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ft">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這兩句是我們平常處事待人的態度。佛教我們修六和敬。我們要和,要恒順衆生,要明義理,要歡樂慈孝。不僅是對父母,能把孝順對一切衆生,就是佛菩薩了。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底下幾句是以受持戒德來勉勵我們。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佛的教誨違犯了,這是在所不免。爲什麼?因爲我們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重了。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守持不犯。那麼修行證果那裏需要叁大阿僧祗劫?這一生決定成就。所以違犯是在所不免的,因爲我們的習氣太重。
因此每一天念這晚課就是修忏悔法。經文一對照,今天又犯不少過,天天在犯過。世間人犯過,他根本不能覺察,這就是無明深厚。我們學佛了,爲佛弟子,每一天雖然犯,犯的時候,我們清楚明白,這就是覺悟。覺了以後,希望明天不再犯。這樣就好。天天檢點,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叫修行。所以說如果要違犯了,自己要忏悔,要悔過。“去惡修善,朝聞夕改”。
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辄得。
佛爲我們說的經,爲我們製定的戒律,我們得到之後,要像一個貧窮人得到寶物一樣,要這樣的愛惜,這樣的尊重,這樣的歡喜。“經戒”是真正之寶。
世間這些寶物,沒有多大用處。充其量讓我們物質生活過得舒適一點。但是舒適的物質生活,又會帶來許多的惡業。細細算這個帳,還是得不償失。所以“經戒”才是真正之寶。它時時喚醒我們,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斷惡修善。後面果報就殊勝了。尤其是這一部經,我們依照經訓修行,費的時間不多,得到的果報,就是諸佛菩薩也說不盡、也贊歎不盡。這樣殊勝的果報,利益實在是太大了。那怎麼不是寶?確實是“寶”。所以這一句絕對不是比喻的,而是事實。
我們得到這個寶,才知道要“改往修來”。“往”是過去。過去所造的惡業,我們要痛改,要爲將來的幸福好好的修持。
“灑心易行”。我們心裏面這些妄想、執著、煩惱習氣的汙染,要遵照經文教訓把它洗幹淨。“行”是行持。處事、待人、接物,我以往都做錯了,從今以後依照佛的律儀,依照佛的戒律,把它更改過來。“易”就是更改過來。“灑心”是修心。“易行”是修行。身心皆修,這樣就“自然感降”。“感”是感應,“降”就是降福。幸福快樂的人生你自然就得到了。
“所願辄得”。“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凡是有求不應,那就是有障礙。今天你能“改往修來,灑心易行”,就把所有的業障都化除了。障礙沒有了,有求就必應了。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這一段經文非常之好。文字不多,把佛法對衆生、對社會、對國家的那種殊勝的利益,完全爲我們說出來了。佛法沒有迷信。這一段經文也真正顯示出佛法確實是今世之所必須。在過去歐陽竟無先生有一篇講演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世所必須”。看到這一段經文,一點都不錯。
“佛所行處”。這一句話我們對它要很清楚、要很明白。這個意思是說佛陀教育所推行的處所,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現代一般講的寺廟與道場。有寺廟、有道場,如果不能推行佛教教育,那有什麼用處?對這個地區沒有用處。佛教教育一定是教導衆生“廣植德本,勿犯道禁”。使每一個人都能“改往修來,灑心易行”。心淨則國土清淨,才有下面這些感應。所以建一個廟,香火鼎盛,沒有用處的。
過去李炳老常說:“有廟無道,不能興教”。這話說得真實。廟建在那裏,一定要有“道”。從前寺院、道場確實有道風、有學風,真正能像此地所講的,利益一方。“道風”是指修行的方法。就是此地講的“勿犯道禁”。“學風”是學說,是理論,是經義。所以過去佛教道場真的是學校,不是廟宇。我們從經典裏面所看到的“二時講經,二時修行”。像《仁王經》所說的道場的標准。“二時”是印度的二時。印度二時是我們現在的八小時。
古印度的時間單位是晝叁時、夜叁時,一晝夜是六個時辰。我們在經上看到的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分成這叁時。夜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所以古印度把一晝夜分爲六時。我們中國是分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時間單位是西洋的,分爲二十四個時辰。中國人叫它做小時。它比中國的時間小,比印度就更小了。印度一個時辰是中國兩個時辰,是現在的四小時。
每一天八個鍾頭講經,在講堂裏上課。另外再八個鍾點修行。修行大致上不外乎兩大種類:一個就是參禅,一個是念佛。上八個鍾點課,在禅堂裏面坐禅八個小時,或者是去念佛堂念佛八個小時。比現在學校功課還要緊張,占的時間還多,一天是十六個小時。所以有解、有行。講堂裏面就是“學風”。禅堂或者是念佛堂是“道風”。所以他真的教你怎麼做。很多在家居士在道場裏修學,叁年以後離開寺廟到社會,確實是正人君子,不會做壞人。
“佛所行處”。這一句,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這就是佛教教育推行的地方。
“國邑”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都市。“丘聚”是講的鄉村。都市跟鄉村“靡不蒙化”。這一個地方有好的學校,有好的老師。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影響社會,所以這個地區的學生一定蒙佛的教化。大家都能遵照佛的教誨去做、去修學。前面講了“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辄得”。“感降”的是什麼?“得”的是什麼?
感降的是“天下和順”,這是“人和”。每個人都懂禮節了。“日月清明”。日月是天和。“風雨以時”是時和。“災厲不起”。這是講沒有天然的災害。這就是“自然感降”。雖然是講自然的感降,還是從人心感應而來的。這是佛常常在大乘經上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正報”是人心。人心善,天時就和順;人心不善,就感來天災,許多的災變。下面一段就是“所願辄得”。
“國豐民安”。“豐”就是富。國家富強,人民安樂。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兵戈無用”。這一句是說沒有外患。跟鄰國都處得非常好,所以不會有戰爭。
“崇德興仁,務修禮讓”。這兩句是講國家領導的這些人物。在古時候從帝王、大臣到一般的庶民,都能認真依照佛的教誨去修行。領導人提倡,全國一定就能奉行了。佛教我們“崇德”,要崇尚道德。我們仔細去觀察,現代社會崇尚的是“功利”。在社會上最有地位的,最值得別人尊敬的是那一類人?有錢人。于是人人都去爭利,社會那有不亂的道理?
中國從前帝王的專製時代。帝王拿到政權之後也是“崇德興仁”。所以他的政權能傳幾百年、能傳幾十代,不是沒有道理的。老百姓爲什麼不造反?因爲從上到下,遵從道德、遵從禮讓,所以人人都過太平日子。富有的照顧貧賤的,大家生活都能過得去。他懂“禮”,這一點非常重要。他用儒家講的道德——仁、義、禮,來維系國家社會的秩序。
《管子》裏面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一個國、一個家,一個公司行號領導人,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在自己的團體範圍之內,知道崇德興仁。“仁”是什麼?“仁”是關心別人。公司的老板把員工都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家親眷屬,有利同享,有難同當。員工怎麼會不認真努力?
今天大家都曉得,日本人在商場裏面很厲害,全世界沒有他的敵手。他厲害在那裏?就是老板懂得這一套。公司在困難的時候,高級的主管不發薪水,下面員工要照顧周到。所以日本商社裏沒有罷工的。對公司對老板不滿意了,頭上紮個帶子表示抗議,但是工作照常。不像美國人,一不高興馬上就罷工。人家不罷工,就是他厲害之處。老板一看到員工有意見了,馬上把他找來,召開會議來解決問題。真的是認真去做。“仁”是推己及人。所以日本商社員工進入商社,就是他一生的事業。一生就依靠這個公司,把公司當做他自己家裏的事業。這樣去做,世界上那一個商社團體能勝過他?他這一套從那裏來的?都是從中國儒家、道家、大乘佛法裏面學去的。他能用上這麼一點,就能做到世界第一了。
“務修禮讓”。務必要修禮,要懂得讓。“讓”就不爭了,“有禮”就有分寸了,有節度,禮尚往來。這個樣子社會才有良好的秩序。“禮”就是製度。能修這樣殊勝的因,下面這些願就得到了。
“國無盜賊”。國家沒有內憂(前面“兵戈無用”是沒有外患)。沒有內憂,國家就太平、繁榮、興旺。“盜賊”的範圍包括得非常之廣。我們在前面五惡裏面的“盜惡”讀到過,凡是貪贓枉法的都叫盜賊,不一定是指強盜土…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