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朵听到等等的时候,意识同时也感知到了,因为它们是一体的,只是不同的感官,可以分别感受到世界的不同侧面而已。眼识只能感受到物体的光,而无法感受到声音。听觉也只能感受到声音,而无法看到物体。但不管怎样,意识对这一切都知道,因为意识是眼耳鼻舌身的总体。
我们的世界观非常简单,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思维。想当然地,就接受了五官给我们的信息。但佛经里早就讲过,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幻觉!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是真实的物体,它就应该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存在,但桌子的存在却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存在于我们人类的普通感官之中。如果没有人类感官的感知,它就不存在。用显微镜看它,是不存在的;以佛的智慧来看它,是不存在的;以天人、饿鬼、地狱道众生的感觉器官来看它,也是不存在的;以八地菩萨的境界来看它,还是不存在。这就是有条件的存在。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做观待而存在。
缘起性空的存在,不可能有真实的东西。缘起的标准是:首先,它不是单空;其次,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因为各种因缘的结合而产生的。桌子的存在,就是桌子本身的物质结构,与我们的眼识二者结合的产物。这种存在,叫做缘起的存在。
我们一直都认为,万事万物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就产生了唯物的观点;有些人又认为精神是存在的,所以又产生了唯心的观点。
唯物的观点从何而来呢?是依靠感官而产生的,视觉只告诉我们这就是物质,不会告诉我们这是你的意识,所以就产生了唯物的观点。
唯心的观点又从何而来呢?就是由一个比较简单的逻辑而产生的。在感官的基础上,稍微进行了一点点思维,就诞生了唯心的观点。
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两个都是不对的。无论精神也好,物质也好,都是错觉。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待因缘相违。
所有物质、精神的存在,都是观待的、有条件的。不观待、不需要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东西,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永远不会产生。世上没有任何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依靠因缘而存在。如果物质的本质存在、实有,那它的产生就不需要依赖因缘。如果某个实有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那实有与观待因缘二者就是相违的。凡是依赖因缘而产生的东西,都不是实有的;凡是实有的东西,都不能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
佛教中观的内容,也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方式来推理。譬如说,凡是有因有缘而产生的东西都是假的,这是大前提。它是一个抽象的、整体的大范围结论,所以叫做大前提。这张桌子是因为因缘而产生的,这个范围就比较小。小前提是落到一个具体的东西上,所以这叫做小前提。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最后的结果就是:既然所有以因缘而产生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桌子也是因缘当中产生的,所以桌子也应该不存在。
但形式逻辑是不会这样推的,因为它还没有涉及到空性的层面。佛教因明当中讲的逻辑,比形式逻辑更加深入、周密。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中观与相关的一些因明理论。
佛教的缘起学说不但非常符合自然科学的结论,同时也没有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它的整个逻辑体系讲得非常清楚到位。虽然西方哲学也在探讨世界的本质,但与佛教的目的完全不一样。西方哲学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支撑,来证实感知的真实性;佛教探讨这一切,是为了证明我们的感知是本质上的错误。不但要推翻感知和理智,所有的一切都要推翻。
为什么要推翻呢?因为轮回当中所有贪嗔痴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感知和理智。只要推翻了感知和理智,生老病死等所有的问题都一并解决了。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思维的方式来打击我们自己。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外道辩论,而是要跟自己辩论。试想,即使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外道都收拾了,会有用吗?没有用,因为我们自己的烦恼不能解决,反而有可能增加我们的傲慢心:“我多么厉害啊!所有的外道都说不过我”等等。我们就是要与自己辩论,与自己原来的常识辩论,推翻自己原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不一样。我们的自私与欲望,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时代的人。各种乱七八糟的垃圾见解与观点,也超过了过去的所有人。虽说过去的人也有贪嗔痴、俱生无明,但相对来说还比较单纯,没有这么多的邪见与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是需要修出离心与菩提心,这样才能逐渐地靠近大圆满的境界,逐渐接近于真理。在灌顶之后,才能依靠大圆满的窍诀来直指人心。
有人也许会想,既然人生这么无常、这么短暂,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这么多的加行,是不是应该直接修大圆满啊?
但无论如何,中间的修法是不能忽略的,忽略了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再急也没有用。就像在寒冷冻结的土壤中,即使撒上种子,也不能发芽结果一样。
是故离缘起,更无有少法,
故说离性空,亦无有少法。
离开了缘起,没有任何事物;离开了空性,也没有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离不开缘起与空性。我们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既有产生,也有毁灭。
除了学佛的少部分人与西方哲学的学者以外,能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实在是寥若晨星。但西方哲学的深度,却没有达到佛教的深度,所以他们的最终结论,也不够完美。包括贝克莱的学说,我认为已经比较深入了,但他最后也把难题推给了上帝。对佛教徒来说,这就是司空见惯的常识了。所有学过《中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与《入中论》的人,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应对自如。
若法有自性,则说无涅槃,
及无戏论灭,自性无灭故。
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事物,有一个实有的本质,那就不会有涅槃。不仅没有涅槃,也没有办法灭除任何戏论。因为实有的东西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永远不会毁灭。
我们可以以形式逻辑的方式来讲:
大前提:凡是有自性的东西,都是不生不灭的。
小前提:贪嗔痴有自性。
结论:所以贪嗔痴也是不生不灭的,那也就没有涅槃了。
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贪嗔痴了,假如它是不生不灭的,就不会有涅槃,再努力都没有用。因为凡是实有的东西,都无法消灭。
同时,如果戏论,也即各种各样的情绪有自性,那也不可能毁灭。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嗔心、欲望等任何情绪,在达到高潮后,都会趋于毁灭。这就说明,凡是有诞生、有毁灭的东西,都是不存在、不真实的假象。
故于智众中,发大狮子吼,
数唱离自性,善说谁能难。
释迦牟尼佛在全世界的智者当中,发出了狮子吼一样的观点,反反复复地宣讲空性、缘起。从有史以来直到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学科、观点,都没有一个可以超越、驳倒这种善妙无比的缘起学说,所以它是狮子吼。
况无少自性,及依此此生,
建立皆成立,二不违随顺。
况且任何事物都没有一点点的自性,无论六道轮回或三千大千世界,还是所有的时间与空间当中的所有事物,没有一个是有自性的,都是以此因生此果。前面否定了因和果,后面又说有因有果。没有自性与此因生此果虽然看似矛盾,但却是皆可成立、互不矛盾的。
有些根本不懂空性的人,会批驳佛教的空性,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到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就像肉眼直接看桌子,与借助显微镜看桌子,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却互不矛盾一样。肉眼的结论,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面上,而显微镜的结论,则超过了感官的层面,更进一步触及到本质的结构,更接近于真理。
我们的视觉无法识别物质的本质,而只能识别一个错误的幻觉。从幻觉的角度来讲,桌子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并不是真实的存在。物质从表面现象到物质的真理之间,可能有十个、二十个、三十个乃至更多的层面。在不同的层面里,它们的结论是相对真实的。所以,没有自性,与现实生活当中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有幸福、有痛苦,是并不矛盾的。相对而言,一切世俗的现象,都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取舍因果,因为我们还没有超越因果的界限。当我们眼里酒就是酒,药就是药,毒就是毒,无法让一切平等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能力接受酒、肉等等。但有些已经超越分别层面的修行人,却没有这样的分别,他们即使喝下致命的毒药,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在他们的境界中,毒和药已经完全平等,一切都是平等的。对他来说,吃素和吃荤也没有什么分别。当然,因为考虑到如果大家都不吃素,就会伤害到很多众生的生命,所以他也可以接受素食,但在他自己的境界中,已经超越了任何约束与模式。
现在不少学藏传佛教的人,就有一些误解。当他们看到一些高层次修行人的行为,就误以为自己也可以这么做,于是就开始吃肉、喝酒。汉传佛教学禅宗的很多人也常说:“要放下所有的执著,所以不要放生、不用吃素、不要守戒。因为这些都是杂念,所以要超越,不要去执著。”这也是一种误导。当我们还没有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是不能轻视因果的。如果以修密法为理由,实则是在满足自己的贪欲心,这在密法里,是比五无间罪更严重的罪业,会直接下金刚地狱的!
虽然我们最后的目的,是要放下所有的执著。但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就不能放下断恶行善的执著,因为这些执著是我们的动力。
世俗人也常说,欲望是发展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想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但这是我们发展的动力,这些执著是需要的。《入行论》中讲得很清楚,先要放下不好的、有害的执著,最终才放弃所有的执著。就像过了河,船就不需要了,但在没有到达彼岸之前,就不能放弃船只一样。
释迦牟尼佛在世俗两个字的后面,加了一个“谛”字,“世俗谛”。也即对普通人的感官来讲,…
《慧灯之光九 《缘起赞》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