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二)
【正文】无上极密大圆满,能令行者直入本来具足之境界,万法以此境界为基,此境界复无变易,一切功德于此自然呈现,如日月星辰之现于晴空。此境不假外求,以法尔故,亦不须整治,盖乃自然而然之道。
【释义】此本来具足之法界,能由清净觉体认,不变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诸佛体性及本觉自然生起,一如日月经天,不求而致,无整无治而能亲见。对空性之直接体认亦如是,不假修治而成,以空性可直接认知故。是故大圆满即空性之道。
【注释】依宁玛派教法,于修生起次第时,行者即须修空性。然若仅从理论认识,则仍有分别心,由是能生执著,故须从实修以体认一切法空,始能清净妄心。
若从理论而言,一切法自性,具实体者不生,无实体者不灭,然此自性亦非由异而生,以本来具足故。是故即知生灭无二。于实修时,止心识于所缘境,如自身坛城、三脉四轮等。同时观一切所显本自光明如晴空无云。心识于此二者无分别住,是为止观双运。于此境界亦不执著,不寻不伺,行者自心与此境界浑然一体,是时乃可谓悟知。悟知乃实际体验,离事相亦离理论,任落一边即非是,故不须整治,一整治即落事边或理边。古德云,此际行人心识恰如水中之月,光明而自然,置于广大境中而浑然一体。
大圆满修法,以生起圆满二次第为基础者,即是因已能悟知空性,然后始能住空而修。
【正文】清净光明坛城界亦无须整治,此即法尔法身,遍虚空无所不在。能对此直接悟知,即为诸法实相之无上见。
【释义】空性即是净光明,无始以来即已存在,本然清净。此净光明坛城界,不由因缘和合而成,实即法尔法身,亦即万物无整治之永恒本体,一切有情于心识中本有。故此空性净光明根本界,遍有情恒转如瀑流之心识,如遍虚空。
法身者,为含容万法之身,由佛证得,亦由佛展露。此即对诸法实相本体之证知,亦为诸佛能究竟圆满利益一切有情之因。
佛性即空性,佛性即法身,由是有情始具成佛之潜质,盖于有情心识中佛性本来具足故。普贤王如来为本初佛者,实为法身之形象化而已。普贤之意,实即诸佛密意,亦即本觉,即所谓开悟境界。换言之,一切有情虽具足诸法实相之本觉,然为无明掩蔽故,因即不觉而迷。故普贤者,实唤起悟境耳。当行者任运而觉时,即重获普贤密意。故能直接悟知诸佛遍一切处之密意者,即大圆满之无上见。此能引导学人心识超入本来具足之法身。
【注释】上来说大圆满见。
宁玛派修习,以大圆满为最胜法,于自性大圆满光明界体中,无能生所生,亦离缘起因果,以法尔故。此即本觉,即自然智,即佛内自证智,亦即菩提心。
龙树论师于《发菩提心论》中云:“一切有情于心识中有一份净性,诸性皆备,其体极为微妙,晈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此即指本觉而言。又云:“普贤大菩提心,一切有情本具觉,为贪嗔痴所缚故。”此即无明能蔽本觉。以具本觉,故一切有情皆得成佛。然于修习时仍须离事理二边而修。
大圆满有心部、界部、口诀部。其修持理趣分别如下—--
自三部所共之理而言,显乘各宗皆抉择世俗与胜义二谛,而大圆满则超越抉择。事乘有能取所取清净境,而大圆满则超越能所。行乘不了事理无二,而大圆满则超越事理。瑜伽乘于本尊刹土及轮回有取舍,而大圆满则超越取舍。大瑜伽乘求证金刚持位而入方便般若,是有作意,大圆满则超越作意。无比瑜伽乘求证大乐与空性无别,而入法界体性智,大圆满则超越因果。以此,三部大圆满皆抉择大中观见。
大手印与大圆满相似而实不同。大手印以心印持对境,而大圆满即心境皆般若空性,故二者尚有一尘之隔。此犹禅宗印心与悟知之别。
大圆满三部亦有差别,即有其不共之理。心部观照自心,起本觉智;界部唯住法性普贤界,除此即无所住,由是生起光明;口诀部不住取舍,亦不离取舍,直证轮回涅槃都无分别之内证智体法性境界,故断绝一切思量意度,是即有如禅悟境界。
龙青巴尊者得口诀部心髓传承,尝比较大圆满三部云:“心部即心,仍执意度;界部执著住于法性,仍流意度;唯口诀部能令实相自显,故特殊胜也。”
大圆满口诀部心髓之修法又复分二,一为且却,一为妥噶,前者略同禅宗之渐修,后者略同禅宗之顿入。
【正文】法界本圆满清净,以浮云而生遮蔽,此即为有情妄心之呈现。虽非真实,然遂有三界六道之永恒流转。
【释义】诸法空界本自圆满清净,不受心识缠缚,然于此中,无明投射污染,如云蔽晴空。此无明污染即使空性为迷误所掩,故遂呈现持续之三界六道。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等。换言之,三界轮回本无自性,均由染心生起。一切有情皆由妄心妄念生,有情因此亦流转无有了期。佛性即无始以来具足之普贤密意,一切有情具足,盖此密意有如虚空,周遍一切处。此密意悟知诸法空性,即为诸法本体,故于诸法中见其空性,犹如于镜中见。因知普贤密意者,即所谓悟本来面目。
有情若不悟此理,其本具之法身,即佛性,随即成为阿赖耶识。于此际,因未起分别执,故仍如晴空能具空乐。换言之,若不能视法身为自性,此法身即变为阿赖耶识,此即生起万法之因,亦为轮回涅槃之因。然以未起分别故,故仍未实际生起诸法,仅具潜势力耳。
由阿赖耶识生起无明,遂认我为有,为独立个体,于是便生我执。由是更生我与我所之执,即便思维执持万法以建立自我,证实自我之存在。对客尘之执著即由是而生。
于此际,若能任由所执之外境生起,不用以证实一法,则此执自息,一切生起自归乌有。唯若不能任运,则感官意识之执著将随之而生,即由诸识执客尘,即随客尘有种种名相,且赋名相以种种涵义,如是即为产生执著之程式。
故当我与我所之念一旦生起,形象与意识之运作,亦即能所之运作立即进行,复由觉受以满足自我之建立,此幻我又复寻伺觉受以证实自我为实有。如此简述,即明能执之识,与所执之对象生起,即成轮回,且令之持续无尽。
【注释】大圆满见,抉择大中观见地。故言一切法自性本空,其显现如幻。唯虽如幻,亦非如兔角石女儿,因而其显现亦实。由是能造业者及所作之业亦实,就力用而言,既以能所皆实,故亦不坏缘起。
此即何以当我与我所之念一旦生起,且认之为本体实有,即成轮回之因。若谓我与我所无自性,亦无力用,故不成轮回,则为断灭见,陷于恶取空。
【正文】每当一法生起,无论其为何事物,于胜义谛中都非实有。如云翳晴空,云之去来相,无非动境而已。是故轮回乃属常边之见,其于实相中,唯若云之零散。
【释义】如上述,有情执一切法实有,执识之恒转为真实,若究竟观察,其自性皆空,胜义中了无一法。世俗谛中诸法真实呈现,实基于刹那生灭之因缘,如晴空中之云。
当风吹动空气中之水气时,晴空由是有云。然云既为风与水气在晴空中之衍化,是此二者亦不能分别,或加以分割。云亦唯于空中聚散,更无他处可建立风及水气二因之存在。
同理,由心识之妄念或无明生诸幻相,于是有三界六道。心识如水气,无明如风,三界六道幻相如晴空中之云,晴空则如佛性。心识能认知,其附存于佛性,一如水气之附存于晴空大气。由无明之风驱动,轮回幻相即积聚如云。使诸幻相解散之力,即为觉性,即觉知无一幻相不以空性为本体。除空性外,更无可示其幻相之处,且诸幻相亦无所从生。
如是思维,认轮回为实有者,实由常见,或因妄计。盖妄计为有,实则为无。轮回之三界,其所显现,无一实法为基,既妄计此有彼有,又复执自身常见,三界遂由是而生。故能悟诸法实相,彼等便即如云散。
【注释】既云无我,则何以有业感轮回,其谁为受者,此乃一大佛学问题。中观家以业无自性,而业灭可牵引轮回。此说不同唯识家立受熏种子。
依中观见,轮回涅槃都无自性,无非现象而已。现象实有而无本体,唯却不同兔角石女儿,是故空性中可现万法幻相,万法幻相亦由空性中生,必唯证入空性,然后始可消除一切幻相,在空性中轮回涅槃无二。下文即论及此点。
【正文】然虽非实有,万法却依然显现。由其有边,须知本体皆空,空性所显皆非真实。如翳目所视,如梦,如幻,如黄疸病者视白螺之黄。自无始以来,此等幻相从未被确认一如其所呈现。彼既无基石,亦无支柱,无始无终,亦无中边。故须悟无始以来,万法自性皆清净。
是故轮回诸相,有情诸相,以及一切情器,均不应为心识所执,彼等实如幻师所幻。复次,以同理故,心识亦不可执,万法皆如虚空。以内在心识及外在情器皆非实有故,轮回亦非实有。由悟本体非实有而知诸相皆幻,行者即得解脱。
【释义】悟知诸法实相,即得解脱,盖如云之幻相既散,所见即唯此佛性晴空。
【注释】中观有二派,一为清辩之自续派;一为佛护、月称之应成派。自续派许诸法有自相,而应成派则不许自相成立。本段论文及释文,用应成派义(于此层次,大中观义同)。世间一切有漏识,对自相无不迷乱,如云幻诸相翳彼晴空,固无自性,自相亦无。故世间有漏识所见境相,无不颠倒。
自续师却分世俗为正世俗与倒世俗。白云幻为苍狗,若指之为狗,乃倒世俗,盖即使未达真实义,亦知白云所幻非狗也。然执名言安立为有者,世俗却以为真,如云,人咸以云为真实,此即正世俗见。唯自续师虽对外境分正倒世俗,却将心识只立正世俗,应成师不以为然,以能缘诸境相者为心识,今所缘既有正倒,则心识亦自有正倒。故月称论师言,若世俗谛分正倒,心与境俱须分正倒,不能说境有正倒而心识无也。
是…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