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無靠,身心不安。到威勢失去的時候,災難現前的時候,驚慌失措。這一句是形容這個狀況。

  

“當入其中”。“其中”是指叁惡道。

  

“古今有是”。古往今來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善惡因緣果報的確是絲毫不爽。所以作惡得叁途果報,是“痛哉可傷”。

  

佛在這一段經文裏面,是給好幾重的教誨。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

  

這是佛再告訴我們。“汝等得佛經語”。你們得到佛的“經語”。這實在就是指《無量壽經》,就是指本經。得到這部經的確是不容易,是真實的大因緣。得到之後,要“熟思惟之”。

  

所以我教大家修學,有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把經文背熟。我勸大家一天念叁遍,叁年念叁千遍,這部經就很熟了。第一要熟,爲什麼?熟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會想到佛是怎樣教我們的。不熟,就記不起來了,就把佛的教訓忘掉了,那怎麼修法?所以頭一個要熟。

  

第二個階段,經念熟了以後要思惟。就是對于經典的教訓要明了。也就是要正確理解經中所講的意旨。經文的意義、宗旨,我們要明了。

  

第叁個階段,就能把這些教訓、這些道理,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這才是真正修行。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佛的教訓,都依照佛教訓去做。我們這一生當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來生決定得生淨土。這是真正修行。

  

所以真正修行是要把它真正做到。我們要做到,一定要理解,經文一定要熟。這才有用處。

  

各自端守。終身不怠。

  

“各自端守”。就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確實應當要依教奉行。

  

“終身不怠”。我們在一生當中,盡形壽要精進努力,不可以懈怠。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

  

我們要把志向目標定在這個地方。

  

“尊聖”。怎樣尊聖?聖賢人的教訓,我們常常記在心裏,不敢違犯,這是真正的尊聖。

  

“敬善”。對于善人我們尊敬他,對于善事我們敬它。希望我們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在這個世間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人。

  

“仁慈博愛”。“博愛”兩個字是出在《無量壽經》上的(這部經是漢朝翻譯的)。可見得佛教對于中國人的生活影響是多麼深。許多我們口頭上常用的術語,都是出自于佛經。這一句話是說,對人、對物一定要仁慈,要博愛。就是對于衆生愛心是平等的,是普遍的。

  

“當求度世”。“世”是指叁界六道輪回。我們不但自己要超越叁界,我們也希望一切衆生都能超越。要有這樣的心量。

  

拔斷生死衆惡之本。

  

生死的根本就是“衆惡之本”。“衆惡”就是前面講的五惡、十惡。這是生死根本,也是煩惱的根本,一定要把它拔斷。

  

當離叁途。憂怖苦痛之道。

  

教我們常常想到六道輪回的苦痛、六道輪回的恐怖。要時常有高度的警覺心,這樣我們出離叁途、出離六道的志願,才能堅定。末後一段佛就“叁業端正”這一方面來教誨我們。

  

若曹作善。雲何第一。

  

你們大家要發心去行善,那一個善是第一?

  

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這是把一切善行裏面的第一善,佛爲我們說出。而佛確實是爲我們現前的生活狀況著想,因此這個標准不高。

  

“當自端心”。“端”是端正。心要端正。佛在本經前面教我們善護叁業。其中“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就是“端心”。心就正了。所以心正的標准是清淨無染。心裏面有分別、執著、有妄想、有煩惱、有貪、嗔、癡、慢,是非人我,這都是汙染,這是心不清淨。

  

淨宗的方法比其他宗派,的確是巧妙太多了。其他的宗派修到心清淨無染,真的很不容易做到。淨宗只要用一句阿彌陀佛,淨化汙染就行了。心裏面常念阿彌陀佛,常想阿彌陀佛,不要去想別的。因爲阿彌陀佛,是我們真心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佛,那有不清淨的道理。所以念佛的心最清淨。

  

“當自端身”。端正我們身行,也就是“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心是無形的,身是有形的。我們身體,處世、待人、接物,與大衆相接觸,要遵守律儀。“律”是戒律。佛在經上教我們,那些事情是我們應當要做的,那些事情是不應當做的。除了佛的教戒之外,現前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我們都明了、都要遵守。這就是“端身”。

  

“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就是叁業裏“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幾句經文是本經前面所說的。

  

說到“耳目口”,日本東照宮門口那叁只猴子就很有味道。我們照相下來印在卡片上。諸位一看就能體會到那個意思。實在就是中國儒家講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實在說我們功夫還沒有得到大自在。功夫得到大自在了,就沒有關系了,那就事事無礙。我們今天事事都有障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小心謹慎。凡是會破壞我們清淨心的,會染汙我們心性的這些色相我們不看,這一些音聲我們不聽,這一些事相我們不說。這樣就好。所以耳聽念佛聲,眼觀看佛像(《十六觀經》裏面第十叁觀,看佛像),口稱誦佛號,鼻嗅旃檀。檀香跟其他的香不一樣,檀香聞到清心寡欲,不像其他脂粉香聞到會亂性。檀香清心寡欲。所以從前不僅是學佛的人,不學佛的讀書人,書房裏也燃一爐檀香。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能這樣去修,與前面所講的五大善就相應了。底下佛特別給我們提出來警告。

  

勿隨嗜欲。

  

“嗜欲”是嗜好,你所喜歡的。喜歡吃的,喜歡穿的,喜歡玩的,這些都容易造惡。是“意惡”。不可以隨著自己嗜好,隨著自己的愛欲。

  

不犯諸惡。

  

“諸惡”就是前面講的五惡、十惡。決定不犯。不犯就是行善。所以十惡翻過來,就是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業的叁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是口業的四善。不貪、不嗔、不癡是意業的叁善。

  

言色當和。

  

這是口善。我們的言語、顔色,對人要溫和。

  

身行當專。

  

不僅是修道。在世間無論是求學,無論是從事任何一個行業,要一心一意、專心去做,就很容易成就。學道更是要“專”。唯有專精才能成就功夫。

  

動作瞻視。安定徐爲。

  

中國古人對于這些非常重視,現在人不太重視了。古人一舉一動都講求穩重、緩慢,絕不輕浮,絕不急躁,一定要穩重。這些事情如果諸位讀曾國藩的家書、家訓,你就曉得。曾國藩對于子弟一舉一動、言行,都是再次地教他要緩慢、要穩重。這個很重要。

  

無論中國、外國,我們看做大事業的大人物,他跟一般人決定有不一樣的地方。他穩重,絕對不會表現出輕浮、輕躁的迹象。所以要“安”。心要安,身就安了。要“定”。“徐”是緩慢。動作瞻視都要“安定徐爲”。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倉卒”就是跟“安定”,恰恰相反。是匆忙。

  

“敗悔在後”。你將來一定要失敗,以後一定會後悔。由此可知,“安定徐爲”是非常重要。

  

現在社會跟古時候不一樣。現在科技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而我們的生活跟著一道緊張,顯出來的是極度的不安定,確實是匆促。但是我們要問,這樣的態度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問題。可是你要是仔細去觀察,那些在科技上有特殊成就的人,他們的確還是“安定徐爲”。他絕對不是“作事倉卒”。他要是“作事倉卒”的話,他在研究發展上,會一無所有。他一定心很細、很定、很穩重,才能有新的發現、有新的突破。所以還是不能違背這個原則。

  

爲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真實的。你要是做事情不真實的話,就不可能有功夫。你的功夫會亡失掉。也就是說做事情不真實,不可能有成。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