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因有果是對的,所以有一個“谛”字。而“四聖谛”後面也有一個“谛”字,這又說的是:從聖者的境界來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是正確的。正確有不同的層次,四聖谛的層次,就遠遠高于世俗谛的層次。
即由緣起因,說不依邊見,
此善說即是,尊無上說因。
因爲是緣起,所以不依賴于常邊和斷邊之見。緣起善說,是世尊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至高無上的學說。佛陀也因此而成爲無上善說者。
此皆自性空,緣此此果起,
二決定更互,無障爲助伴。
一切物質的自性,都是空性。在因緣當中,又可以生起果法。我們在主觀上,應該理解、抉擇出物質沒有本質,卻可以有因有緣,二者互不矛盾的定解。空性與緣起之間不但不矛盾,還可以互爲助伴。因爲是緣起,所以是空性;因爲是空性,所以是緣起,這叫做助伴。
除此更有何,爲甚奇希有?
以此理贊尊,成贊非由余。
除了緣起理論以外,怎麼還會有更神奇稀有的見解呢?既可以有因有緣,又可以是無自性的空性,這是物質世界的真正奧秘。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人類曆史上的所有學者、智者,都沒有發現過這個真理。釋迦牟尼佛發現這個真理,並將其廣爲弘揚。誰證悟了這一點,都可以斷除煩惱,推翻執著,最後解脫、成佛,所以,緣起的功德無比稀有。以這種理論來稱贊世尊,也可堪稱爲是最無上的稱贊。除了這種稱贊以外,哪怕用盡所有的辭藻,來贊歎釋迦牟尼佛神通廣大、禅定穩固等任何功德,都不能成爲真正的贊美。
如果認爲緣起與性空是矛盾的,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和過失呢?
若有爲愚使,與尊作仇隙,
彼不忍無性,妙聲有何奇?
已經被無明愚癡所驅使,並成爲無明奴隸的那些人,他們與釋迦牟尼佛作對,不喜歡釋迦牟尼佛,時時挑釁、尋隙,不能接受甚至忍受無有自性的空性學說的勝妙之聲,這有什麼值得稀奇的呢?不值得稀奇。
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凡夫,都是無明的奴隸。雖然在普通人當中,也有很多聰明絕頂的人。在人類曆史上的各個領域中,出現了許多了不起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等偉大人物。但所有這些偉大人物,都沒有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過度依賴和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認爲視覺、聽覺、觸覺,是唯一的真理。這樣一來,就犯了無明的錯誤。
形成無明以後,就會去造業,無論是殺、盜、淫、妄等惡業,還是持戒、念經等有漏善業,都會成熟果報,之後又去面對各種各樣的善惡果報。在面對果報的同時,又再次造業。就這樣從無始以來直到今天,都在不斷地輪回。如果沒有無明,我們就不需要面對痛苦。痛苦和輪回的來源,就是無明。無明,是整個輪回的第一原動力。世俗間再偉大、再聰明的人,都是無明的奴隸,都不能突破無明的界限。不僅僅是沒有學過任何教派,不懂得唯物、唯心的普通人,包括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外道,甚至小乘經部與一切有部、大乘唯識宗的部分修行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無明之奴。如果不證悟、不解脫,我們還會繼續在無始無終的輪回中充當無明的奴隸。
往昔釋迦牟尼佛住世轉*輪的過程中,佛陀曾對很多外道的觀點進行了抨擊,也因此讓外道有了仇隙。這種人不能忍受“無自性”的空性微妙之聲,是情有可原的。
若受行尊語,珍藏緣起法,
不忍空性吼,我說此爲奇。
如果已經接受過佛陀的教育,卻不能忍受佛教最核心、最珍貴的精華——緣起性空獅子吼聲,這就是很奇怪的現象了。此處所指的,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唯識宗。
自古以來,小乘佛教都會說大乘佛法不是佛法。
除此以外,大乘顯宗也說過密宗不是佛說的。密宗裏面的有些宗派,又會說大圓滿不是佛說的。其原因,彌勒菩薩在《大乘經莊嚴論》中的有一品,專門講了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傳法,是針對每個衆生的不同根基而因材施教的。小乘根基的人,只能聽懂小乘佛法,就像小學生只能聽懂小學課程,沒有聽過中學、大學的課程,甚至連還有中學、大學都不知道一樣。有些小學生會認爲,如果不是自己學校所講的課程,就不應該是學校的課程。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小學生,總覺得自己已經學得很到位了。同樣,佛教內部也有這樣的問題。上乘的宗派不會否定下乘的宗派,下乘的宗派卻會否定上乘的宗派。只要一種觀點不能容納在自己的觀點當中,就會予以否定,這都是孤陋寡聞的結果。所有佛法的宗派當中,兼容性最好的,就是大圓滿,其次是一般的密法,然後是大乘顯宗,最後是小乘佛教。
當然,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名稱來曆,並不是說誰大誰小、誰高級誰低級的意思。只是因爲小乘行人只考慮自己的解脫,所緣的範圍很小,所以叫小乘佛教。大乘行人的目的,不是爲了個人解脫,而是爲了所有衆生的解脫,所緣範圍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佛教。小乘行人沒有聽過大乘佛法,以爲釋迦牟尼佛只講過小乘佛法,所以就認爲“小乘佛教”的說法,是在貶低釋迦牟尼佛。其實,佛陀就如同一位大學老師,他既會在大學裏面講課,甚至可以當博士生導師,但有些時候,他也教過中學生和小學生。小學生就認爲他是我們的老師,他只講這些課程,不會講別的。如果有人說他是小學生,他就會誤以爲自己的老師也被貶低爲是“小老師”了。實際上這都是錯誤的理解。
緣起是無性,無上引導門,
若即由彼名,反執有自性。
既然已經接受了佛陀的教育,就應該接受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緣起性空。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極佳門徑,是證悟空性的最好方法。如果有人因爲緣起這個名詞,卻反而執著是有自性,那是不應該的。
今有何方便,導彼衆生趣,
勝聖善行階,無比尊喜道?
有什麼辦法,能引導這些人進入無上空性之門呢?答案是沒有!本來緣起法門是引導衆生進入空性最殊勝、最善巧的解脫宮殿的階梯,也是佛陀極力贊歎、歡喜的勝妙之道,但小乘佛教和大乘唯識宗的一些修行人,卻反而會因爲緣起這個名詞而執著爲有自性。這好比一個人如果生病了,可以用藥去治療。但如果藥也變成了毒,這個人就無法救治了。同樣,普通人有執著是可以理解的,還可以通過空性來推翻這些執著,但如果他已經對緣起性空有了執著,把緣起執爲實有,那就無可救藥了。此處所謂“善行階”,是指進入佛陀境界的臺階,也就是證悟空性的道。“解脫宮殿的階梯”,是指證悟空性。“勝聖”,是指一地到十地之間的菩薩。
小乘佛教認爲,世界的本質,是最小的物質——粒子。宏觀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假象,唯一真實的東西,就是粒子這個最小的單位。如果連最小的粒子都不存在,世界是沒有辦法形成的。粒子必然存在,緣起有因有果。在小乘佛教中,緣起這兩個字就代表著真實。因爲有緣起,所以世界是真實的。如果連粒子都不存在,就不會有因有緣,這就是執著有自性了。這個觀點,和經典物理的觀點是一致的。在很早以前,物理學家也認爲,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物質。小乘佛教雖然沒有用“原子”這個詞,而是用“微塵”代表最小的粒子。
大乘佛教唯識宗認爲,所有物質都是假象,甚至包括我們內在的大部分精神,也是虛假的。唯一真實的,就是阿賴耶識。世界的基礎,也是阿賴耶識。如果阿賴耶識都不存在,那世界也不會存在。因爲阿賴耶識有因有緣,所以它是整個世界的基礎。整個世界的産生,就是緣于阿賴耶識這個因緣。
其實,除了唯識宗和小乘佛教以外,我們自己不也是這麼認爲的嗎?因爲有因有緣,所以世界是真實的。因此,我們在學習中觀的時候,不能一直都認爲這是中觀和唯識宗在辯論,或者是佛教跟外道在辯論,與我們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實際上我們也在被駁斥的對象當中。我們千萬不要認爲,大乘佛教是佛教裏面最殊勝的教派,其他教派都很低劣,從而對其他教派帶有成見。所有的聞思,都不應該是針對外界,而是向內針對自己的。向外是一種哲學,向內就變成了一種修法。
比如,有些大學教授學習佛法,是爲了研究佛教。他們研究的內容,就是小乘和大乘如何辯論,佛教和外道如何辯論等等。他們沒有自己的觀點,這些辯論也跟他們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到頭來雖然研究了一輩子佛法,知道很多佛教的理論,但這些理論對他們沒有任何幫助。佛教徒學習佛法,卻不能這樣。聞思中觀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原有的觀點,也放在被駁斥的執著對象中。要知道,有些時候我們的觀點連小乘佛教的境界都沒有達到。以這樣的方式聞思,才會對我們自己有幫助。
在辯論的時候,必須引用大家公認的邏輯推理方式,而不能引用自己宗派的經典。比如,如果我們引用釋迦牟尼佛的話去反駁其他人,不相信釋迦牟尼佛的人根本就不會接受。同樣,若外道引用外道的經典來反對我們,我們也不會接受。除非辯論雙方都承認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那時運用佛經來證明對方觀點的錯誤,才是有效果的。
比如,一個佛教徒和一個基督徒在一起,雖然他們在很多問題上觀點不同,但當他們都看到很遠的地方冒著煙時,佛教徒就說,那個冒煙的地方一定有火,基督徒也不會否認。因爲現實生活的常識,已經讓他們達成了共識。以這種公認的推理方式來辯論,才是明智而科學的。如果是全世界都公認的大前提以及小前提下推出的結論,那誰都不得不承認。即使有點被動,但這種被動也並不是以權利或其他強硬手段來脅迫而達到的。
當然,有兩種人是不能辯論的。一種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因爲身份、面子、某種利益,或因爲有著非常嚴重的偏見,所以仍然不認錯。跟這種頑固的人辯論,是沒有意思的。還有一部分人非常愚昧,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觀點已經違背了邏輯,這種人也暫時不是辯論的對手。
無論是大乘、小乘還是外道,我們都不能有任何成見或偏見,都要站在邏輯的立場來推理,這樣推理出來的結果,才是公正的。藏傳佛教非常…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