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祥,著於雪山聚中大雪山王阿得公家旁側喇頂靜處,又名尊勝洲,書者求寂虛空吉祥。
傳統的論典,大多可分爲叁個部分:首義,即論典的名稱、頂禮句等等;正義,即論典的核心內容;尾義,即結尾處的回向、撰寫論典的緣起、地點、時間、作者名字等等。宗喀巴大師撰寫的《緣起贊》同樣也遵照傳統,可以分爲叁個部分:首義、正義、尾義。
首義
一、 名義
《緣起贊》
本論的題目或名稱是《緣起贊》,以證悟和宣講緣起性空來稱贊釋迦牟尼佛的偉大功德,因此叫《緣起贊》。
(一)揭示緣起,佛陀獨有的偉大。
爲什麼要以證悟緣起性空來稱贊佛陀呢?因爲緣起是佛教的精華。懂得了緣起,就能滿懷信心地知道,釋迦牟尼佛一定能夠給我們指引出准確的方向,並引導我們走向解脫。這不是因爲釋迦牟尼佛本身有多麼偉大,有多麼廣大的神通,有多麼大的勢力,而是因爲釋迦牟尼佛宣說了如此准確無誤的法,所以他一定非常有智慧。這也足以證明,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者、成就者。
有些外道在贊揚他們自己的導師或神的時候會說:因爲我們的神能夠主宰世界,或者因爲我們的神能夠消滅敵人等等,但佛教卻不會以這種方式來贊揚自己的本師。
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不是通過其他的方法來證明釋迦牟尼佛的偉大與正確,而是以佛陀通過自己的悟道,並宣講了緣起這樣深奧的法門爲理由,來贊揚釋迦牟尼佛,這也是《緣起贊》的由來。換言之,《緣起贊》不是贊揚緣起,而是通過緣起來贊揚釋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師認爲,所有的神通、四禅八定以及其它的世間功德,都不如證悟緣起。因爲前者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唯一能解決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證悟緣起性空。從這方面來稱贊佛陀,是最殊勝的方式 。
雖然在佛陀尚未出世之前,印度有各種各樣的宗教與學說,也有很多像神仙一樣的人,他們也獲得了神通、智慧等比較不錯的世間成就。但卻沒有任何人與宗派提出過緣起學說。緣起,是佛教獨有的,非常完整、非常全面的學說。
無論學佛還是學習其它宗教,找到一個准確無誤的導師非常重要。如果做不好,不僅會毀掉我們的一生,而且還有可能毀掉我們的生生世世。如果能找到一個准確無誤的宗教或導師,不僅今生可以幸福、健康、長壽,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我們獲得解脫。正因爲如此,所以密法非常強調金剛上師的重要性。釋迦牟尼佛,就是一位全知的導師。
在因明當中,“全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
廣義的全知,是能夠知道萬事萬物的本質、發展與變化,知道過去、未來與現在的一切。
狹義的全知,是能夠給我們指一條解脫之路。《釋量論》、《俱舍論》中反複提到,佛陀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能不能知道天文、地理,都沒有太大關系。想了解天文,可以找天文學家;要知道地理,可以找地理學家;要通曉過去,可以找曆史學家。佛陀不必知道每一滴水裏有多少個微生物,不必知道我們的身體裏有多少個什麼樣的細胞,不必知道宇宙是什麼樣子,也不必知道天體公轉自轉的各項數據。這些對我們來說都不重要,盡管釋迦牟尼佛既是廣義的全知也是狹義的全知,但我們需要的不是廣義的全知,而僅僅是狹義的全知。
因爲釋迦牟尼佛證悟了緣起,轉了叁次*輪,並在《般若十萬頌》、《般若攝頌》、《金剛經》、《般若心經》等經典中,將緣起性空的理論公諸于衆,已經給我們傳授了一個准確無誤的解脫方法,所以我們可以確定,釋迦牟尼佛是正確無誤的導師。
(二)何爲緣起?
1、總述緣起
什麼是緣起呢?講緣起的時候,可以引用幾部經論作爲依據。一部是《緣起經》,其整個內容都是直接講緣起;另一部叫做《稻稈經》。是以稻稈爲喻,揭示世間萬物都如同稻種産生稻芽一樣,一切都在因果當中,都離不開因緣或緣起。
《緣起經》雲:“佛言,雲何名緣起初?”釋迦牟尼佛說,什麼叫做緣起呢?我曾在《慧燈之光》裏面,簡單地解釋過十二緣起支。很多佛經和《俱舍論》、《大乘阿毗達摩論》裏面,講得更詳細、更清楚。簡言之,一切事物從因緣當中産生、存在、毀滅的過程,叫做緣起。緣起初,也即緣起的開始。
“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爲有此就有彼,這是第一個定義;有此生就有彼生,這個東西産生了,就會有另外一個東西的産生,這是第二個定義。
什麼是“此有故彼有”呢?在有爲法當中,上下、左右、長短、高低等對立、觀待的概念並不是物質。雖然左手和右手是物質,但左和右卻不是物質,而是我們的意識創建出來的抽象概念。這類概念與生滅無關,但卻可以存在。有左就有右。左的産生或存在,與右的産生與存在密不可分。如果沒有右,就不會有左;如果沒有左,也不會有右。這些概念,也屬于緣起。雖然不是具體的物質,但因爲我們的意識安立、假造出來了,所以也可以叫做有。
什麼是“此生故彼生”呢?其實,現實生活當中包括精神、物質等一切,都是依此生故彼生的。比如說,因爲有了稻種的産生,就會有稻芽的産生等等。此,就是因和緣;彼,就是果。因爲有了此,就有彼。因爲有了因和緣,就有果。道理非常簡單。
佛教對物質的定義和哲學不一樣。哲學認爲,除了精神以外的東西,才叫做物質。佛教卻認爲,精神也屬于物質的範疇。凡是現實生活中能夠給其他物質或者事物帶來變化,能夠起到作用的東西,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在佛教裏面,都叫做物質。
當然,任何宗教、哲學或任何人,都會承認稻芽産生于稻種,有了稻種才有稻芽,沒有稻種就不會有稻芽的說法。佛教與其他學說最根本的區別,是佛教認爲,萬事萬物的誕生、存在與毀滅,都與自己的因緣有關,而與任何鬼神沒有關系。在這個時候,鬼神起不了什麼作用。
但佛教以外的絕大多數宗教卻認爲:除了物質本身的因緣以外,還有一個造物主、萬能神在主宰這個世界。
平時我們經常在念“諸法從緣起……”等偈子,它的梵文,就是緣起咒:“嗡耶達日瑪黑德巴爾巴瓦 黑敦得堪達塔嘎多哈雅巴達 得堪匝友呢若達 诶旺巴德瑪哈夏日瑪納耶索哈。”佛陀非常贊歎緣起咒,《緣起經》中說: 哪怕建一個非常小的佛塔,塔裏面沒有任何其他裝藏的東西,只有一個緣起咒裝在裏面,這個塔也能變成非常殊勝的積累福報的依處和福田。無論是佛像、佛塔、佛經,只要念誦七遍緣起偈或緣起咒,就會變成殊勝的福田,就可以算是一種簡單的開光。緣起偈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功德與加持呢?因爲緣起偈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
緣起偈在講什麼呢?“諸法從緣起”,所有的法或事物,都是從它自己的因緣當中産生的。“如來說是因”,釋迦牟尼佛宣說了它們的因緣。“彼法因緣盡”,當因緣結束的時候,果也會消失。“是大沙門說”,因爲釋迦牟尼佛宣說了緣起,所以就是大沙門。沙門,也即成就者。本來,無論是外道中獲得了世間成就的神仙,還是佛教中獲得了出世間成就的修行人,都叫做沙門。但因爲釋迦牟尼佛宣講了緣起,所以他是“大沙門”。念誦緣起偈,實際上也是一種緣起贊。
所有的物質,都有“生、住、滅”。“生、住、滅”叁者,是所有物質的法相和標准。凡是有生、住、滅的東西,都叫做物質,也叫做有爲法。凡是沒有這叁個標准的,都不叫有爲法,都不叫物質。包括精神,以及精神以外的物質都有誕生、存在、毀滅的階段。
除了物質以外的東西,就是無爲法。無爲法不是以物質的形式存在,而是由我們的心創造、想象出來的。比如說,本來虛空不是物質,它沒有物質的標准——生、住、滅。但在我們的心裏,卻可以有虛空的概念。這類虛幻的概念,都是無爲法。
“此生故彼生”,說的是物質。“此有故彼有”,則說的是除了物質以外的各類我們想象當中的概念。無論物質還是非物質,所有的東西都是相互觀待、相互對立的。有一個東西的存在、誕生,就有另外一個東西的産生,這就是《緣起經》中關于緣起的定義。
《稻稈經》裏面也講:“言因緣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緣是什麼?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與《緣起經》說的完全一樣。
“緣”和“起”若分開來講,則“緣”是物質誕生所需要的所有條件。比如,苗芽的産生,就需要種子、空間、時間、溫度、濕度等等。當諸多條件具備的時候,從這些因緣當中,就會産生果,這叫做“起”。如果沒有“緣”,就不會有“起”。“起”觀待于“緣”,這就是“緣”和“起”的概念。
《稻稈經》中還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我們經常引用這句話的藏文:“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這句話非常重要!用現代的語言來講,法性,就是自然規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管釋迦牟尼佛等如來出世轉*輪也好,不轉*輪也罷,自然規律是永遠存在的。自然規律與佛的出現和不出現是沒有關系的。這也是佛教與外道最大的區別。
除了佛教以外的很多宗教會認爲,自然規律與神的出現密切相關。沒有神,就沒有規律。人類是上帝或某個造物主創造的,人類所有一切的規律,都是造物主的創造,但佛教卻並不這麼認爲。
有人會問:既然緣起與佛沒有關系,那爲什麼要以緣起來贊揚佛呢?
雖然不是佛創造了自然規律,而是佛發現了緣起的規律,然後又把這個規律告訴我們。通過有因緣就有果,無因緣就無果這種原理,讓我們了解輪回的因緣,從而指導我們去修行,斷除輪回的因緣,並最終脫離輪回、獲得解脫,所以我們應該贊揚佛陀。
“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與因緣相應性,真如性……”等等,都是用不同的語言表述自然規律。這個規律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個是勝義谛,一個是世俗谛。
從勝義谛的角度來講,如來出現也好,如來不出現也罷,一切法都是空性。每一個人內心的本性…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