杂,很好看,你不妨看一看。那上边就告诉我们受了戒以后,天上会派二十五位天神下来。不是鬼神,而是天神,所以一般的鬼见了天神就吓跑了。如果你胆小,家里边闹鬼,或传说周围有鬼,你就去受戒。受了戒以后,这些鬼就都跑得光光地了。不但你得护卫,周围的人也沾光,方圆四十里之内,不会再有鬼神,就算有,也不会用恶眼来看你。

  下面说“成妙和合”。出家人在一起修行,建立僧团,叫和合众。和合,说得很具体,一共有六种,叫六和敬。你背的时候呢,叫身、口、意、戒、见、利,比较好记。“身和同住”,大家都住在寺庙里;“口和无诤”,大家不吵架、不辩论、不争得面红耳赤,有事慢慢商量,共同学习,互相帮助;“意和同悦”,大家在一起清净自己的心意,都很高兴;“戒和同修”,都按照戒律来修行;“见和同解”,大家的见解都是佛法的正知正见;最后,“利和同均”,你们看殿堂上普佛的时候,给出家人发红包,每个包里的钱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是方丈还是执事,一样多,哪怕从外头偶然来挂单的,赶上做佛事,同样给一个红包,一定是一样多。我曾经到过五台山,刚住下就收到了红包,往出一倒还有钢镚。为什么?客堂按照人数分,每个人都一样多,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就会有小零钱。我们最小的是五块钱,我连两块、一块的也没见过,可能这场佛事剩下点钱,会补到下一场,也就不那么死板了,但肯定是平均的,都一样,这叫“利和同均”。

  如果居士们请僧人吃饭或者干什么,叫普请,你不能请一个两个,要请一块请。有人说那不行,我哪有那么多钱,太多了。那么就居士们合起来,你出一百,他出二百。另外就是可以跟寺院商量好,这次我先请五个,下次我再请十个,等我以后赚了钱我就请一百个,反正逐渐地都请遍,也可以。总而言之,要普请,不可以个别请。

  “成妙和合”加上一个“妙”,就是说要修行圆满的佛法。僧团不仅仅是柏林禅寺的僧团,也不仅仅是河北省的僧团,这个僧团可能是宇宙的大僧团,是整个释迦牟尼佛教化区域内的僧团。我们做佛事的时候,有人说:“哇!这样唱一唱就有这么好的效果,太不可思议了!”问题是做佛事时要请圣啊,很多圣人都参加了,他们都有神通,我们的眼看不见而已。我们所依靠的这个僧团,为什么是永恒不灭的?因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僧团,甚至是宇宙范围内整个三宝的僧团,当然是永恒不灭的,那还用说吗?这样的话,无量的贤圣僧集合在一起能没有力量吗?

  “灵山遗芳型”,是说佛法从印度的灵鹫山那个地方传下来。当时佛在灵鹫山说法,流传下来这种众妙和合的僧团组织建制,一直流传到现在。

  “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证果。果位小乘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大乘我们刚才说有五十二个次第。小乘的最小果位是初果,初果的名字叫须陀洹。大乘从什么时候算得上是一个果位?从“明心见性”里的“明心”开始,禅宗叫破初关。破初关的意思是,你已经找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已经证得了生命的最初的智慧,你已经和生命本具的智慧有了第一次的相应,你已经接触到了那个不生不灭的生命实相。这个法是灯灯相传、相续不断的,每次夏令营都有传灯法会,其意义就在于此。从佛往下传,从印度传到中国,再传遍全世界,传到每一个人的手里,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所以,禅宗有本书叫《传灯录》。寺庙都有一盏长明灯,只要寺庙还在,就不能让这盏灯灭,要一直延续。平时点蜡烛那是临时的,人离开的时候就把它熄灭了,可是长明灯是一直都要亮的。

  “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

  “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菩萨乘也叫佛乘,菩萨乘和佛乘是一个意思。智慧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这是从不同方面来讲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圣贤”怎么区分呢?小乘只要证得初果须陀洹,就叫圣人,大乘进入初地以后才叫圣人,初地以前叫三贤。五十二个次第,其中最初的十信不算,从初住开始,那么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置叫三贤;从初地到十地的十个位置叫十圣,所以加起来叫三贤十圣,简称叫贤圣。“何济济”,“济济”就是很多的意思。

  有一次开法华会的时候,可能是舍利弗,心想:哎呀!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怎么看着都是山川河流、高低不平啊?可是佛在经典里面一直说净土都是地平如掌,黄金为地,好得不得了。他这样一起心动念马上就被佛知道了,佛就用脚趾头按了一下地。这一按,大地平整得就像琉璃一样,与东方药师琉璃光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等无有异,而且从地涌出无量菩萨。他知道是自己的问题,我们所在的世界也是净土,叫娑婆净土。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这个净土,表面上现出像秽土的样子,也是释迦牟尼佛的苦心。因为众生刚强难化,那么用这种表面上是秽土的形式,众苦煎迫,才会使众生生起出离心,才会勇猛修行。如果像北俱卢洲那样,人寿自然千岁,不用劳作,什么物产都很丰富,人就不修行了。所以八难里面有北俱卢洲,因为那里的人不修行。

  “南无僧伽耶”,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三宝作为皈依处,其中包括僧宝。僧宝这个僧字本来就是集合名词,就像我们说人民,它不是指单个的人,纸张也不是一张纸两张纸,本身就是集合名词。因为僧团是一个和合共住、修行证果的大团体,所以才可以作为依靠。当然要落实下来的话,你到了柏林寺,就要先直接依靠柏林寺这个小僧团。大僧团是由小僧团组成的,但小僧团或个别僧人不能代表整个的大僧团,可能有缺点、毛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依靠的是整个大僧团,这样才没有任何缺点、毛病。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

  我们早晚殿完了以后有一个三皈依,自皈依僧后是“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统理大众,是僧团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僧人,从被剃度那天起,你的使命就应该是统理大众、住持正法。你说:“我不行,我刚学,什么也不知道”,别着急,学好了就可以了。馒头要一口一口吃,修行要一步一步走,假以时日,总是可以达到目的的。既然已经是僧团的成员之一,当然就要和僧团一起来担负起这个传播佛法的使命。如果这样照着佛理如法修行,当然可以一切无碍。

  “住持正法城”,意思是要住持正法,不能住持邪法。为什么说这句话呢?因为佛在经典里面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知道这句话,但理解可能不深刻,需要时间,通过实践,理解慢慢就加深了。慢慢地你就知道,你为什么学了这么长时间还不能修成正果?我不只是对你们讲,对其他居士或者师兄弟们有时侯也这么讲。你们上一个大学,三年到五年,最多六年,听说最长的大学是六年,不包括研究生。毕业了,你就学到了很好的知识。可是出家人有时候出家十年八年二十年,居然还跟过去差不了太多。为什么?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被恶知识,或者说被邪法误导了。你认为你学的是纯正的佛法,其实它并不见得纯正,里面可能夹杂了很多错误的东西。

  今天中午我们几个师兄弟在一起喝茶,就说到了这种可怕的事情。本来很好的法,佛说的意思,从他嘴里再说出来就变味了,不是原来的味了。讲佛法要依照经典,不能离经叛道,不能增加自己的意思随意发挥。现在有些人,包括居士和法师,胆子太大,学了点东西之后想说啥就说啥,这样不可以。不管你说多说少,都要有经典依据。拿经典依据来!有依据可以,没依据就是你自己胡说的。最后检点你的时候,就拿经典作为依据,到时你干瞪眼,因为你确实错了,你就认错吧!

  由于有这些邪见歪理在误导大众,所以我们听到的佛法不纯正了。你用混乱的、杂乱的、不纯正的佛法怎么能够成正果呢?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多多地读原典。我们现在正在读《华严经》,已经诵了快两个月了。读诵原典,当然也可以参考后人写的东西,但要辛苦一点对照经典,不能完全相信后人写的东西,不能轻易相信、全盘接受。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佛,可能犯错误。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有人非常幸运,不但得了人身而且学了佛法,还有善知识引导,引导的也是正知正见,没有问题。那为什么不能证果呢?因为懒惰、放逸、不精进。今天诵一诵,明天有人请吃饭,算了,后天补上;后天又有事了,大后天补上;哎呀,堆了这么多了,也补不上了,就放弃了。懒惰是人的天性,谁都想多睡一会儿、多玩一会儿,修行不肯下功夫,这样忽忽悠悠的话,即使遇到正法也很难修成正果。就像阿难当时想,我依靠佛,因为我是佛的堂弟,佛可能会照顾我,结果佛也没有照顾他。因为这事不能照顾,没法照顾。你吃饭你饱,我吃饭我饱,佛吃饭阿难能饱吗?饱不了啊!最后阿难还是要自己证才行。《楞严经》就讲到了这件事,其他经典有时候也讲到。不过阿难最后不简单,他终于证了。如果我们在座的营员,确实有心要进入佛法的殿堂,想深入堂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活出一个更好的人生,那么就要下定决心去落实佛法。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我们看最后这个总的说法:“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也就是除了三宝,没有别的是真正的皈依处,都是假的,不真实,因为都不能永恒存在。今天在,明天就不知道了。你依靠房子,房子在地震中倒了;依靠父母,父母去世了;依靠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也出事了。谁能保证没事,谁都不能保证,一切都无常啊!但三宝是常,我们做佛事时唱:“南无大乘常住三宝”,就是这个意思。

  “尽形寿”,不单是尽这一期的生命,“形”就是身体,“寿”就是寿命。学习佛法要发长远心,要尽生生世世的形寿,永远皈依三宝,永远作佛弟子。当你发了这样的大心,临终时这个大愿、这个大心就会引导你,下一世你投胎就很有可能再投到学佛人的家庭里面,从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你就会继续学习。像我们出家人都不只这一世出家,我初来柏林寺的时候,师父就说,你以前就是出家人,就继续出家修行吧!我确实有出家的习气,非常明显,不喜欢世间的东西,就喜欢寺庙的生活。记得我从小就喜欢剃光头,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出了家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光头。因为往昔出家留下了习气,所以很愿意剃光头,不愿意留头发。

  修行人为求法可以舍弃自己虚假的身体和性命。佛在自己的本生故事里讲了很多舍身的故事,好比说,为了一个雪山偈可以被魔鬼吃掉。菩萨对魔鬼说,你如果告诉我这个偈子的下半句,就可以把我吃掉。

  (释迦牟尼涅槃前回忆:他在“佛日未出”的过去世,当时,菩萨在雪山苦行,修菩萨道,名为“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帝释见大士独修苦行,即从天降,化作罗刹,试探其心。罗刹在大士前朗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心生欢喜,四顾唯见罗刹,便谓:“若能说余半偈,吾终身为汝弟子。”罗刹说:“我今饥逼,实不能说。”大士问:“汝食何食?”罗刹道:“我所食者,唯人暧肉;我所饮者,唯人热血。”大士闻言,断然宣布:“但能具足说是偈竟,我当以身奉施供养!”还脱下鹿皮衣为罗刹敷座。罗刹于是宣说了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菩萨修到等觉位,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妙觉,就成佛。等觉菩萨还要百劫修相好,用一百大劫的时间修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那时到处舍身,要眼睛给眼睛,要鼻子给鼻子,要肾给肾。谁的肾不好了,要碰到这样的活菩萨那就太幸运了,因为他二话不说,马上就给你。要命就给你命,要脑袋给脑袋,要啥就给啥,要这样修一百劫。所以佛说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曾经是他作菩萨时舍身的地方,包括我们现在坐的地方都是一样的。

  所有经典后面都说“信受奉行”,不过这里加了一个“勤”字,“信受勤奉行”。学佛法不是为了摆设、为了装潢、为了好看、为了点缀。学了佛法以后,是为了能够运用,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最终的目标是圆满成佛。所以每个人从接触佛法的那天开始,就要有这样的信心、有这样的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担负佛法的大业,荷担如来的家业!

  阿弥陀佛,谢谢各位!

  

《十八届:《三宝歌》的意义(明证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