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因有果是对的,所以有一个“谛”字。而“四圣谛”后面也有一个“谛”字,这又说的是:从圣者的境界来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是正确的。正确有不同的层次,四圣谛的层次,就远远高于世俗谛的层次。
即由缘起因,说不依边见,
此善说即是,尊无上说因。
因为是缘起,所以不依赖于常边和断边之见。缘起善说,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至高无上的学说。佛陀也因此而成为无上善说者。
此皆自性空,缘此此果起,
二决定更互,无障为助伴。
一切物质的自性,都是空性。在因缘当中,又可以生起果法。我们在主观上,应该理解、抉择出物质没有本质,却可以有因有缘,二者互不矛盾的定解。空性与缘起之间不但不矛盾,还可以互为助伴。因为是缘起,所以是空性;因为是空性,所以是缘起,这叫做助伴。
除此更有何,为甚奇希有?
以此理赞尊,成赞非由余。
除了缘起理论以外,怎么还会有更神奇稀有的见解呢?既可以有因有缘,又可以是无自性的空性,这是物质世界的真正奥秘。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学者、智者,都没有发现过这个真理。释迦牟尼佛发现这个真理,并将其广为弘扬。谁证悟了这一点,都可以断除烦恼,推翻执著,最后解脱、成佛,所以,缘起的功德无比稀有。以这种理论来称赞世尊,也可堪称为是最无上的称赞。除了这种称赞以外,哪怕用尽所有的辞藻,来赞叹释迦牟尼佛神通广大、禅定稳固等任何功德,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赞美。
如果认为缘起与性空是矛盾的,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和过失呢?
若有为愚使,与尊作仇隙,
彼不忍无性,妙声有何奇?
已经被无明愚痴所驱使,并成为无明奴隶的那些人,他们与释迦牟尼佛作对,不喜欢释迦牟尼佛,时时挑衅、寻隙,不能接受甚至忍受无有自性的空性学说的胜妙之声,这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呢?不值得稀奇。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凡夫,都是无明的奴隶。虽然在普通人当中,也有很多聪明绝顶的人。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领域中,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伟大人物。但所有这些伟大人物,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度依赖和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认为视觉、听觉、触觉,是唯一的真理。这样一来,就犯了无明的错误。
形成无明以后,就会去造业,无论是杀、盗、淫、妄等恶业,还是持戒、念经等有漏善业,都会成熟果报,之后又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善恶果报。在面对果报的同时,又再次造业。就这样从无始以来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地轮回。如果没有无明,我们就不需要面对痛苦。痛苦和轮回的来源,就是无明。无明,是整个轮回的第一原动力。世俗间再伟大、再聪明的人,都是无明的奴隶,都不能突破无明的界限。不仅仅是没有学过任何教派,不懂得唯物、唯心的普通人,包括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外道,甚至小乘经部与一切有部、大乘唯识宗的部分修行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无明之奴。如果不证悟、不解脱,我们还会继续在无始无终的轮回中充当无明的奴隶。
往昔释迦牟尼佛住世转*轮的过程中,佛陀曾对很多外道的观点进行了抨击,也因此让外道有了仇隙。这种人不能忍受“无自性”的空性微妙之声,是情有可原的。
若受行尊语,珍藏缘起法,
不忍空性吼,我说此为奇。
如果已经接受过佛陀的教育,却不能忍受佛教最核心、最珍贵的精华——缘起性空狮子吼声,这就是很奇怪的现象了。此处所指的,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唯识宗。
自古以来,小乘佛教都会说大乘佛法不是佛法。
除此以外,大乘显宗也说过密宗不是佛说的。密宗里面的有些宗派,又会说大圆满不是佛说的。其原因,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的有一品,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传法,是针对每个众生的不同根基而因材施教的。小乘根基的人,只能听懂小乘佛法,就像小学生只能听懂小学课程,没有听过中学、大学的课程,甚至连还有中学、大学都不知道一样。有些小学生会认为,如果不是自己学校所讲的课程,就不应该是学校的课程。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小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很到位了。同样,佛教内部也有这样的问题。上乘的宗派不会否定下乘的宗派,下乘的宗派却会否定上乘的宗派。只要一种观点不能容纳在自己的观点当中,就会予以否定,这都是孤陋寡闻的结果。所有佛法的宗派当中,兼容性最好的,就是大圆满,其次是一般的密法,然后是大乘显宗,最后是小乘佛教。
当然,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名称来历,并不是说谁大谁小、谁高级谁低级的意思。只是因为小乘行人只考虑自己的解脱,所缘的范围很小,所以叫小乘佛教。大乘行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解脱,而是为了所有众生的解脱,所缘范围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佛教。小乘行人没有听过大乘佛法,以为释迦牟尼佛只讲过小乘佛法,所以就认为“小乘佛教”的说法,是在贬低释迦牟尼佛。其实,佛陀就如同一位大学老师,他既会在大学里面讲课,甚至可以当博士生导师,但有些时候,他也教过中学生和小学生。小学生就认为他是我们的老师,他只讲这些课程,不会讲别的。如果有人说他是小学生,他就会误以为自己的老师也被贬低为是“小老师”了。实际上这都是错误的理解。
缘起是无性,无上引导门,
若即由彼名,反执有自性。
既然已经接受了佛陀的教育,就应该接受佛教最核心、最精华的缘起性空。缘起,是引导进入空性的极佳门径,是证悟空性的最好方法。如果有人因为缘起这个名词,却反而执著是有自性,那是不应该的。
今有何方便,导彼众生趣,
胜圣善行阶,无比尊喜道?
有什么办法,能引导这些人进入无上空性之门呢?答案是没有!本来缘起法门是引导众生进入空性最殊胜、最善巧的解脱宫殿的阶梯,也是佛陀极力赞叹、欢喜的胜妙之道,但小乘佛教和大乘唯识宗的一些修行人,却反而会因为缘起这个名词而执著为有自性。这好比一个人如果生病了,可以用药去治疗。但如果药也变成了毒,这个人就无法救治了。同样,普通人有执著是可以理解的,还可以通过空性来推翻这些执著,但如果他已经对缘起性空有了执著,把缘起执为实有,那就无可救药了。此处所谓“善行阶”,是指进入佛陀境界的台阶,也就是证悟空性的道。“解脱宫殿的阶梯”,是指证悟空性。“胜圣”,是指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
小乘佛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最小的物质——粒子。宏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假象,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粒子这个最小的单位。如果连最小的粒子都不存在,世界是没有办法形成的。粒子必然存在,缘起有因有果。在小乘佛教中,缘起这两个字就代表着真实。因为有缘起,所以世界是真实的。如果连粒子都不存在,就不会有因有缘,这就是执著有自性了。这个观点,和经典物理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很早以前,物理学家也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物质。小乘佛教虽然没有用“原子”这个词,而是用“微尘”代表最小的粒子。
大乘佛教唯识宗认为,所有物质都是假象,甚至包括我们内在的大部分精神,也是虚假的。唯一真实的,就是阿赖耶识。世界的基础,也是阿赖耶识。如果阿赖耶识都不存在,那世界也不会存在。因为阿赖耶识有因有缘,所以它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整个世界的产生,就是缘于阿赖耶识这个因缘。
其实,除了唯识宗和小乘佛教以外,我们自己不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因为有因有缘,所以世界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观的时候,不能一直都认为这是中观和唯识宗在辩论,或者是佛教跟外道在辩论,与我们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我们也在被驳斥的对象当中。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大乘佛教是佛教里面最殊胜的教派,其他教派都很低劣,从而对其他教派带有成见。所有的闻思,都不应该是针对外界,而是向内针对自己的。向外是一种哲学,向内就变成了一种修法。
比如,有些大学教授学习佛法,是为了研究佛教。他们研究的内容,就是小乘和大乘如何辩论,佛教和外道如何辩论等等。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辩论也跟他们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到头来虽然研究了一辈子佛法,知道很多佛教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佛教徒学习佛法,却不能这样。闻思中观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原有的观点,也放在被驳斥的执著对象中。要知道,有些时候我们的观点连小乘佛教的境界都没有达到。以这样的方式闻思,才会对我们自己有帮助。
在辩论的时候,必须引用大家公认的逻辑推理方式,而不能引用自己宗派的经典。比如,如果我们引用释迦牟尼佛的话去反驳其他人,不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人根本就不会接受。同样,若外道引用外道的经典来反对我们,我们也不会接受。除非辩论双方都承认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那时运用佛经来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才是有效果的。
比如,一个佛教徒和一个基督徒在一起,虽然他们在很多问题上观点不同,但当他们都看到很远的地方冒着烟时,佛教徒就说,那个冒烟的地方一定有火,基督徒也不会否认。因为现实生活的常识,已经让他们达成了共识。以这种公认的推理方式来辩论,才是明智而科学的。如果是全世界都公认的大前提以及小前提下推出的结论,那谁都不得不承认。即使有点被动,但这种被动也并不是以权利或其他强硬手段来胁迫而达到的。
当然,有两种人是不能辩论的。一种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因为身份、面子、某种利益,或因为有着非常严重的偏见,所以仍然不认错。跟这种顽固的人辩论,是没有意思的。还有一部分人非常愚昧,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已经违背了逻辑,这种人也暂时不是辩论的对手。
无论是大乘、小乘还是外道,我们都不能有任何成见或偏见,都要站在逻辑的立场来推理,这样推理出来的结果,才是公正的。藏传佛教非常…
《慧灯之光九 《缘起赞》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