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
實際上,我們一直都生活在這樣一個龐大的虛幻世界當中,這個世界並不是任何鬼神製造的,而是我們自己的幻覺。只要能夠解決幻覺的問題,虛幻的世界一定會土崩瓦解。瓦解的那一天,也就是我們成佛的那一天。
見相違不成,此于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雖然佛陀講的緣起,是真實存在的,但在除了我們看得見的因緣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因緣,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了前世善惡業力的作用。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其中沒有任何信仰的成分,是誰也無法否定的事實。但那些認爲緣起自相矛盾與不成立的人,又怎麼能夠了解釋迦牟尼佛的深奧教法呢?根本不可能!
一般來說,有兩種人會反駁緣起性空的說法,其中一種人會說不可能,另外一種人會說這種觀點自相矛盾。這兩種不同的聲音一個來自于教內,一個來自于教外。
“相違”,是來自于教內的聲音。也即小乘佛教一切有部和經部,再加上一部分唯識宗行人的觀點。他們認爲,這種說法是自相矛盾的。雖然他們也承認緣起, 但他們對緣起這兩個字的解釋是不一樣的。
舉一個例子,前面講《稻稈經》當中的“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這句話,從小乘一切有部到大圓滿,各個宗派解釋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因爲每個教派對佛陀教法的理解程度有著高低之分。
大多數一切有部行者的理解是:釋迦牟尼佛出現也好,不出現也好,自然規律是恒常存在的,外在的和內在的因果始終常住。
唯識宗認爲:法性,即佛性。但他們所謂的佛性,是指阿賴耶識中的一種能量。他們認爲這句話說的是:如來出現也好,不出現也好,阿賴耶識是恒常存在的。
自空中觀認爲這句話說的是:如來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世界恒常是空性的。
他空中觀認爲這句話說的是:如來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如來藏永遠都是存在的。
密法認爲這句話說的是:如來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世界的本質永遠都是清淨的佛的壇城。
所有的結論,都不能說誰錯誰對,因爲除了佛的境界以外,沒有一個絕對的錯誤和絕對的真實。但相對而言,卻是後後的結論勝于前前。與後面的解釋相比,前前的解釋就顯得比較皮毛了。所以,聽經聞法,必須要找到一個具德的善知識,僅靠自己理解,就根本無法領會佛的真正密意。藏傳佛教非常重視傳承的原因,也在于此。一旦傳承斷層,佛陀的密意就無法完全通達。所以,藏傳佛教規定,如果沒有傳承,我們就只能念和看,而不允許講解。
同樣,唯識宗以下的宗派雖然承認緣起,但他們對緣起的認識是有所保留的。唯識宗認爲:物質世界是虛幻的、不存在的,可以說既是緣起,也是幻覺;精神層面的貪、嗔、癡等情緒,也可以說是既虛幻,也緣起,但阿賴耶識卻不是虛幻的。如果用緣起這兩個字來判斷一切事物是虛幻的,就有自相矛盾的問題存在。阿賴耶識就不可能既是緣起又是實有,所以不能說所有的緣起都是虛幻,否則就自相矛盾了。
“不成”,是來自教外的聲音。除了佛教以外的外道徒,以及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在沒有懂得緣起理論的時候,也會不承認緣起性空。
我們以前都認爲:稻種會産生稻芽,稻種産生稻芽不可能是虛幻的。稻種和稻芽是實在、實有、真實的東西。從稻種當中産生稻芽,也是真實的。
只有中觀以上的教派,才能真正理解佛的緣起道理,所以我們要學中觀。如果不了解緣起性空,就無法推翻我們的無明,也就無法斷除輪回,這是多麼大的損失啊!
所以,從嚴格的意義來講,阿羅漢還沒有完全脫離輪回,因爲十二緣起的完全停止,是在成佛的時候。雖然阿羅漢不會像我們普通人一樣造業,不會不自由地流轉輪回、受盡磨難,但仍然沒有完全超越輪回,因爲他們還沒有徹底證悟緣起性空。
尊許若時見,空即緣起義,
性空與成立,作所作無違。
釋迦牟尼佛承許:什麼時候能夠證悟空即是緣起,除了空以外,沒有緣起;除了緣起以外,沒有空。性空與成立,性空與所作都圓融一味、毫不相違,那我們就證悟了。
“作所作”是指什麼呢?比如說,我們寫字的時候,字就是所作,寫就是作;畫圖的時候,繪畫就是作,畫出來的圖像就是所作。
平時在我們的概念當中,如果有作與所作,就絕對不是空性。因爲字是真實的,所以我可以寫;因爲寫字的動作,是我手和筆的運動,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我才能在白紙上寫出東西。空性和作所作,絕對是矛盾的。凡是有作和所作,就不是空性;凡是空性的,就不可能有作和所作。
在證悟空性之後,就能理解空性與成立,性空與作所作是不矛盾的。雖然是空性,但也可以有作和所作;在有作和所作的情況下,同時也是空性。就像在電子顯微鏡下看不到磚頭,而只能看到一個個亮點狀的原子,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可以用磚頭去砌牆,用泥巴去做磚。顯微鏡下的不存在磚頭,與現實生活中存在磚頭之間並不矛盾一樣。
我個人認爲,現代物理的産生,給我們帶來一種非常好的解讀佛經的渠道。我們今天用現代物理學的結論來給大家講佛經,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因爲正確的科學成果誰也不敢否定,沒有任何辯論的余地,誰都不敢冒犯科學。
但對追求金錢、名利的人來說,這些道理不但沒有用,而且是很令人掃興的。中觀理論一旦參與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就會給我們帶來不安全的因素。因爲我們還是希望金錢、名利都存在,不想一切都化爲肥皂泡,那我們會很失望的。
當年阿底峽尊者給兩個戒律各方面非常不錯的小乘修行人講人無我的時候,他們兩個都非常高興,希望阿底峽尊者進一步講解。沒想到當阿底峽尊者講到一切都是空性的時候,兩個人連忙用手蓋住耳朵,請求阿底峽尊者不要再講。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這些理念會給他們帶來不安全因素。
同樣,希望有今生來世,生生世世都能擁有更多財富與享受的人,也許不願意聽空性,因爲這是非常大的威脅。
針對這種根機的衆生,釋迦牟尼佛就分開講了人天乘。根本不說什麼人無我、法無我。只是講斷惡行善,不能殺、盜、淫、妄,如果殺、盜、淫、妄,一定會墮地獄、會痛苦等等。
爲什麼密宗分九乘次第呢?就是因爲有不同根機的衆生。雖然衆生的根機成千上萬,但歸納起來,大致分爲九種。
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理解並接受空性,是越早越好。
若見反彼者,空則用不成,
有用則無空,墮苦惱險處。
如果見解與前者相反:認爲空性和作所作,是相違而不能圓融的。凡是空性的東西,都沒有“用”,也即沒有作和所作;凡是有用,也即有作與所作的東西都不空,都是真實的,就會墮入極端的邊——斷邊和常邊。
認爲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不滅的、不空的,這就是常見;凡是沒有、空性的東西,永遠都不可能有作和所作,這叫做斷見。一旦墮入常見和斷見的兩邊,就無法證悟緣起。如果不證悟緣起,就會在輪回中經曆無數的痛苦和煩惱。
是故于尊教,極贊見緣起。
所以,世尊釋迦牟尼佛在教法中,一再濃墨重彩地稱贊證悟緣起。
《稻杆經》當中曾講過一個公案: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在農田裏看見一根稻稈,然後就對眷屬們說,“衆比丘,若見因緣,彼即見法。” 諸位比丘啊,如果見到了因緣,那就是見到了法。“若見于法,即能見佛。”如果見到了法,那就是見到了佛。此處的“佛”,不是肉眼所見的釋迦牟尼佛,而是指心的本性空性法身佛,這也是真正的佛。
《金剛經》當中講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認爲釋迦牟尼佛是有色、有形、有相、有聲的佛,就已經墮入了邪道,永遠都不能看見真正的如來。因爲真正的佛,就是心的本性、光明、如來藏。
前面已經介紹了緣起的本質,那麼,釋迦牟尼佛是怎樣證悟緣起與宣講緣起的呢?佛陀所宣講的緣起本身是怎樣的?緣起的標准是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才叫做證悟緣起呢?
彼亦非皆無,及以自性有。
“彼”,是指緣起。什麼樣的東西叫做緣起呢?緣起的空要達到什麼樣的標准呢?第一,“非皆無”。不是一無所有的空,不是沒有現象的單空,不是諸如虛空、太空之類的,遠離現象的那些凡夫認爲是空性的空性。第二,“以自性有”。也不是有自性的。
平時我們會認爲,空就是一無所有,沒有任何東西。譬如,一個容器裏面沒有任何東西,我們會說這個容器是空的。一張桌子上面沒有看到任何東西,我們會認爲桌子上面是空的。其實,這都不是我們的視覺看到了空,而是我們的視覺沒有看到別的東西,所以會認爲自己看到了空。沒有任何現象,就是我們所認爲的空。
但這不是標准的緣起的空。緣起的空,是離不開現象的。因爲現象的本質是空,所以叫做空,它已經超越了普通人所理解的空的層面。
普通人會認爲,桌子、樓房、磚頭、石頭,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會認爲它們是空的。意識不會確定它們是空的,我們的感官更無法斷定它們的空,所以我們認爲,它們都是不空的,是存在的東西。但從緣起的理論來講,我們所謂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空的。
中觀告訴我們,空性的空,不是我們的感官能夠接觸到的空,因爲這種空本身就不是物質,也不是光。
“以自性有”,所謂“自性”,就是不空,真實、實有。雖然在任何時間與空間當中,都沒有這樣的東西。但因爲我們的無明,卻會讓我們認爲,桌子、磚頭等等是實有的。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宏觀世界的最表面,無法識別最細微的層面,看不到它們的運動,更看不到它們的空性。
因明認爲,我們的視覺、聽覺等五官覺受,以及我們內在的第六意識,實際上是一體的,叫做精神。精神借助不同感官的力量,從而感知世界。耳朵,可以聽到聲音;眼睛,可以看到物體的顔色、形狀;鼻子,可以聞到氣味等等。當眼睛看到,耳…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