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法寶鬘》導讀 第二篇 釋正文 二

  《四法寶鬘》導讀 第二篇 釋正文(二)

  【正文】無上極密大圓滿,能令行者直入本來具足之境界,萬法以此境界爲基,此境界複無變易,一切功德于此自然呈現,如日月星辰之現于晴空。此境不假外求,以法爾故,亦不須整治,蓋乃自然而然之道。

  【釋義】此本來具足之法界,能由清淨覺體認,不變猶如虛空。于虛空中,諸佛體性及本覺自然生起,一如日月經天,不求而致,無整無治而能親見。對空性之直接體認亦如是,不假修治而成,以空性可直接認知故。是故大圓滿即空性之道。

  【注釋】依甯瑪派教法,于修生起次第時,行者即須修空性。然若僅從理論認識,則仍有分別心,由是能生執著,故須從實修以體認一切法空,始能清淨妄心。

  若從理論而言,一切法自性,具實體者不生,無實體者不滅,然此自性亦非由異而生,以本來具足故。是故即知生滅無二。于實修時,止心識于所緣境,如自身壇城、叁脈四輪等。同時觀一切所顯本自光明如晴空無雲。心識于此二者無分別住,是爲止觀雙運。于此境界亦不執著,不尋不伺,行者自心與此境界渾然一體,是時乃可謂悟知。悟知乃實際體驗,離事相亦離理論,任落一邊即非是,故不須整治,一整治即落事邊或理邊。古德雲,此際行人心識恰如水中之月,光明而自然,置于廣大境中而渾然一體。

  大圓滿修法,以生起圓滿二次第爲基礎者,即是因已能悟知空性,然後始能住空而修。

  【正文】清淨光明壇城界亦無須整治,此即法爾法身,遍虛空無所不在。能對此直接悟知,即爲諸法實相之無上見。

  【釋義】空性即是淨光明,無始以來即已存在,本然清淨。此淨光明壇城界,不由因緣和合而成,實即法爾法身,亦即萬物無整治之永恒本體,一切有情于心識中本有。故此空性淨光明根本界,遍有情恒轉如瀑流之心識,如遍虛空。

  法身者,爲含容萬法之身,由佛證得,亦由佛展露。此即對諸法實相本體之證知,亦爲諸佛能究竟圓滿利益一切有情之因。

  佛性即空性,佛性即法身,由是有情始具成佛之潛質,蓋于有情心識中佛性本來具足故。普賢王如來爲本初佛者,實爲法身之形象化而已。普賢之意,實即諸佛密意,亦即本覺,即所謂開悟境界。換言之,一切有情雖具足諸法實相之本覺,然爲無明掩蔽故,因即不覺而迷。故普賢者,實喚起悟境耳。當行者任運而覺時,即重獲普賢密意。故能直接悟知諸佛遍一切處之密意者,即大圓滿之無上見。此能引導學人心識超入本來具足之法身。

  【注釋】上來說大圓滿見。

  甯瑪派修習,以大圓滿爲最勝法,于自性大圓滿光明界體中,無能生所生,亦離緣起因果,以法爾故。此即本覺,即自然智,即佛內自證智,亦即菩提心。

  龍樹論師于《發菩提心論》中雲:“一切有情于心識中有一份淨性,諸性皆備,其體極爲微妙,晈然明白,乃至輪回六趣亦不變易。”此即指本覺而言。又雲:“普賢大菩提心,一切有情本具覺,爲貪嗔癡所縛故。”此即無明能蔽本覺。以具本覺,故一切有情皆得成佛。然于修習時仍須離事理二邊而修。

  大圓滿有心部、界部、口訣部。其修持理趣分別如下—--

  自叁部所共之理而言,顯乘各宗皆抉擇世俗與勝義二谛,而大圓滿則超越抉擇。事乘有能取所取清淨境,而大圓滿則超越能所。行乘不了事理無二,而大圓滿則超越事理。瑜伽乘于本尊刹土及輪回有取舍,而大圓滿則超越取舍。大瑜伽乘求證金剛持位而入方便般若,是有作意,大圓滿則超越作意。無比瑜伽乘求證大樂與空性無別,而入法界體性智,大圓滿則超越因果。以此,叁部大圓滿皆抉擇大中觀見。

  大手印與大圓滿相似而實不同。大手印以心印持對境,而大圓滿即心境皆般若空性,故二者尚有一塵之隔。此猶禅宗印心與悟知之別。

  大圓滿叁部亦有差別,即有其不共之理。心部觀照自心,起本覺智;界部唯住法性普賢界,除此即無所住,由是生起光明;口訣部不住取舍,亦不離取舍,直證輪回涅槃都無分別之內證智體法性境界,故斷絕一切思量意度,是即有如禅悟境界。

  龍青巴尊者得口訣部心髓傳承,嘗比較大圓滿叁部雲:“心部即心,仍執意度;界部執著住于法性,仍流意度;唯口訣部能令實相自顯,故特殊勝也。”

  大圓滿口訣部心髓之修法又複分二,一爲且卻,一爲妥噶,前者略同禅宗之漸修,後者略同禅宗之頓入。

  【正文】法界本圓滿清淨,以浮雲而生遮蔽,此即爲有情妄心之呈現。雖非真實,然遂有叁界六道之永恒流轉。

  【釋義】諸法空界本自圓滿清淨,不受心識纏縛,然于此中,無明投射汙染,如雲蔽晴空。此無明汙染即使空性爲迷誤所掩,故遂呈現持續之叁界六道。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及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等。換言之,叁界輪回本無自性,均由染心生起。一切有情皆由妄心妄念生,有情因此亦流轉無有了期。佛性即無始以來具足之普賢密意,一切有情具足,蓋此密意有如虛空,周遍一切處。此密意悟知諸法空性,即爲諸法本體,故于諸法中見其空性,猶如于鏡中見。因知普賢密意者,即所謂悟本來面目。

  有情若不悟此理,其本具之法身,即佛性,隨即成爲阿賴耶識。于此際,因未起分別執,故仍如晴空能具空樂。換言之,若不能視法身爲自性,此法身即變爲阿賴耶識,此即生起萬法之因,亦爲輪回涅槃之因。然以未起分別故,故仍未實際生起諸法,僅具潛勢力耳。

  由阿賴耶識生起無明,遂認我爲有,爲獨立個體,于是便生我執。由是更生我與我所之執,即便思維執持萬法以建立自我,證實自我之存在。對客塵之執著即由是而生。

  于此際,若能任由所執之外境生起,不用以證實一法,則此執自息,一切生起自歸烏有。唯若不能任運,則感官意識之執著將隨之而生,即由諸識執客塵,即隨客塵有種種名相,且賦名相以種種涵義,如是即爲産生執著之程式。

  故當我與我所之念一旦生起,形象與意識之運作,亦即能所之運作立即進行,複由覺受以滿足自我之建立,此幻我又複尋伺覺受以證實自我爲實有。如此簡述,即明能執之識,與所執之對象生起,即成輪回,且令之持續無盡。

  【注釋】大圓滿見,抉擇大中觀見地。故言一切法自性本空,其顯現如幻。唯雖如幻,亦非如兔角石女兒,因而其顯現亦實。由是能造業者及所作之業亦實,就力用而言,既以能所皆實,故亦不壞緣起。

  此即何以當我與我所之念一旦生起,且認之爲本體實有,即成輪回之因。若謂我與我所無自性,亦無力用,故不成輪回,則爲斷滅見,陷于惡取空。

  【正文】每當一法生起,無論其爲何事物,于勝義谛中都非實有。如雲翳晴空,雲之去來相,無非動境而已。是故輪回乃屬常邊之見,其于實相中,唯若雲之零散。

  【釋義】如上述,有情執一切法實有,執識之恒轉爲真實,若究竟觀察,其自性皆空,勝義中了無一法。世俗谛中諸法真實呈現,實基于刹那生滅之因緣,如晴空中之雲。

  當風吹動空氣中之水氣時,晴空由是有雲。然雲既爲風與水氣在晴空中之衍化,是此二者亦不能分別,或加以分割。雲亦唯于空中聚散,更無他處可建立風及水氣二因之存在。

  同理,由心識之妄念或無明生諸幻相,于是有叁界六道。心識如水氣,無明如風,叁界六道幻相如晴空中之雲,晴空則如佛性。心識能認知,其附存于佛性,一如水氣之附存于晴空大氣。由無明之風驅動,輪回幻相即積聚如雲。使諸幻相解散之力,即爲覺性,即覺知無一幻相不以空性爲本體。除空性外,更無可示其幻相之處,且諸幻相亦無所從生。

  如是思維,認輪回爲實有者,實由常見,或因妄計。蓋妄計爲有,實則爲無。輪回之叁界,其所顯現,無一實法爲基,既妄計此有彼有,又複執自身常見,叁界遂由是而生。故能悟諸法實相,彼等便即如雲散。

  【注釋】既雲無我,則何以有業感輪回,其誰爲受者,此乃一大佛學問題。中觀家以業無自性,而業滅可牽引輪回。此說不同唯識家立受熏種子。

  依中觀見,輪回涅槃都無自性,無非現象而已。現象實有而無本體,唯卻不同兔角石女兒,是故空性中可現萬法幻相,萬法幻相亦由空性中生,必唯證入空性,然後始可消除一切幻相,在空性中輪回涅槃無二。下文即論及此點。

  【正文】然雖非實有,萬法卻依然顯現。由其有邊,須知本體皆空,空性所顯皆非真實。如翳目所視,如夢,如幻,如黃疸病者視白螺之黃。自無始以來,此等幻相從未被確認一如其所呈現。彼既無基石,亦無支柱,無始無終,亦無中邊。故須悟無始以來,萬法自性皆清淨。

  是故輪回諸相,有情諸相,以及一切情器,均不應爲心識所執,彼等實如幻師所幻。複次,以同理故,心識亦不可執,萬法皆如虛空。以內在心識及外在情器皆非實有故,輪回亦非實有。由悟本體非實有而知諸相皆幻,行者即得解脫。

  【釋義】悟知諸法實相,即得解脫,蓋如雲之幻相既散,所見即唯此佛性晴空。

  【注釋】中觀有二派,一爲清辯之自續派;一爲佛護、月稱之應成派。自續派許諸法有自相,而應成派則不許自相成立。本段論文及釋文,用應成派義(于此層次,大中觀義同)。世間一切有漏識,對自相無不迷亂,如雲幻諸相翳彼晴空,固無自性,自相亦無。故世間有漏識所見境相,無不顛倒。

  自續師卻分世俗爲正世俗與倒世俗。白雲幻爲蒼狗,若指之爲狗,乃倒世俗,蓋即使未達真實義,亦知白雲所幻非狗也。然執名言安立爲有者,世俗卻以爲真,如雲,人鹹以雲爲真實,此即正世俗見。唯自續師雖對外境分正倒世俗,卻將心識只立正世俗,應成師不以爲然,以能緣諸境相者爲心識,今所緣既有正倒,則心識亦自有正倒。故月稱論師言,若世俗谛分正倒,心與境俱須分正倒,不能說境有正倒而心識無也。

  是…

《《四法寶鬘》導讀 第二篇 釋正文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