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 一▪P3

  ..续本文上一页

  下来即说及此。

  【正文】于胜义谛,本来清净无生,故不堕轮回涅槃两边,得离世俗心之虚妄。

  【释义】欲生起胜义菩提心,须认知实相之胜义本体,非由因缘和合而生,此乃纯然清净,离诸虚妄,故无轮回与涅槃、功德与罪孽、善与恶等区别对待。

  若能决知圆满智,即般若波罗蜜多之义,即能证人法皆空,由是即无轮回涅槃两边,二者实只为世俗谛之幻相分别而已。自胜义谛观之,则唯有空性。二谛相融,则为无上见。

  【注释】轮回涅槃皆世俗谛见,故应济之以胜义谛。然若执胜义谛,但知空性,则易堕断见,成恶取空。如清辩论师造《掌珍论》,谓真性之无为亦无有实性,如空花之不生起,是即入断见,此即中观自续派之失。宜乎月称论师斥之,建立中观应成派也。

  为救断见,宜济之以世俗谛,此即敦珠宁波车所以谓二谛须相融之意。既相融,则不入常断二边,谓无轮回涅槃故非,执为实有亦非。

  然本论特重胜义谛,则以世俗谛之执易起,故特强调胜义谛之清净无生,非谓唯知胜义谛即证菩提。学人须明敦珠宁波车特笔点明二谛相融之意。无上见者,即大圆满见。

  【正文】如是即为二谛之义理,而缘起法则为因乘大乘之法理。

  【释义】万物现轮回涅槃相,乃基于缘起为因,此等示现,不能否定。此实乃空性之持续自然展现耳。一如光之展现,波于水中之展现,亦如树叶之声沙沙响,世俗中诸法相状,悉皆如是,盖一切相状皆无可辩难,此即世俗层面之真谛。

  于胜义层面,所执皆非真实,唯成一味,离诸妄念而已。故胜义谛超越能所分别。然此亦实为世俗层面中森罗万象之清净无生本体,故二层面实不可分离。

  显宗见地与密乘大圆满见,证悟空性均无二致。此两种体系,容或名相不同,区分事理有异,然无论何种标举,空性始终为一。因乘大乘之特色,为于发心同时,行者步步深入法义,于是所见遂愈渐宽广。其所以称为因乘,即行者所修悉为成佛之因。如六度、如三十七助道品,皆能令人之人格及心智圆美。诸因圆满,即能得成佛之果。

  建立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及证悟二谛,即为大乘共道清除妄心之教授。

  【注释】显密二乘修持路径不同,然证空性以成佛则一。显乘所修六度万行,种功德因,密乘则以转毒成智为法门,直趋空性,转污染为清净,故得证佛果。下文即详说此点。

  然显乘行人每责密宗即身成佛之说为虚妄,此实由于不明转毒成智,即烦恼即菩提之法门非虚。密乘修大圆满至口诀部心髓法时,实似禅宗,如谓密乘虚妄,则禅宗亦可谓虚妄,是故评价密宗,不宜皮相,应从其深法处探讨。

  然若修密仅重事相,或执一法一咒不舍,则无非世俗有为法耳,非密乘真实义也。倘更迷双运,则直入魔道,实为圣者所不齿。下文即依次第讨论密乘修法。

  【正文】密乘为大乘不共道,分外内两支,具甚深无上法门,为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之融合,能依次第清净妄心。

  【释义】密咒道之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都有法门,消除能障碍修道之不净妄执。前者为复杂之观想,后者则修证空性。然若单修任何一法皆不圆满,盖修观者不宜执实有,须以空性为本,修空者则不应堕入虚无,而谓一切法不实,如是始不违背缘起。故融合生圆二次第而修者,即指同时修习而不舍其一。

  【注释】密宗分内密三乘、外密三乘,详见下说。本节所言之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属内密。

  内密有宁玛派说与格鲁派说。前者称为旧派,后者则为新派。旧说内密三乘,为大瑜伽乘(摩诃瑜伽乘)、无比瑜伽乘(阿努瑜伽乘)、无上瑜伽乘(阿底瑜伽乘)。依次第以无上瑜伽乘为最胜。新说则仅立一无上瑜伽部,复平行分出三部,即父续、母续、无二续。本论所据为旧说。

  于旧派无上瑜伽乘中,又依次第分为心部、界部、口诀部。然口诀部又依次第分为随机、口耳、心髓三部。诸部中以心髓部最胜,独名“自性大圆满心髓光明金刚藏乘”,本论造者龙青巴尊者即属此系传承。

  外密次第

  事乘——行乘——瑜伽乘

  内密次第

  大瑜伽乘——无比瑜伽乘——无上瑜伽乘

  无上瑜伽乘次第

  心部——界部——口诀部

  口诀部次第

  随机传承——口耳传承——心髓传承

  (以上次第,后后胜于前前。而前前则为后后之道基。)

  于大瑜伽及无比瑜伽,皆修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二者同时而修。有谓大瑜伽只修生起次第,无比瑜伽只修圆满次第者,实误,盖笼统而言耳。故本论及敦珠法王释文,皆强调二次第须融合而修。生起次第修法,为观情世间中一切有情皆成本尊,器世间则成本尊刹土,故即以修观想为主;圆满次第则行者自成本尊,住于本尊坛城中。然所成本尊身复有气脉明点之次第修习,目的令行者能起正智,故即以修空性为主。

  西藏密宗仪轨,一般均融合生圆二次第,若仅有生起次第者,则为基础教授而已。然于大瑜伽中,则较少气脉明点修习。于无比瑜伽,则先修生起,然后再入圆满次第程序。于修无上瑜伽外内部时,则依次先修生圆,然后始修大圆满,此则为行者内自证智之修习,亦即菩提心之修习。下文将次第论及。

  【正文】外三部密,主旨唯在净化,或取或舍,适当交替而修,且用对治法以消除污染。

  【释义】外三部密,即事密、行密、瑜伽密。其修习层次尚未能转迷误及妄念成本觉智,由是即须舍妄念而取智慧。行者直接采取相反对治,以清净身心污染。如沐浴、清净、修慈悲等。

  所谓交替修习,即视何种污染无明或有或无,而作相应之对治。于修持道上,因有所清除之妄心,及能清净之相应对治法,故须交替而修。此即为外密修持相当困难之处。

  【注释】外三部密修持,如事乘,须结种种手印,诵种种真言,以作沐浴、守护、甘露清净、加持法衣等法,然后入座,复须守护自身及修法处所等等。此称为十八道,即共有一十八种清净守护程序。此即净化之意。

  【正文】至于内密,因本觉智圆融无分别,是故所舍者,即反成为修道之方便。

  【释义】内密即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于修习中,认知本觉实为方便与智慧之双运,无分别浑然一体。换言之,其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之双融,由是而作认知。于本觉总体中,有须舍之者,如妄心,及因妄心而起之苦受等,当其生起,反能因应而用作修持。如是,并非有意引发内心妄念生起,只是无须着意于舍其迷妄而已,而迷妄自然转成觉性。此为内三部密修持特色。

  【注释】内密特色,或称为反修。当妄念生起时,不取不舍,反即此妄念而作修持,此即密乘种种止观修习。

  月称论师《入中论》有两颂说:

  “有性乃生诸分别,已观自性咸非有。无性彼等即不生,譬如无薪则无火。”

  “异生皆被分别缚,能灭分别即解脱。智者说灭诸分别,即是观察所得果。”

  前一颂,说世间万法之生起,或谓自生,或谓他生,或谓自他共生,或谓无因生,此种种分别,实由不知诸法无自性而致。若知诸法皆无自性,则譬如无薪不能生火,此种种分别谬见亦应不能存在。

  后一颂,谓有情因执诸谬见,始起贪嗔痴等,以致流转生死,即为分别所缚,能灭分别便即解脱。龙树菩萨说由观察缘生即灭诸分别,此即修观之理。

  密乘修习,非引发妄念,而是当妄念起时,藉修持方便以观察妄念之自性,由是灭诸分别。是故于妄念不作取舍,唯观察其自性而已。譬如当嗔念起时,修忿怒尊法;当贪念起时,修双身法,此即将贪嗔等毒藉修法而加以观察之道,是即为反修。下文言及坛城显现等,即言反修之理。

  【正文】于坛城中一切自然显现者,均为佛性展露,亦为行者自心所造。

  【释义】胜义实相,即空性圆净显现之坛城,犹如幻镜。诸法于镜中无碍显现,则为世俗实相,行者之心识亦包含其中,因诸法于幻镜中自然显现,实由心现,亦由心受。是故除如镜喻之胜义实相,及如像喻之世俗实相外,更无第三种实相并存。

  【注释】胜义实相即是空性,一切所显均为世俗实相。《入中论》云:

  “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从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此乃说一切法唯心造。故密乘修习,在破离心之作者,而非破离心之色法。有一喻云:两王争位,胜者唯放逐败者国王,而自统治人民,非将国内人民放逐。故下文所述清净观法,即破种种法之作者,而不坏诸法缘起,破种种法。

  【正文】一切显现都非实有,彼仅为空相,虽若宛然,而实为五蕴积集及妄执所生。若清净观之,无非诸佛眷属。

  【释义】世俗诸法实相皆自性空,妄认其显现为实有者,非是。自空性中生起刹那形态,无非为空性幻镜之反映,各别呈现,实为自身意识、认知力及心识之积聚。清净观之,即能体验其微妙相。视自身五蕴为五方佛,五大为五佛母,八识为八大菩萨,如是种种,则知自身与妄念,原具圣者自性。

  【注释】五蕴:色受想行识。五大:地水火风空。八识: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五方佛及五佛母:中央毘卢遮那佛,配尊胜佛母;东方不动佛,配玛麻几佛母;南方宝生佛,配佛眼佛母;西方阿弥陀佛,配白衣佛母;北方不空成就佛,配法救度母。

  八大菩萨:地藏、弥勒、虚空藏、普贤、观自在、文殊、金刚手、除盖障。

  以一切妄念,为心识缘六尘所生境,故视能缘所缘等为佛菩萨及坛城一切法,此即自净其意之清净观法。故坛城即是空性,一切法皆为空性之各别显现。空性即是佛性,故谓为诸佛眷属。

  【正文】于生起次第,万法皆现于一坛城。自身成本尊,语为咒音,意则放收本觉。如是作,一切虚幻相即转为佛土。

  【释义】世俗万象显现宛然真实,唯以本无实体故,实为误认而已。当以本觉转化此等妄心误认时,即转为觉受不同之微妙相。故若自空有双运之观点观之,万法实为圆满佛土,即遍满本尊之坛城,于是再无一法为虚幻相。

  于清净观中,一切身相皆成本尊,一切声音皆成咒音,一切思忆皆成本觉之显现,即于观想中,本觉成不同相状流露,又复回收。全部修习重点,即转身语意为本尊、为咒音等,由是即能清净生起次第之妄念。

  【注释】生起次第,谓由内心观想生起坛城本尊,故名生起。圆满次第则不尔,谓直缘自身脉气明点,且令气息融入中脉,以脉气点本自具足,不待生起,亦不待修成,故名圆满。

  以此分别,故修生起次第,即藉一切法之幻相起修,由是生起清净坛城,行者无时无刻不自成本尊。若在外密,则行者不能成本尊,而修法时之坛城亦多在面前也。

  【正文】于圆满次第,凭脉气点瑜伽修习,行者进入不思议净光明界,此中万法均为真实空性,由是心气即受驾御而致用。

  【释义】于内密圆满次第中,身即为脉,语为气,意为明点。当修习脉气点瑜伽时,观想意之本体为本觉大乐。由是气即能致用,得共不共成就。由此修习,古来有无数大成就者得神通妙用,具见于史册记述。

  【注释】气入中脉即起神通。道家修中黄直透,其理与密乘略同,亦时能起神通妙用。密乘原不忌讳神通。吉祥燃灯智尊者于《菩提道炬论》中言:“一切佛共许,为引发神通,如鸟未生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唯密乘行人知神通亦虚幻相,本无自性,由是对神通便不生妄执,如是始能进修大圆满。

  【正文】空性境界与本觉相融,此无分别双运,即是大手印。此即密咒道果金刚乘。

  【释义】经如上修习,行者即能证空性与本觉无二,换言之,即能证空性之无碍展现,由是即得本觉佛身,亦名智身;得如如实相之佛自性身。盖佛性即是真如,不涉缘起故。亦可说此乃着重于生起对实相之了知。故密咒大手印道,所修唯果,果即佛道,由是称为果乘。

  脉气点等修习,为无比瑜伽,然无上瑜伽亦作此修习,即如大瑜伽亦有无上瑜伽之修习。内密三瑜伽实相辅相成,分别称之为大、无比、无上者,无非为明其重点而已。大瑜伽所重为生起次第,无比瑜伽所重为圆满次第,无上瑜伽即大圆满,契入万有空性。然每一次第均包含生起、圆满及大圆满。为求易了解其理,故分立三密之名耳。

  举例而言,于大瑜伽修习,行者由观空起,观万法于空性中清净,于此生起悲悯大海,千波荡漾,此即所谓一心遍法界。当修空悲双运时,即所谓一心入实相。

  此际由观想种子字,如吽字(藏文字母略),以生起清净觉。种子字放光,清净轮回界及诸有情。此一切皆证知无非空性。由此修习,器世间即成佛土,或所修习之本尊刹土,屋宇楼房皆成本尊越量宫,行者心识即成种子字。若种子字为吽,即由吽字转为大悲金刚杵。金刚杵放光,生起所修之本尊,如金刚萨埵。此后再经连串次第,即为大瑜伽之密法修习。

  于无比瑜伽,上述次第予以简化,着重控制脉气点之修习。

  无上瑜伽即大圆满,有时又称为大无上(maha-ati)。大者,指大瑜伽之生起次第,能悟入实相本体,故实为无上修习。

  大瑜伽生起次第必须与无比瑜伽或无上瑜伽合修,其理趣如下——行者至少须修一本尊娴熟,如莲花生大士或其他本尊,持咒亦须娴熟,如未能娴熟,则无修习无比瑜伽所须依赖之基础,于修脉气点时亦缺乏连贯。同理,若行者未入生起次第之本尊静虑止观及持咒,则亦无进入无上瑜伽之背景,使能觉受万法任运成一圆满坛城。此即是三种内密不能分别修习之理。

  【注释】密乘于西藏传播初期,过分着重圆满次第之修习,由修脉气点而得神通,并生执著,于是所修即成有漏之有为法。及吉祥燃灯智尊者入藏,始提倡修习空性。修脉气点为定学,修空性则为慧学,又复提倡戒律,于是戒定慧三者始得平行。

  因此影响,修密行人始以大圆满见为修密法究竟。三瑜伽必须互摄者,即此之故。盖修生起次第亦修观空性,修圆满次第更须观自身即是本尊坛城,坛城即是虚空法界。由是始不偏重于定而失慧。下文即将详论及此。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 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