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四卷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十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十四卷

  

如貧得寶第叁十七。

  

佛在這一品經裏面爲我們說善因、善果,勉勵我們精進修道,斷惡修善。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這四句是這一品的總綱,內容可以說是無限的深廣。

  

“德本”,在淨宗法門裏面就是經中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爲什麼這一句是“德本”?原本這個名詞,“德”是真如本性,“本”也就是真心本體。可是要怎樣才能證得?我們現在明了,在所有一切大乘法門當中,唯獨“信願持名”能令一切衆生在一生當中決定證得。往生到西方世界,就圓證叁不退。所以淨宗法門無比的殊勝、稀有。雖然我們自己修證的功夫還沒有達到破無明、證法身的境界。但是由于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使我們的智慧、神通、德用,與見性的大菩薩無二無別。所以此地的“廣植德本”就是一心一意專修淨宗。

  

經中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怎麼發法?這很重要。依據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裏面告訴我們的,只要我們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這一個心就是無上的菩提心。這樣的話,確實在過去沒有人講過。蕅益大師講這一句話,我們細細想來,實在是有道理。因爲只有見了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真正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的確是無上正覺。蕅益大師這一句話說得太好了。我們只要一心專念、專信、專願、老實念佛,就是“廣植德本”。

  

“勿犯道禁”。“道”是講的“理”。這一句是說修行的原理、原則,不能違犯。佛對我們的一切禁戒,特別是前面所講的五惡、五痛、五燒,也就是五惡、十惡,決定不能犯。如果我們把意思推廣一點,可以說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願,這一些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忍辱精進,慈心專一”。“忍”、“進”跟“專一”,的確是修行的樞紐。如果我們能忍得過,五戒、十善就不難受持了。凡是破戒、凡是作惡,就是一般講的忍不過。所以“看不破,忍不過”,這才破戒,才作惡。所以“忍”非常重要。我們這一生光景不多,數十年寒暑真的彈指就過去了。爲什麼不咬緊牙根忍一忍?能“忍”,自然就“精進”了,“慈心專一”,那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這幾句話我們要牢牢地記住。

  

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

  

“齋”、“戒”是兩樁事情。“齋”在佛法裏面,就是日中一食。“戒”是戒律。無論在家、出家都要修“齋戒”。說到齋,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提倡“日中一食”,或者提倡“持午”,晚上這一餐不吃?不是的。要注重底下兩個字“清淨”。

  

齋戒的目的就是身心清淨。假如我們在形式上持齋受戒,可是身心都不清淨,齋戒的效果、意義就完全喪失了。只有形式,沒有實際的內容。我們修行要重實質,形式沒有太大的關系。一定要講求實質,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日中一食”當然是好。你想想看吃叁餐飯,燒飯烹調要浪費多少時間?一天吃一餐,多省事。問題是我們的身體,受得了受不了?這不能不考慮。身體是一部機器,轉動是要靠能量。能量是從飲食當中來。我們這個機器是很耗費能量的,一天補充不足,身體就要生病了。古時候修行人身心清淨,所以他每一天消耗的能量少,一天補充一次足夠了。我們今天消耗太多,一天補充叁次都不夠,還要吃點心。這是事實。所以你要是很勉強,一定要一天吃兩頓,早晨一頓,中午一頓,晚上不吃了。你看許多人得腸胃病,從那裏來的?就是從持午來的。他因爲要嚴格遵守持午,把叁餐的飯量一頓吃掉,腸胃怎麼能受得了,他怎麼不生病?毛病都從這裏來的。所以這些事情我們要了解。我們的身體在這個時代不適合日中一食。

  

能量消耗到那裏去了?這個我們要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煩惱之中。天天打妄想,天天是非人我,貪嗔癡慢,消耗就大了。實際上勞力消耗得很少。因此古時候人,他心清淨,他心定,他妄想少、煩惱少,因此一天一餐就夠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煩惱、妄想沒有減少,突然之間把能量減少了,那就自找苦吃。這不是佛的意思。諸位要曉得,佛對于一切衆生非常愛護。所以過去中國禅宗在禅堂裏參禅打坐用功(實在講念佛也一樣),不能吃得太飽。太飽就會昏沈,容易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也不能空肚子,空肚子打坐人就發慌,坐不住。因此必須要在不饑不飽的狀態之下,用功才能正常。所以禅堂裏面除叁餐飯之外,還有叁道點心。少吃多餐,一天當中都保持不饑不飽。這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

  

我們平常能保持這個狀況,對工作是決定有利的。所以吃得太飽不好。我們講求衛生,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少吃多餐,容易消化,注重營養,這很重要。齋戒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清淨心。

  

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這是認真的修行),功德勝過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我們這裏用功一天一夜,就相當于在西方極樂世界用功一百年。這樣說起來這個地方不是太好了嗎?我們又何必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這話好像沒錯,其實不然。西方極樂世界進步雖然緩慢,但是有進無退。我們這個地方會用功的人,的確功夫是進步非常之神速,但是墮落也快。也就是起伏很大。不像西方世界永遠保持著平穩,沒有太大的起伏。我們這裏幾個人能真用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佛在此地勉勵我們。在這個世間用功一天,抵得西方極樂世界一百年。所以應該在這個世間應當好好的把握機會,認真努力。

  

怎樣認真努力?就是前面講的四句:“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你能真的做到了,功夫確實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人。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

  

皆積德衆善。無毫發之惡。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這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以及他方諸佛國土,修行進步比在這個世間要緩慢。道理就是那個地方沒有造惡,是純善之地,那樣的功夫進展是很正常的。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甯息。

  

我們這個世間,在極惡的環境當中,能守得住,不作諸惡,這不容易。所以能超過他方世界,主要就在此地。西方世界個個成就,沒有一個退轉的,沒有淘汰的。但是在我們這個世間淘汰的就太多了。一萬個人修行,難得有一兩個人成就,原因就是“善少惡多”。環境不好,很容易叫你去造惡業。難修能修,因此娑婆世界實在是升墮的關頭。我們能忍,這就是往高提升了。忍不過,就墮落了。

  

像昨天講的兩個例子。悟達國師忍不過榮華富貴,立刻就墮落了。谛閑老法師的徒弟忍不過名聞利養,墮到餓鬼道裏面去當土地公了。幾十年的修行換一個土地公。都是因爲忍不過,毛病發生在此地。我們細細想來,那一關是真正不好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時時在誘惑你、在叫你墮落。真正能有幾個修行人,能把這些事實看得清楚,能忍,不會上當、不會受騙?所以這部經我們天天要讀,要天天提醒自己,唯恐被名聞利養誘惑了,墮落了。

  

我們特別提出這六品經做爲我們晚課讀誦的經文,意義也就在此地。一定要防範墮落。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這是以授持經法再勉勵我們。“吾”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對我們哀憐、憐愍我們,所以苦心教誨、曉喻,把經法傳授給我們,希望我們要“持思之”。“持”是受持、讀誦。經要熟讀才能受持。“思之”是要了解經典裏面所講的旨趣。他的宗旨、意趣,我們要明了。

  

“悉奉行之”。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要做到,這叫“奉行”。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

  

這就是“化他”。我們要自行化他。平常凡是與我們接觸的人,我們都要勸導他們。經本我們印得很多,同學們可以多拿幾本帶回家去。遇到親戚朋友,你向他介紹,他歡喜接受,你就送給他。我們一定要有這個願心,幫助別人。“轉相教語”。

  

自相約檢。

  

這一句是“自行”。自己每一天讀經。讀經就是用經訓來檢點自己,來約束自己。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認識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