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ft">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这两句是我们平常处事待人的态度。佛教我们修六和敬。我们要和,要恒顺众生,要明义理,要欢乐慈孝。不仅是对父母,能把孝顺对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了。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底下几句是以受持戒德来勉励我们。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佛的教诲违犯了,这是在所不免。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太重了。假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守持不犯。那么修行证果那里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这一生决定成就。所以违犯是在所不免的,因为我们的习气太重。
因此每一天念这晚课就是修忏悔法。经文一对照,今天又犯不少过,天天在犯过。世间人犯过,他根本不能觉察,这就是无明深厚。我们学佛了,为佛弟子,每一天虽然犯,犯的时候,我们清楚明白,这就是觉悟。觉了以后,希望明天不再犯。这样就好。天天检点,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叫修行。所以说如果要违犯了,自己要忏悔,要悔过。“去恶修善,朝闻夕改”。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佛为我们说的经,为我们制定的戒律,我们得到之后,要像一个贫穷人得到宝物一样,要这样的爱惜,这样的尊重,这样的欢喜。“经戒”是真正之宝。
世间这些宝物,没有多大用处。充其量让我们物质生活过得舒适一点。但是舒适的物质生活,又会带来许多的恶业。细细算这个帐,还是得不偿失。所以“经戒”才是真正之宝。它时时唤醒我们,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后面果报就殊胜了。尤其是这一部经,我们依照经训修行,费的时间不多,得到的果报,就是诸佛菩萨也说不尽、也赞叹不尽。这样殊胜的果报,利益实在是太大了。那怎么不是宝?确实是“宝”。所以这一句绝对不是比喻的,而是事实。
我们得到这个宝,才知道要“改往修来”。“往”是过去。过去所造的恶业,我们要痛改,要为将来的幸福好好的修持。
“洒心易行”。我们心里面这些妄想、执著、烦恼习气的污染,要遵照经文教训把它洗干净。“行”是行持。处事、待人、接物,我以往都做错了,从今以后依照佛的律仪,依照佛的戒律,把它更改过来。“易”就是更改过来。“洒心”是修心。“易行”是修行。身心皆修,这样就“自然感降”。“感”是感应,“降”就是降福。幸福快乐的人生你自然就得到了。
“所愿辄得”。“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凡是有求不应,那就是有障碍。今天你能“改往修来,洒心易行”,就把所有的业障都化除了。障碍没有了,有求就必应了。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这一段经文非常之好。文字不多,把佛法对众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那种殊胜的利益,完全为我们说出来了。佛法没有迷信。这一段经文也真正显示出佛法确实是今世之所必须。在过去欧阳竟无先生有一篇讲演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看到这一段经文,一点都不错。
“佛所行处”。这一句话我们对它要很清楚、要很明白。这个意思是说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处所,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现代一般讲的寺庙与道场。有寺庙、有道场,如果不能推行佛教教育,那有什么用处?对这个地区没有用处。佛教教育一定是教导众生“广植德本,勿犯道禁”。使每一个人都能“改往修来,洒心易行”。心净则国土清净,才有下面这些感应。所以建一个庙,香火鼎盛,没有用处的。
过去李炳老常说:“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这话说得真实。庙建在那里,一定要有“道”。从前寺院、道场确实有道风、有学风,真正能像此地所讲的,利益一方。“道风”是指修行的方法。就是此地讲的“勿犯道禁”。“学风”是学说,是理论,是经义。所以过去佛教道场真的是学校,不是庙宇。我们从经典里面所看到的“二时讲经,二时修行”。像《仁王经》所说的道场的标准。“二时”是印度的二时。印度二时是我们现在的八小时。
古印度的时间单位是昼三时、夜三时,一昼夜是六个时辰。我们在经上看到的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分成这三时。夜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所以古印度把一昼夜分为六时。我们中国是分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时间单位是西洋的,分为二十四个时辰。中国人叫它做小时。它比中国的时间小,比印度就更小了。印度一个时辰是中国两个时辰,是现在的四小时。
每一天八个钟头讲经,在讲堂里上课。另外再八个钟点修行。修行大致上不外乎两大种类:一个就是参禅,一个是念佛。上八个钟点课,在禅堂里面坐禅八个小时,或者是去念佛堂念佛八个小时。比现在学校功课还要紧张,占的时间还多,一天是十六个小时。所以有解、有行。讲堂里面就是“学风”。禅堂或者是念佛堂是“道风”。所以他真的教你怎么做。很多在家居士在道场里修学,三年以后离开寺庙到社会,确实是正人君子,不会做坏人。
“佛所行处”。这一句,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这就是佛教教育推行的地方。
“国邑”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都市。“丘聚”是讲的乡村。都市跟乡村“靡不蒙化”。这一个地方有好的学校,有好的老师。老师教导学生,学生影响社会,所以这个地区的学生一定蒙佛的教化。大家都能遵照佛的教诲去做、去修学。前面讲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感降”的是什么?“得”的是什么?
感降的是“天下和顺”,这是“人和”。每个人都懂礼节了。“日月清明”。日月是天和。“风雨以时”是时和。“灾厉不起”。这是讲没有天然的灾害。这就是“自然感降”。虽然是讲自然的感降,还是从人心感应而来的。这是佛常常在大乘经上说的“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生活环境。“正报”是人心。人心善,天时就和顺;人心不善,就感来天灾,许多的灾变。下面一段就是“所愿辄得”。
“国丰民安”。“丰”就是富。国家富强,人民安乐。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兵戈无用”。这一句是说没有外患。跟邻国都处得非常好,所以不会有战争。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这两句是讲国家领导的这些人物。在古时候从帝王、大臣到一般的庶民,都能认真依照佛的教诲去修行。领导人提倡,全国一定就能奉行了。佛教我们“崇德”,要崇尚道德。我们仔细去观察,现代社会崇尚的是“功利”。在社会上最有地位的,最值得别人尊敬的是那一类人?有钱人。于是人人都去争利,社会那有不乱的道理?
中国从前帝王的专制时代。帝王拿到政权之后也是“崇德兴仁”。所以他的政权能传几百年、能传几十代,不是没有道理的。老百姓为什么不造反?因为从上到下,遵从道德、遵从礼让,所以人人都过太平日子。富有的照顾贫贱的,大家生活都能过得去。他懂“礼”,这一点非常重要。他用儒家讲的道德——仁、义、礼,来维系国家社会的秩序。
《管子》里面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个国、一个家,一个公司行号领导人,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在自己的团体范围之内,知道崇德兴仁。“仁”是什么?“仁”是关心别人。公司的老板把员工都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家亲眷属,有利同享,有难同当。员工怎么会不认真努力?
今天大家都晓得,日本人在商场里面很厉害,全世界没有他的敌手。他厉害在那里?就是老板懂得这一套。公司在困难的时候,高级的主管不发薪水,下面员工要照顾周到。所以日本商社里没有罢工的。对公司对老板不满意了,头上扎个带子表示抗议,但是工作照常。不像美国人,一不高兴马上就罢工。人家不罢工,就是他厉害之处。老板一看到员工有意见了,马上把他找来,召开会议来解决问题。真的是认真去做。“仁”是推己及人。所以日本商社员工进入商社,就是他一生的事业。一生就依靠这个公司,把公司当做他自己家里的事业。这样去做,世界上那一个商社团体能胜过他?他这一套从那里来的?都是从中国儒家、道家、大乘佛法里面学去的。他能用上这么一点,就能做到世界第一了。
“务修礼让”。务必要修礼,要懂得让。“让”就不争了,“有礼”就有分寸了,有节度,礼尚往来。这个样子社会才有良好的秩序。“礼”就是制度。能修这样殊胜的因,下面这些愿就得到了。
“国无盗贼”。国家没有内忧(前面“兵戈无用”是没有外患)。没有内忧,国家就太平、繁荣、兴旺。“盗贼”的范围包括得非常之广。我们在前面五恶里面的“盗恶”读到过,凡是贪赃枉法的都叫盗贼,不一定是指强盗土…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