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P6

  ..續本文上一頁但這些名字就像盜竊來的裝飾品一樣,並不符合實際情況。用“大師”這個名字來贊歎他們,就像把狐狸稱爲獅子一樣荒謬。

  緣起偈當中的“大沙門”,就是“大師”的意思。爲什麼說釋迦牟尼佛“大”呢?這不在于眷屬、弟子的多少,也不在于神通的高低,壽命的長短、勢力的大小。雖然佛陀在世時,當時的很多國王,都是佛陀非常虔誠的弟子,但釋迦牟尼佛永遠都不可能借助這些國王的勢力來做什麼事情。只是因爲釋迦牟尼佛證悟並弘揚了緣起法門,所以是大沙門。

  這不是在誹謗其它宗教。雖然外道的修行人、成就者,都有自己的功德、神通,他們也幫助了非常多的人,也創造了很好的思想體系。這些思想體系,也在幾千年當中,影響了非常多的人。但從證悟緣起的角度來講,因爲釋迦牟尼佛證悟了,其他人卻沒有證悟。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斷除生、老、病、死,才能斷除煩惱,所以,“大師”這個稱呼,只適合于釋迦牟尼佛這種真正證悟的人,而不適合于那些沒有證悟緣起奧義的人。

  希有大師希有依,希有勝說希有怙,

  極善宣說緣起教,于彼大師我敬禮。

  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稀有、罕見的大師、依處、殊勝宣說者與怙主。他善妙地宣說了緣起教法,所以宗喀巴大師頂禮這樣的大師。

  恒作饒益者,爲益衆生故,

  說教藏空性,無比決定因,

  謂緣起道理。

  “恒作饒益者”,就是指導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永遠都是利益衆生的人。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有佛菩薩唯一的工作,就是利益衆生、度化衆生。

  “爲益衆生故,說教藏空性,”爲了利益所有的衆生,而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而這一切的核心,就是空性,也即緣起。緣起與空性實際上是一個意思。

  “無比決定因,謂緣起道理。”“決定”,也即抉擇。“因”,也即推理方式。如何決定空性?怎麼樣抉擇一切都是空性呢?緣起的道理,就是無與倫比的決定之因。

  在我們的感官世界中,一切物質都非常真實,沒有一個東西是虛假的。我們認爲,眼睛看到的是真實的,耳朵聽到的也是真實的。無論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所有物質世界,都是非常真實的。但佛卻告訴我們,這一切不是真實的,而是虛假的。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是虛假的空性。

  佛教的核心理論,已經和我們的感官結論有了非常嚴重的沖突。那我們到底是跟著感官走,還是跟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走呢?二者只能選其一。

  要得出正確的答案,就需要聞思。雖然有些人反對聞思,認爲只要實修就可以了,但這都是片面的做法。對大多數根機的衆生來說,沒有聽聞、思考,而想直接證悟空性,是比登天還難的。

  當然,有極個別因緣非常成熟的人,像六祖惠能大師,以及佛教曆史上出現過的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們的確是不經聞思而成就的。但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腳踏實地地聞思修。

  通過聞思,就能否定我們自己原有的錯誤觀念。無論是實有的觀念,世界常住不滅的觀念,自己和他人的身體是清淨的觀念,輪回是幸福快樂的觀念等等,都要否定。當所有錯誤的觀念都否定了以後,最終的答案,就會在我們內心當中顯現。推翻一個錯誤觀念,就離終極答案近了一步。這樣一步一步地往終極答案靠攏,最後就可以證悟、成佛。雖然在聞思當中,找不到最終答案,但聞思可以讓我們接近這個答案,當我們與答案離得很近的時候,就不再需要聞思。通過修行,就可以證悟。

  普通人若不經曆這些過程,不聞思,不修出離心,不修菩提心,也不修金剛薩埵修法等等,直接去灌大圓滿的頂,聽大圓滿的法,然後去修大圓滿,看看能不能證悟空性。或許這樣耽誤一兩年以後,就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了。不但沒有證悟,所有的貪、嗔、癡煩惱都依然如故,只落得無比的空虛與失落。這個時候想補救,就只能東山再起,從聞思開始,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等。所以,無論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需要依照次第聞思修行。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我們的感官所感知的東西不存在,那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就叫做緣起。舉一個例子:除了色盲以外,我們正常人看到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但科學家卻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沒有顔色的,只是因爲光的波段長短,而讓我們感知到了五顔六色。但光波只是一種波而已,它本身是沒有顔色的。不但光波本身沒有顔色,眼睛結構當中的視網膜、視神經、晶狀體等等當中,也不存在顔色。如果在眼球當中,本來就有顔色,那就會在沒有世界、沒有物質的時候,我們的眼睛也能看到缤紛的色彩,但這顯然是不對的。那顔色究竟是怎麼産生的呢?當我們的眼睛與外面的光波等因緣聚合的時候,就産生了紅、黃、綠等等顔色。這,也是緣起。

  雖然從視覺的角度來講,顔色是非常真實的東西。但如果進一步去觀察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是沒有顔色的。

  我們的第六意識十分愚蠢,不僅愚蠢而且非常固執,即使有人說:這個世界是沒有顔色的。它也立即會反駁:不可能!我的視覺明明告訴我,世界是有顔色的,不可能沒有顔色!這都是意識缺乏思考、盲目相信的結果。

  同樣,當我們的觸覺感知到一張堅硬的桌子後,意識根本不會去思考,就將其認定爲准確的真理。如果五種感官真的值得信賴,那也沒問題。但科學可以證明,成就者們也可以示現出一個結論:桌子實際上不是堅硬的!爲什麼證悟空性的成就者可以穿越牆壁、岩石等堅硬的東西,或在石頭上留下手印、腳印,這都是因爲,世上本沒有堅硬和非堅硬的概念和物質。夢境中的現象已經與現實生活當中的現象完全平等,堅硬和非堅硬,也是平等的。

  在證悟而且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修行人眼裏,夢境與現實,堅硬和非堅硬,都已經平等。這種人的內心,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所以這些物質根本無法阻礙他的活動。但我們爲什麼不能做到呢?就是因爲我們還沒有證悟、還沒有修行。

  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共用的五種因,也即五種邏輯推理方式之一,就叫做緣起因。在所有中觀的因當中,緣起因是最殊勝的。無論是離一異因,還是金剛屑因,最終都要歸結爲緣起因。爲什麼離一異,既不是一又不是異呢?就是因爲緣起。因爲萬法本身就是從緣起産生的一種幻覺,所以不成立。爲什麼不自生不他生呢?因爲是緣起,所以不會自生,也不會他生。

  譬如,用人類的正常視覺去看一個鵝卵石或一張桌子,只會看到一個靜止的、完全沒有任何間隙的東西,但不需要佛的智慧或其他高級的儀器,僅僅用顯微鏡去看,也根本不存在什麼靜止的鵝卵石或桌子,都是無數個高速運動的粒子。在顯微鏡下,所有的物質,都是運動的。只是因爲我們的視覺靈敏度不高,所以看不到運動的真相,而只能看到靜止的幻覺。

  佛教經常用“旋火輪”來比喻人類視覺的遲鈍,如果點上一根香,然後在沒有光線的地方高速轉動,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光的圓圈。但誰都知道,實際上根本沒有光的圓圈,只是點著的一根香而已,這就是視覺不一定正確的最佳明證。

  當然,我們普通人不會重視這些,我們經常重視的,是車子、房子、名包、名表、名牌衣服等等,從來不願花時間去考慮世界的本質是什麼。雖然我們最需要知道的,就是物質的本質。但因爲花花世界的外表已經把我們迷惑了,讓我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任由著生命匆匆而過,白白丟失了證悟物質本性的大好機會。遺憾的是,當我們用了一輩子的時間拼命去賺錢,最後賺到的錢實際上誰去用就不好說了,這是我們最愚蠢的地方。

  佛陀告訴我們,在沒有徹底明白世界真相的時候,可以適當地追求外在的物質,但同時一定要擠出一定的時間去了解世界的本質。這不但關系著解脫,而且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幸福感、安全感等各個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當我們徹底明白緣起道理的時候,就可以遠離生老病死,就可以與佛陀的距離拉得更近。那個時候即使表面上還會去追求名牌,但肯定只是示現而已,是爲了度化追求時髦的年輕人等某種根機的有緣衆生的方便,而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佛也會示現生病,也會像我們一樣吃喝拉撒睡等等,他這就是在用身體力行告訴世人:我們都是與佛陀同類的人,如果能夠用功,完全可以達到佛陀的境界。

  在緣起當中,包含了兩種意思:

  第一可以斷除斷見。雖然物質不存在、不真實,是虛幻的,但在我們的感官層面,它卻可以很真實,二者並不矛盾。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的左眼,是用顯微鏡看鵝卵石;而右眼,卻僅僅是用肉眼在看同一塊鵝卵石,左眼右眼得到的結論,肯定是不一樣的。雖然實際上並不是兩個鵝卵石,但卻會有兩個嚴重沖突的結論。我們能勉強否定顯微鏡的結論嗎?不能,即使不接受,也無法否定,因爲那是比肉眼更精確的儀器——顯微鏡的結論。

  同樣,在學佛之前和學佛之後,我們的觀點也會截然相反。究竟是接受現實生活的一切,繼續把它們當成真實的,還是推翻原有的世界觀,接受空性的事實呢?

  讓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只要稍加分析就可得知,我們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世界的存在,因爲我們的感官是遲鈍的。我們只能感知世俗谛的緣起,卻無從了知勝義谛的緣起。

  緣起的第二層意思就是:勝義谛的緣起,又可以斷除常見。常、斷二見都斷除以後,就可以走上中間的道路。在佛教裏面,這叫做中觀。中觀最有說服力的邏輯之王、因王,就是緣起因或緣起道理。

  譬如,我們肉眼所看到的靜止的鵝卵石就是緣起。它的因,是原子核和電子,其中主要是電子;它的緣,就是高速運動。如果電子沒有高速運動,我們就根本看不見鵝卵石;如果沒有電子,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運動,我們的視覺當中,也不會産生鵝卵石這個東西。在因和緣都成立的情況下,我們的視覺當中,就可以産生鵝卵石,乃至整個…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