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匪這些。只要是利用自己的職權,竊盜國家的名位,損害人民的利益,都屬于盜賊。這一句是說國家、政府從上到下,官員都能奉公守法。
“無有怨枉”。對人、處事都依照法令規章,使人人都能得到公平,就是沒有怨枉。所以前面講“國豐民安”。國家怎麼富足的?老百姓安居樂業。如何能安居樂業?道理就在此。
“強不淩弱,各得其所”。此地“強”、“弱”包括的範圍也非常地廣泛。“貴”是強,“賤”是弱。“富”是強,“貧”是弱。“聰明”是強,“愚癡”是弱。這是指社會裏一切人與事相對的。強不但不欺侮弱的,而且能幫助弱的。譬如說富有的人能幫助貧苦的人,使人人都能安居樂業,“各得其所”。
像剛才講的日本商社,老板是資本家,非常富有。他建立的公司、工廠,照顧所有員工的生活。老板不但照顧你生活,照顧你家庭,照顧你兒女讀書,都照顧到,是“各得其所”。所以員工心安,他對于這家公司行號終身投靠。就是在公司不景氣的時候,別的地方待遇比這裏更高,他也不會走。爲什麼?道義!他不忍心離開。這是人家成功的一面。我們仔細看看,佛所說的這些教訓他都做到了。
我們聽了教訓,看到這些例子,自己應該深深反省。爲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們做不到?在現代國際上除日本之外,新加坡也做到了。新加坡的官員守法,照顧人民,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雖然有時候好像很專製,可是人民對政府非常擁護,非常地愛戴,這就是他的成功之處。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爲之安。
這一段是佛以大慈大悲來教誨我們。“我哀汝等”。“哀”是憐愍、慈愍。佛對于一切衆生確實超過父母對于子女。父母對子女實在講是一生一世。隔一世,“改形易道”之後就各不相識了。父母恩義是一生的。佛對衆生是生生世世、無時無刻不照顧。所以佛的恩德、菩薩的恩德超過父母太多了。這都是真實的。世間人真正能懂得、能明了、能感恩的,實在是不多。
“我于此世作佛”。釋迦牟尼佛這一次到我們世間來示現成佛,教導我們的是“以善攻惡”。教導我們要用一切的善心、善行,去改正我們的惡念、惡行。教我們斷惡修善。這樣我們才能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幸福。
福報決定是從善行裏面得來的。善因得善果,惡因決定得惡報。所以這一句是教我們現在得利益。現在得利益了,如果來生不能得利益,這個利益不圓滿、不究竟。這一生的生命是很短促的,不要以爲現在還很年青,身體還很強壯。年青人、身體強壯的人,夭折的很多。尤其現在天災人禍很多,誰能保證明天還在這個世間?這都是真實話。
往年我幾乎每年都到香港講經,是香港有位太太發心邀請。她在香港經營一個紡織廠,經營得很成功。我第一次到溫哥華講經,也是她邀請的。她在溫哥華買了很多土地,有一棟大房子,有七、八千呎。有十幾個房間,夫妻兩個人住。我說這房子,你們不能住。她說做什麼好?我說做廟宇很好。房子太大,人丁太少,那不是好現象。前年她在溫哥華車禍死了,才四十多歲,誰能預料得到?她參加一個宴會,吃完飯回去之後車禍。消息傳來,我們不敢相信。類似這些事情太多了。
的確黃泉路上無老少。我們的警覺性要高。活一天就要認真去修一天,不要等明天。等明天,就錯了。
要“拔生死之苦”,這樣佛對我們的恩德才真大,才真的能到究竟。我們無量劫來就是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在六道輪回生生死死。
“令獲五德”。“五德”就是前面講的五善。成就自己的善因、善果。再進一步,“升無爲之安”。晉升獲得無爲之安。“無爲”就是無生滅。前面有生死諸苦。“無爲之安”就是生死沒有了,不生不滅了。凡是生滅法都叫“有爲”。不生不滅就叫“無爲”。
《百法明門論》裏面,天親菩薩講百法,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有爲法,一類是無爲法。有爲就是有生有滅的,無爲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就是無量壽了。我們修這個法門,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得無爲法,“升無爲之安”了。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谄僞。複爲衆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
這一段是佛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預言。他在叁千年前對于我們現代這個社會狀況,就已經很清楚了。
“吾般泥洹”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
“經道漸滅”。現代印刷術很發達,經典的數量愈來愈多,怎麼會滅?真的是滅了。經典雖然存在,修行人少了,這是衰相。而且多數人把經典的意思曲解了,解錯了。這也就是佛法變質了,已經不是佛的真實義了。縱然流傳也是“漸滅”了。
“人民谄僞”。我們現在的確是見到這個事實了。
“複爲衆惡”。現在這五惡、十惡,好像是社會正常的現象。那一個人要不作惡,就是怪人。變成這樣的現象。社會上流行:“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認爲人作惡,若爲自己,是應該的。這個觀念完全錯誤。
于是“五痛五燒”,愈來愈嚴重了。“久後轉劇”。這一句話我們在今天是見到了。確實這一切衆生毫無忌憚的在作惡。
東西方古老的預言都說公元兩千年這個世間有大災難。災難怎麼來的?一切衆生造作的惡業,累積而成的。這變成了共業,就非常可怕。我們距離這個時代太近了,沒幾年。這個災難,我們可能都會遇到。
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同學們都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衆生都在造惡,造成共業。假如我們能有一些人,認真的讀誦《無量壽經》,依照《無量壽經》所講的教訓來修行,一百個人當中,只要有一個認真修行,九十九個造業,災難都會減輕。雖不能免,會減輕。所以我們今天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極力勸勉大家奉持經教。的確是能把劫難減緩、把劫難減輕。這是要靠我們自己認真努力去做。佛在此地真的是苦口婆心,教我們:“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
世尊爲大家說了這些,彌勒菩薩在此地的確非常感慨,而言。
“合掌”是表恭敬,這是佛門的禮節。十個指頭代表心散亂。合掌是把散亂心收起來,歸于一心。所以合掌表“一心”。一心是清淨、恭敬。
“白”是下對上,學生對老師,是很恭敬的說。所以佛對彌勒菩薩說,用“告”,是上對下的。
“世人惡苦”。“惡”是造的因,“苦”是果報。造作惡因,而受苦報。
“如是如是”。跟佛講的一點都不錯,完全相應。
佛皆慈哀。悉度脫之。
佛確實是大慈大悲,哀愍一切衆生。無論你是修善、是作惡的,佛都是一律平等的看待。佛總是那樣的慈悲勸導,希望你能依照經典教訓修行,這一生能永脫輪回。“脫”就是脫離叁界輪回。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佛在此地教誨我們有很多重複,顯示真實的苦口婆心,真實的大慈大悲。佛在這段經文裏面,要是加上前面一品,不止十番教誨。一般人教學,一而再、再而叁、叁而四,佛不止十番的教學。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這是彌勒菩薩,知道佛的苦心,不辜負佛的教誨,依教奉行。
這一次講的是淨宗晚課裏面所念的經文。前一次講的四十八願是早課所念的經文。我們念經文一定要懂得經文裏面的意義,然後才能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行。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把早晚課所念經文的大意,都在此地與同學們講解一遍了。往後早晚課,我想會做得更有意義,更有收獲了。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