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P8

  ..續本文上一頁朵聽到等等的時候,意識同時也感知到了,因爲它們是一體的,只是不同的感官,可以分別感受到世界的不同側面而已。眼識只能感受到物體的光,而無法感受到聲音。聽覺也只能感受到聲音,而無法看到物體。但不管怎樣,意識對這一切都知道,因爲意識是眼耳鼻舌身的總體。

  我們的世界觀非常簡單,從來沒有進行過任何思維。想當然地,就接受了五官給我們的信息。但佛經裏早就講過,現代科學也證實了,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都是幻覺!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張長方形的桌子是真實的物體,它就應該在任何情況、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都存在,但桌子的存在卻是有條件的,它必須存在于我們人類的普通感官之中。如果沒有人類感官的感知,它就不存在。用顯微鏡看它,是不存在的;以佛的智慧來看它,是不存在的;以天人、餓鬼、地獄道衆生的感覺器官來看它,也是不存在的;以八地菩薩的境界來看它,還是不存在。這就是有條件的存在。用佛教的語言來講,這叫做觀待而存在。

  緣起性空的存在,不可能有真實的東西。緣起的標准是:首先,它不是單空;其次,它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因爲各種因緣的結合而産生的。桌子的存在,就是桌子本身的物質結構,與我們的眼識二者結合的産物。這種存在,叫做緣起的存在。

  我們一直都認爲,萬事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就産生了唯物的觀點;有些人又認爲精神是存在的,所以又産生了唯心的觀點。

  唯物的觀點從何而來呢?是依靠感官而産生的,視覺只告訴我們這就是物質,不會告訴我們這是你的意識,所以就産生了唯物的觀點。

  唯心的觀點又從何而來呢?就是由一個比較簡單的邏輯而産生的。在感官的基礎上,稍微進行了一點點思維,就誕生了唯心的觀點。

  但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兩個都是不對的。無論精神也好,物質也好,都是錯覺。

  無待如空花,故無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待因緣相違。

  所有物質、精神的存在,都是觀待的、有條件的。不觀待、不需要任何條件而存在的東西,就如同虛空中的鮮花一樣永遠不會産生。世上沒有任何不依賴其他東西而存在的東西,萬事萬物都依靠因緣而存在。如果物質的本質存在、實有,那它的産生就不需要依賴因緣。如果某個實有事物的産生需要因緣,那實有與觀待因緣二者就是相違的。凡是依賴因緣而産生的東西,都不是實有的;凡是實有的東西,都不能依賴任何因緣而存在。

  佛教中觀的內容,也可以用形式邏輯的方式來推理。譬如說,凡是有因有緣而産生的東西都是假的,這是大前提。它是一個抽象的、整體的大範圍結論,所以叫做大前提。這張桌子是因爲因緣而産生的,這個範圍就比較小。小前提是落到一個具體的東西上,所以這叫做小前提。通過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最後的結果就是:既然所有以因緣而産生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桌子也是因緣當中産生的,所以桌子也應該不存在。

  但形式邏輯是不會這樣推的,因爲它還沒有涉及到空性的層面。佛教因明當中講的邏輯,比形式邏輯更加深入、周密。所以,我們必須學習中觀與相關的一些因明理論。

  佛教的緣起學說不但非常符合自然科學的結論,同時也沒有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它的整個邏輯體系講得非常清楚到位。雖然西方哲學也在探討世界的本質,但與佛教的目的完全不一樣。西方哲學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支撐,來證實感知的真實性;佛教探討這一切,是爲了證明我們的感知是本質上的錯誤。不但要推翻感知和理智,所有的一切都要推翻。

  爲什麼要推翻呢?因爲輪回當中所有貪嗔癡的根源,就是來自于感知和理智。只要推翻了感知和理智,生老病死等所有的問題都一並解決了。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思維的方式來打擊我們自己。學習的目的,不是爲了與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或外道辯論,而是要跟自己辯論。試想,即使我們把世界上所有的外道都收拾了,會有用嗎?沒有用,因爲我們自己的煩惱不能解決,反而有可能增加我們的傲慢心:“我多麼厲害啊!所有的外道都說不過我”等等。我們就是要與自己辯論,與自己原來的常識辯論,推翻自己原來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現在這個時代的人,與以往任何時代的人都不一樣。我們的自私與欲望,已經超過了人類曆史上所有時代的人。各種亂七八糟的垃圾見解與觀點,也超過了過去的所有人。雖說過去的人也有貪嗔癡、俱生無明,但相對來說還比較單純,沒有這麼多的邪見與欲望。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是需要修出離心與菩提心,這樣才能逐漸地靠近大圓滿的境界,逐漸接近于真理。在灌頂之後,才能依靠大圓滿的竅訣來直指人心。

  有人也許會想,既然人生這麼無常、這麼短暫,那我們爲什麼還要修這麼多的加行,是不是應該直接修大圓滿啊?

  但無論如何,中間的修法是不能忽略的,忽略了根本不會有任何結果,再急也沒有用。就像在寒冷凍結的土壤中,即使撒上種子,也不能發芽結果一樣。

  是故離緣起,更無有少法,

  故說離性空,亦無有少法。

  離開了緣起,沒有任何事物;離開了空性,也沒有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緣起與空性。我們看到的萬事萬物,都既有産生,也有毀滅。

  除了學佛的少部分人與西方哲學的學者以外,能思考這些問題的人,實在是寥若晨星。但西方哲學的深度,卻沒有達到佛教的深度,所以他們的最終結論,也不夠完美。包括貝克萊的學說,我認爲已經比較深入了,但他最後也把難題推給了上帝。對佛教徒來說,這就是司空見慣的常識了。所有學過《中觀莊嚴論》、《中觀根本慧論》與《入中論》的人,都可以輕輕松松地應對自如。

  若法有自性,則說無涅槃,

  及無戲論滅,自性無滅故。

  如果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事物,有一個實有的本質,那就不會有涅槃。不僅沒有涅槃,也沒有辦法滅除任何戲論。因爲實有的東西不會産生,即使産生了,也永遠不會毀滅。

  我們可以以形式邏輯的方式來講:

  大前提:凡是有自性的東西,都是不生不滅的。

  小前提:貪嗔癡有自性。

  結論:所以貪嗔癡也是不生不滅的,那也就沒有涅槃了。

  因爲我們現在已經有貪嗔癡了,假如它是不生不滅的,就不會有涅槃,再努力都沒有用。因爲凡是實有的東西,都無法消滅。

  同時,如果戲論,也即各種各樣的情緒有自性,那也不可能毀滅。但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嗔心、欲望等任何情緒,在達到高潮後,都會趨于毀滅。這就說明,凡是有誕生、有毀滅的東西,都是不存在、不真實的假象。

  故于智衆中,發大獅子吼,

  數唱離自性,善說誰能難。

  釋迦牟尼佛在全世界的智者當中,發出了獅子吼一樣的觀點,反反複複地宣講空性、緣起。從有史以來直到現在,全世界所有的學科、觀點,都沒有一個可以超越、駁倒這種善妙無比的緣起學說,所以它是獅子吼。

  況無少自性,及依此此生,

  建立皆成立,二不違隨順。

  況且任何事物都沒有一點點的自性,無論六道輪回或叁千大千世界,還是所有的時間與空間當中的所有事物,沒有一個是有自性的,都是以此因生此果。前面否定了因和果,後面又說有因有果。沒有自性與此因生此果雖然看似矛盾,但卻是皆可成立、互不矛盾的。

  有些根本不懂空性的人,會批駁佛教的空性,因爲他們根本沒有理解到這二者是不矛盾的。就像肉眼直接看桌子,與借助顯微鏡看桌子,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卻互不矛盾一樣。肉眼的結論,僅僅停留在感官的層面上,而顯微鏡的結論,則超過了感官的層面,更進一步觸及到本質的結構,更接近于真理。

  我們的視覺無法識別物質的本質,而只能識別一個錯誤的幻覺。從幻覺的角度來講,桌子是存在的。但這種存在,並不是真實的存在。物質從表面現象到物質的真理之間,可能有十個、二十個、叁十個乃至更多的層面。在不同的層面裏,它們的結論是相對真實的。所以,沒有自性,與現實生活當中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有幸福、有痛苦,是並不矛盾的。相對而言,一切世俗的現象,都是存在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嚴格取舍因果,因爲我們還沒有超越因果的界限。當我們眼裏酒就是酒,藥就是藥,毒就是毒,無法讓一切平等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能力接受酒、肉等等。但有些已經超越分別層面的修行人,卻沒有這樣的分別,他們即使喝下致命的毒藥,也不會産生任何影響,因爲在他們的境界中,毒和藥已經完全平等,一切都是平等的。對他來說,吃素和吃葷也沒有什麼分別。當然,因爲考慮到如果大家都不吃素,就會傷害到很多衆生的生命,所以他也可以接受素食,但在他自己的境界中,已經超越了任何約束與模式。

  現在不少學藏傳佛教的人,就有一些誤解。當他們看到一些高層次修行人的行爲,就誤以爲自己也可以這麼做,于是就開始吃肉、喝酒。漢傳佛教學禅宗的很多人也常說:“要放下所有的執著,所以不要放生、不用吃素、不要守戒。因爲這些都是雜念,所以要超越,不要去執著。”這也是一種誤導。當我們還沒有到達一定境界的時候,是不能輕視因果的。如果以修密法爲理由,實則是在滿足自己的貪欲心,這在密法裏,是比五無間罪更嚴重的罪業,會直接下金剛地獄的!

  雖然我們最後的目的,是要放下所有的執著。但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就不能放下斷惡行善的執著,因爲這些執著是我們的動力。

  世俗人也常說,欲望是發展的動力。在某種程度上,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想成佛,也是一種欲望,但這是我們發展的動力,這些執著是需要的。《入行論》中講得很清楚,先要放下不好的、有害的執著,最終才放棄所有的執著。就像過了河,船就不需要了,但在沒有到達彼岸之前,就不能放棄船只一樣。

  釋迦牟尼佛在世俗兩個字的後面,加了一個“谛”字,“世俗谛”。也即對普通人的感官來講,…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