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重視辯論,而辯論的前提,就是要站在大家公認的邏輯立場上。在辯論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的觀點有錯誤,就應馬上承認錯誤,只有這樣才會有進步。

  還有,這種辯論對象,也僅僅限于人類。因爲我們現在的所有邏輯,都建立在感官的真實性之上。但某一群衆生,比如天人等等,就根本不能接受我們的感官結論。它們的感知,與我們的視覺、聽覺結論,有著很大的差別。和這種衆生,是沒有辦法通過理論或常識來溝通和辯論的。真理是非常模糊的概念,世上沒有一個人會說他的觀點不是真理,但真正的真理,是大家公認的邏輯。即便如此,也只是暫時的、相對的真理。絕對的真理是邏輯推不出來的,只有證悟才能通達。

  無論如何,認爲緣起是實有的邏輯,其實是自相矛盾的。爲什麼自相矛盾呢?

  自性無作待,緣起有待作,

  何能于一事,二無違和順。

  首先,自性是無造作,不需要觀待任何事物的。假如有觀待,就不是自性。

  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液體的本質是天然的,與氣體、固體都不一樣,它是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的,例如水、牛奶等。如果本來不是液體,卻人爲地把它變爲液體,那就不是它的本性,就是相對和觀待的。再比如,鐵、銅的本質不是液體,但在高溫下,卻可以變成液體。換言之,鐵和銅的液體,要觀待于高溫。如果沒有高溫,就只會是固體,所以說,鐵、銅的本質是固體而並非液體。凡是要觀待而成立的東西,都不是它的本質。

  在世俗谛當中,所有物質都有自己的本質。當然從空性的角度來講,所有的物質都沒有本質、都是空性。如果萬事萬物真的有本質,那就不應該依賴任何東西而存在。比如說,如果稻芽有自性、有本質,那就應該先天是稻芽,永遠都是稻芽,而且永遠都不能消失。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是有自性、實有的。但稻芽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然!稻芽只是在各種因緣聚合的時候,才産生了。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稻芽又會變成其它物質。這充分說明,勝義谛的稻芽,是沒有本質的。

  如今的高科技,的確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方便,不但可以利用高科技傳講佛法,還可以用高科技闡述佛教的緣起性空。但佛所說的緣起,與高科技的發現是不能等同的。雖然二者有相似之處,但有些深奧的東西,高科技永遠沒有辦法解釋它的全部內容。科學的准確度雖然在不斷升級,但在沒有升級之前,它是無法發現升級後的結論的。佛法裏的一些非常深奧的東西,永遠無法也不需要以科學來解釋。但有一部分,也可以用現代科學來解釋,而且會顯得非常輕松,不但講者容易表達,聽者也容易理解。

  緣起是有觀待的,任何有因有緣的東西,都必須依賴于條件。比如說,稻芽就是有作的,它必須依賴于因緣。如果稻種、土壤、濕度、溫度、空間、時間都沒有,稻芽也不會産生。稻芽,就是由濕度、空間、時間等因緣造作的,所以它是有待的。

  如果一切物質或緣起是真實有自性的,那就應該是無作無待的。但緣起卻是有待有作的,這是我們大家公認的。怎麼可能有自性與緣起可以在一個事物上面無二無違呢?這個觀點絕對是錯誤的。

  故說緣起法,雖自性本離,

  然似彼顯現,此皆如幻事。

  雖然緣起法的自性本來就不存在,並不是以前存在,現在在某種情況下變成了不存在。但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這些現象卻都是存在的。自性本離與顯現,是物質的兩個側面,二者的結合,就叫做緣起性空。但所有的這一切顯現,都是如夢如幻的幻覺、錯覺。

  惠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就是“自性本離”的意思。大圓滿徹卻中講的“本淨”,也即本來清淨。並不是原本有一個不清淨的東西,然後通過我們的修行,把它轉化爲清淨。而是因爲沒有自性,所以本來清淨。

  惠能大師雖然還沒有講大圓滿,但已經把空性講得很透徹了。

  有些時候,我們也會從表面現象的角度,而使用“轉化爲”這個詞。比如,意識轉化爲智慧,阿賴耶識轉化爲佛的智慧等等。但實際上並不是轉化,而是本身就如此。

  如果有一天我們加行修好了,在對上師、佛法非常有信心的前提下,就有可能會證悟到自性本離。那時我們就會發現,心的本性永遠沒有離開過本性,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發現而已。

  自性本離,是緣起法的第二層意思,也是比較深奧的緣起法。除了緣起以外,沒有別的事物;除了空性以外,沒有別的事物。緣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緣起。《般若十萬頌》這麼龐大的佛經所講的,就是自性本離。如果證悟通達了,所有問題也都解決了,因爲所有問題的源頭,都歸結于無明。而這四個字,正好是無明的克星。

  《緣起經》、《稻杆經》當中所講的緣起,絕大多數停留在第一個層面上。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以及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産生的因素,當生存的因素消失的時候,世界也會隨之而消失。包括我們內在的精神,都是隨因緣而變化的。在變化的過程中,因不會去想要産生什麼樣的果,果也沒有想過要從什麼樣的因産生,這都是世界的自然規律。

  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真的合理,也與佛教不會有沖突,佛教可以用緣起來解釋生物進化論。雖然到現在爲止,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來證實生物進化論到底是否合理,但目前這種觀點畢竟已經被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接受了。

  按照進化論的觀點,首先是海洋裏的一些物質慢慢變成了海洋生物,然後變成陸地生物,最後變成了人。但這只能解釋人的肉體部分的來曆,人的靈魂是怎麼出來的?到現在誰也無法解釋。其實,這都是因爲緣起。

  二十一世紀,是物欲橫流的時代。現代人的煩惱,是整個人類曆史上最重的。雖然我們擁有豐富的知識與物質財富,但我們的需求卻沒有減少。

  比如,按理說,有了電腦,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人們可以閑下來了,但實際並非如此。有了這些東西以後,大家反而變得更加忙碌了。在有了飛機、汽車、高科技的通訊産品等等之後,我們不但不知足,反而需求更厲害了。我們知道的越多,擁有的越多,煩惱、痛苦、邪見也越多,所以這個時代的人更需要修前行。如果不修出離心、菩提心,而去學中觀、禅宗、大圓滿、大手印等等,都是沒有用的,只能播下解脫的種子。很多佛經都是聞解脫,但實際上很多人聽了並沒有解脫。爲什麼?就是基礎沒有打好。在《普賢上師言教》以及《前行備忘錄》中,記載了很多反複修加行的前輩大德,他們的欲望和邪見沒有我們嚴重,都需要反複修加行,我們就更不要說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米拉日巴是佛教界公認的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在沒有修前行的時候,直接聽了大圓滿,他的上師口氣也蠻大:大圓滿早上修早上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特殊的人不修也會成佛。米拉日巴心想,自己以前學咒術的時候非常成功,自己可能就是那種不修也可以成佛的人吧!然而他卻沒有修出任何結果,最後只有放棄大圓滿,去尋找瑪爾巴大師。這個事例充分說明,像米拉日巴這樣了不起的成就者都需要修加行,我們還用說嗎?

  自性本離的境界若用語言來表達,即是如來藏、般若智慧、空性、大圓滿或大手印,但它的本質,就像秋日高原的藍天,純潔通透,沒有任何時間、空間、物體的概念。修寂止的時候,有時也會達到這樣的境界,但這不是真正的證悟。證悟必須要有已經開悟和有一定修行經驗的上師的竅訣引導,否則最高的境界也只能達到無相禅定,仍然不能解脫。就像很多外道修行人,他們的寂止境界非常高,卻最終不能解脫一樣。

  說如尊所教,無有少敵者,

  能如法求過,善達即由此。

  世尊釋迦牟尼佛如實開演的殊勝妙法,沒有任何人能夠戰勝、反駁,所以是所向無敵的。沒有誰可以如理如法地尋找出佛教的過失和錯誤。如果能夠理解、通達、證悟緣起法,就完全可以徹知四無畏的原因了。佛陀所傳的教法,如同獅子吼一樣誰都不懼怕,因爲真理在任何人面前,都不需要心虛和膽怯。

  此處的“敵”, 不是爭權奪利的敵,而是理論上的敵,特指不同觀點的人。

  如果要觀察別人的觀點,就應該如理如法。不講道理,沒有任何邏輯的亂來,就是不如法的辯論。在曆史上,以不如法的方式來尋求佛陀和佛教過失的人很多,但真正如理如法地指出佛教錯誤的人卻從未有過。

  何故由說此,于見不見事,

  遠離增益執,及損滅過故。

  爲什麼說通達了緣起理論,就能對我們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事物,以及感受不到的隱蔽事物斷除常見和斷見等增益和損滅的執著與過失呢?

  “增益”、“常”,也即捏造的意思,認爲本來不存在的世間萬事萬物實有存在,無中生有,就叫做常和增益。“損滅”、“斷”,就是抹殺,也即把真實存在的東西說成不存在。“執”與“過”,就是偏見。

  佛教認爲,要客觀地去觀察和解釋世界,既不能把沒有的東西當成有,也不能把有的東西說成無。常邊和斷邊,也即有邊和無邊的兩種觀念,都是錯誤的曲解。正確的解釋方法,就是“緣起”。

  佛教認爲,世界可以分爲現量、隱蔽量與非常隱蔽量叁種層面。

  一,現量,就是我們的視覺、聽覺等感官能夠接觸到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這是第一個層面。

  二,隱蔽量,由于空間與時間等距離,而讓我們暫時不能接觸到的事物,屬于隱蔽的層面。

  包括人類聽不見、看不到,而另外一種生命能夠聽見、看到的事物,都屬于這個層面。

  用什麼樣的辦法,可以證明隱蔽事物的存在呢?就是應用邏輯推理。佛教的邏輯學,也即因明的《釋量論》中,就對此有所闡述。譬如通過冒煙而推知遠處有火焰的存在,就是通過邏輯推理而了知隱蔽事物存在的最好例子。將聽不到、看不見的東西都一概否定的做法,是非常愚昧的。

  叁,非常隱蔽量。就是我們的感官永遠無法感知,也無法通過邏輯推理而了知,但卻真實存在的事物。

  早在兩千五…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