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來即說及此。
【正文】于勝義谛,本來清淨無生,故不墮輪回涅槃兩邊,得離世俗心之虛妄。
【釋義】欲生起勝義菩提心,須認知實相之勝義本體,非由因緣和合而生,此乃純然清淨,離諸虛妄,故無輪回與涅槃、功德與罪孽、善與惡等區別對待。
若能決知圓滿智,即般若波羅蜜多之義,即能證人法皆空,由是即無輪回涅槃兩邊,二者實只爲世俗谛之幻相分別而已。自勝義谛觀之,則唯有空性。二谛相融,則爲無上見。
【注釋】輪回涅槃皆世俗谛見,故應濟之以勝義谛。然若執勝義谛,但知空性,則易墮斷見,成惡取空。如清辯論師造《掌珍論》,謂真性之無爲亦無有實性,如空花之不生起,是即入斷見,此即中觀自續派之失。宜乎月稱論師斥之,建立中觀應成派也。
爲救斷見,宜濟之以世俗谛,此即敦珠甯波車所以謂二谛須相融之意。既相融,則不入常斷二邊,謂無輪回涅槃故非,執爲實有亦非。
然本論特重勝義谛,則以世俗谛之執易起,故特強調勝義谛之清淨無生,非謂唯知勝義谛即證菩提。學人須明敦珠甯波車特筆點明二谛相融之意。無上見者,即大圓滿見。
【正文】如是即爲二谛之義理,而緣起法則爲因乘大乘之法理。
【釋義】萬物現輪回涅槃相,乃基于緣起爲因,此等示現,不能否定。此實乃空性之持續自然展現耳。一如光之展現,波于水中之展現,亦如樹葉之聲沙沙響,世俗中諸法相狀,悉皆如是,蓋一切相狀皆無可辯難,此即世俗層面之真谛。
于勝義層面,所執皆非真實,唯成一味,離諸妄念而已。故勝義谛超越能所分別。然此亦實爲世俗層面中森羅萬象之清淨無生本體,故二層面實不可分離。
顯宗見地與密乘大圓滿見,證悟空性均無二致。此兩種體系,容或名相不同,區分事理有異,然無論何種標舉,空性始終爲一。因乘大乘之特色,爲于發心同時,行者步步深入法義,于是所見遂愈漸寬廣。其所以稱爲因乘,即行者所修悉爲成佛之因。如六度、如叁十七助道品,皆能令人之人格及心智圓美。諸因圓滿,即能得成佛之果。
建立世俗與勝義兩種菩提心,及證悟二谛,即爲大乘共道清除妄心之教授。
【注釋】顯密二乘修持路徑不同,然證空性以成佛則一。顯乘所修六度萬行,種功德因,密乘則以轉毒成智爲法門,直趨空性,轉汙染爲清淨,故得證佛果。下文即詳說此點。
然顯乘行人每責密宗即身成佛之說爲虛妄,此實由于不明轉毒成智,即煩惱即菩提之法門非虛。密乘修大圓滿至口訣部心髓法時,實似禅宗,如謂密乘虛妄,則禅宗亦可謂虛妄,是故評價密宗,不宜皮相,應從其深法處探討。
然若修密僅重事相,或執一法一咒不舍,則無非世俗有爲法耳,非密乘真實義也。倘更迷雙運,則直入魔道,實爲聖者所不齒。下文即依次第討論密乘修法。
【正文】密乘爲大乘不共道,分外內兩支,具甚深無上法門,爲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之融合,能依次第清淨妄心。
【釋義】密咒道之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都有法門,消除能障礙修道之不淨妄執。前者爲複雜之觀想,後者則修證空性。然若單修任何一法皆不圓滿,蓋修觀者不宜執實有,須以空性爲本,修空者則不應墮入虛無,而謂一切法不實,如是始不違背緣起。故融合生圓二次第而修者,即指同時修習而不舍其一。
【注釋】密宗分內密叁乘、外密叁乘,詳見下說。本節所言之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屬內密。
內密有甯瑪派說與格魯派說。前者稱爲舊派,後者則爲新派。舊說內密叁乘,爲大瑜伽乘(摩诃瑜伽乘)、無比瑜伽乘(阿努瑜伽乘)、無上瑜伽乘(阿底瑜伽乘)。依次第以無上瑜伽乘爲最勝。新說則僅立一無上瑜伽部,複平行分出叁部,即父續、母續、無二續。本論所據爲舊說。
于舊派無上瑜伽乘中,又依次第分爲心部、界部、口訣部。然口訣部又依次第分爲隨機、口耳、心髓叁部。諸部中以心髓部最勝,獨名“自性大圓滿心髓光明金剛藏乘”,本論造者龍青巴尊者即屬此系傳承。
外密次第
事乘——行乘——瑜伽乘
內密次第
大瑜伽乘——無比瑜伽乘——無上瑜伽乘
無上瑜伽乘次第
心部——界部——口訣部
口訣部次第
隨機傳承——口耳傳承——心髓傳承
(以上次第,後後勝于前前。而前前則爲後後之道基。)
于大瑜伽及無比瑜伽,皆修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二者同時而修。有謂大瑜伽只修生起次第,無比瑜伽只修圓滿次第者,實誤,蓋籠統而言耳。故本論及敦珠法王釋文,皆強調二次第須融合而修。生起次第修法,爲觀情世間中一切有情皆成本尊,器世間則成本尊刹土,故即以修觀想爲主;圓滿次第則行者自成本尊,住于本尊壇城中。然所成本尊身複有氣脈明點之次第修習,目的令行者能起正智,故即以修空性爲主。
西藏密宗儀軌,一般均融合生圓二次第,若僅有生起次第者,則爲基礎教授而已。然于大瑜伽中,則較少氣脈明點修習。于無比瑜伽,則先修生起,然後再入圓滿次第程序。于修無上瑜伽外內部時,則依次先修生圓,然後始修大圓滿,此則爲行者內自證智之修習,亦即菩提心之修習。下文將次第論及。
【正文】外叁部密,主旨唯在淨化,或取或舍,適當交替而修,且用對治法以消除汙染。
【釋義】外叁部密,即事密、行密、瑜伽密。其修習層次尚未能轉迷誤及妄念成本覺智,由是即須舍妄念而取智慧。行者直接采取相反對治,以清淨身心汙染。如沐浴、清淨、修慈悲等。
所謂交替修習,即視何種汙染無明或有或無,而作相應之對治。于修持道上,因有所清除之妄心,及能清淨之相應對治法,故須交替而修。此即爲外密修持相當困難之處。
【注釋】外叁部密修持,如事乘,須結種種手印,誦種種真言,以作沐浴、守護、甘露清淨、加持法衣等法,然後入座,複須守護自身及修法處所等等。此稱爲十八道,即共有一十八種清淨守護程序。此即淨化之意。
【正文】至于內密,因本覺智圓融無分別,是故所舍者,即反成爲修道之方便。
【釋義】內密即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于修習中,認知本覺實爲方便與智慧之雙運,無分別渾然一體。換言之,其爲世俗谛與勝義谛之雙融,由是而作認知。于本覺總體中,有須舍之者,如妄心,及因妄心而起之苦受等,當其生起,反能因應而用作修持。如是,並非有意引發內心妄念生起,只是無須著意于舍其迷妄而已,而迷妄自然轉成覺性。此爲內叁部密修持特色。
【注釋】內密特色,或稱爲反修。當妄念生起時,不取不舍,反即此妄念而作修持,此即密乘種種止觀修習。
月稱論師《入中論》有兩頌說:
“有性乃生諸分別,已觀自性鹹非有。無性彼等即不生,譬如無薪則無火。”
“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智者說滅諸分別,即是觀察所得果。”
前一頌,說世間萬法之生起,或謂自生,或謂他生,或謂自他共生,或謂無因生,此種種分別,實由不知諸法無自性而致。若知諸法皆無自性,則譬如無薪不能生火,此種種分別謬見亦應不能存在。
後一頌,謂有情因執諸謬見,始起貪嗔癡等,以致流轉生死,即爲分別所縛,能滅分別便即解脫。龍樹菩薩說由觀察緣生即滅諸分別,此即修觀之理。
密乘修習,非引發妄念,而是當妄念起時,藉修持方便以觀察妄念之自性,由是滅諸分別。是故于妄念不作取舍,唯觀察其自性而已。譬如當嗔念起時,修忿怒尊法;當貪念起時,修雙身法,此即將貪嗔等毒藉修法而加以觀察之道,是即爲反修。下文言及壇城顯現等,即言反修之理。
【正文】于壇城中一切自然顯現者,均爲佛性展露,亦爲行者自心所造。
【釋義】勝義實相,即空性圓淨顯現之壇城,猶如幻鏡。諸法于鏡中無礙顯現,則爲世俗實相,行者之心識亦包含其中,因諸法于幻鏡中自然顯現,實由心現,亦由心受。是故除如鏡喻之勝義實相,及如像喻之世俗實相外,更無第叁種實相並存。
【注釋】勝義實相即是空性,一切所顯均爲世俗實相。《入中論》雲:
“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衆生從業生,心已斷者業非有”。
此乃說一切法唯心造。故密乘修習,在破離心之作者,而非破離心之色法。有一喻雲:兩王爭位,勝者唯放逐敗者國王,而自統治人民,非將國內人民放逐。故下文所述清淨觀法,即破種種法之作者,而不壞諸法緣起,破種種法。
【正文】一切顯現都非實有,彼僅爲空相,雖若宛然,而實爲五蘊積集及妄執所生。若清淨觀之,無非諸佛眷屬。
【釋義】世俗諸法實相皆自性空,妄認其顯現爲實有者,非是。自空性中生起刹那形態,無非爲空性幻鏡之反映,各別呈現,實爲自身意識、認知力及心識之積聚。清淨觀之,即能體驗其微妙相。視自身五蘊爲五方佛,五大爲五佛母,八識爲八大菩薩,如是種種,則知自身與妄念,原具聖者自性。
【注釋】五蘊:色受想行識。五大:地水火風空。八識: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五方佛及五佛母:中央毘盧遮那佛,配尊勝佛母;東方不動佛,配瑪麻幾佛母;南方寶生佛,配佛眼佛母;西方阿彌陀佛,配白衣佛母;北方不空成就佛,配法救度母。
八大菩薩:地藏、彌勒、虛空藏、普賢、觀自在、文殊、金剛手、除蓋障。
以一切妄念,爲心識緣六塵所生境,故視能緣所緣等爲佛菩薩及壇城一切法,此即自淨其意之清淨觀法。故壇城即是空性,一切法皆爲空性之各別顯現。空性即是佛性,故謂爲諸佛眷屬。
【正文】于生起次第,萬法皆現于一壇城。自身成本尊,語爲咒音,意則放收本覺。如是作,一切虛幻相即轉爲佛土。
【釋義】世俗萬象顯現宛然真實,唯以本無實體故,實爲誤認而已。當以本覺轉化此等妄心誤認時,即轉爲覺受不同之微妙相。故若自空有雙運之觀點觀之,萬法實爲圓滿佛土,即遍滿本尊之壇城,于是再無一法爲虛幻相。
于清淨觀中,一切身相皆成本尊,一切聲音皆成咒音,一切思憶皆成本覺之顯現,即于觀想中,本覺成不同相狀流露,又複回收。全部修習重點,即轉身語意爲本尊、爲咒音等,由是即能清淨生起次第之妄念。
【注釋】生起次第,謂由內心觀想生起壇城本尊,故名生起。圓滿次第則不爾,謂直緣自身脈氣明點,且令氣息融入中脈,以脈氣點本自具足,不待生起,亦不待修成,故名圓滿。
以此分別,故修生起次第,即藉一切法之幻相起修,由是生起清淨壇城,行者無時無刻不自成本尊。若在外密,則行者不能成本尊,而修法時之壇城亦多在面前也。
【正文】于圓滿次第,憑脈氣點瑜伽修習,行者進入不思議淨光明界,此中萬法均爲真實空性,由是心氣即受駕禦而致用。
【釋義】于內密圓滿次第中,身即爲脈,語爲氣,意爲明點。當修習脈氣點瑜伽時,觀想意之本體爲本覺大樂。由是氣即能致用,得共不共成就。由此修習,古來有無數大成就者得神通妙用,具見于史冊記述。
【注釋】氣入中脈即起神通。道家修中黃直透,其理與密乘略同,亦時能起神通妙用。密乘原不忌諱神通。吉祥燃燈智尊者于《菩提道炬論》中言:“一切佛共許,爲引發神通,如鳥未生翼,不能騰虛空,若離神通力,不能利有情。”唯密乘行人知神通亦虛幻相,本無自性,由是對神通便不生妄執,如是始能進修大圓滿。
【正文】空性境界與本覺相融,此無分別雙運,即是大手印。此即密咒道果金剛乘。
【釋義】經如上修習,行者即能證空性與本覺無二,換言之,即能證空性之無礙展現,由是即得本覺佛身,亦名智身;得如如實相之佛自性身。蓋佛性即是真如,不涉緣起故。亦可說此乃著重于生起對實相之了知。故密咒大手印道,所修唯果,果即佛道,由是稱爲果乘。
脈氣點等修習,爲無比瑜伽,然無上瑜伽亦作此修習,即如大瑜伽亦有無上瑜伽之修習。內密叁瑜伽實相輔相成,分別稱之爲大、無比、無上者,無非爲明其重點而已。大瑜伽所重爲生起次第,無比瑜伽所重爲圓滿次第,無上瑜伽即大圓滿,契入萬有空性。然每一次第均包含生起、圓滿及大圓滿。爲求易了解其理,故分立叁密之名耳。
舉例而言,于大瑜伽修習,行者由觀空起,觀萬法于空性中清淨,于此生起悲憫大海,千波蕩漾,此即所謂一心遍法界。當修空悲雙運時,即所謂一心入實相。
此際由觀想種子字,如吽字(藏文字母略),以生起清淨覺。種子字放光,清淨輪回界及諸有情。此一切皆證知無非空性。由此修習,器世間即成佛土,或所修習之本尊刹土,屋宇樓房皆成本尊越量宮,行者心識即成種子字。若種子字爲吽,即由吽字轉爲大悲金剛杵。金剛杵放光,生起所修之本尊,如金剛薩埵。此後再經連串次第,即爲大瑜伽之密法修習。
于無比瑜伽,上述次第予以簡化,著重控製脈氣點之修習。
無上瑜伽即大圓滿,有時又稱爲大無上(maha-ati)。大者,指大瑜伽之生起次第,能悟入實相本體,故實爲無上修習。
大瑜伽生起次第必須與無比瑜伽或無上瑜伽合修,其理趣如下——行者至少須修一本尊娴熟,如蓮花生大士或其他本尊,持咒亦須娴熟,如未能娴熟,則無修習無比瑜伽所須依賴之基礎,于修脈氣點時亦缺乏連貫。同理,若行者未入生起次第之本尊靜慮止觀及持咒,則亦無進入無上瑜伽之背景,使能覺受萬法任運成一圓滿壇城。此即是叁種內密不能分別修習之理。
【注釋】密乘于西藏傳播初期,過分著重圓滿次第之修習,由修脈氣點而得神通,並生執著,于是所修即成有漏之有爲法。及吉祥燃燈智尊者入藏,始提倡修習空性。修脈氣點爲定學,修空性則爲慧學,又複提倡戒律,于是戒定慧叁者始得平行。
因此影響,修密行人始以大圓滿見爲修密法究竟。叁瑜伽必須互攝者,即此之故。蓋修生起次第亦修觀空性,修圓滿次第更須觀自身即是本尊壇城,壇城即是虛空法界。由是始不偏重于定而失慧。下文即將詳論及此。
《《四法寶鬘》導讀 第二篇 釋正文 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