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三卷▪P3

  ..续本文上一页无靠,身心不安。到威势失去的时候,灾难现前的时候,惊慌失措。这一句是形容这个状况。

  

“当入其中”。“其中”是指三恶道。

  

“古今有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避免。善恶因缘果报的确是丝毫不爽。所以作恶得三途果报,是“痛哉可伤”。

  

佛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是给好几重的教诲。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

  

这是佛再告诉我们。“汝等得佛经语”。你们得到佛的“经语”。这实在就是指《无量寿经》,就是指本经。得到这部经的确是不容易,是真实的大因缘。得到之后,要“熟思惟之”。

  

所以我教大家修学,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把经文背熟。我劝大家一天念三遍,三年念三千遍,这部经就很熟了。第一要熟,为什么?熟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会想到佛是怎样教我们的。不熟,就记不起来了,就把佛的教训忘掉了,那怎么修法?所以头一个要熟。

  

第二个阶段,经念熟了以后要思惟。就是对于经典的教训要明了。也就是要正确理解经中所讲的意旨。经文的意义、宗旨,我们要明了。

  

第三个阶段,就能把这些教训、这些道理,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这才是真正修行。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佛的教训,都依照佛教训去做。我们这一生当中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来生决定得生净土。这是真正修行。

  

所以真正修行是要把它真正做到。我们要做到,一定要理解,经文一定要熟。这才有用处。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

  

“各自端守”。就是依教奉行。我们自己确实应当要依教奉行。

  

“终身不怠”。我们在一生当中,尽形寿要精进努力,不可以懈怠。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

  

我们要把志向目标定在这个地方。

  

“尊圣”。怎样尊圣?圣贤人的教训,我们常常记在心里,不敢违犯,这是真正的尊圣。

  

“敬善”。对于善人我们尊敬他,对于善事我们敬它。希望我们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在这个世间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

  

“仁慈博爱”。“博爱”两个字是出在《无量寿经》上的(这部经是汉朝翻译的)。可见得佛教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是多么深。许多我们口头上常用的术语,都是出自于佛经。这一句话是说,对人、对物一定要仁慈,要博爱。就是对于众生爱心是平等的,是普遍的。

  

“当求度世”。“世”是指三界六道轮回。我们不但自己要超越三界,我们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超越。要有这样的心量。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

  

生死的根本就是“众恶之本”。“众恶”就是前面讲的五恶、十恶。这是生死根本,也是烦恼的根本,一定要把它拔断。

  

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

  

教我们常常想到六道轮回的苦痛、六道轮回的恐怖。要时常有高度的警觉心,这样我们出离三途、出离六道的志愿,才能坚定。末后一段佛就“三业端正”这一方面来教诲我们。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你们大家要发心去行善,那一个善是第一?

  

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这是把一切善行里面的第一善,佛为我们说出。而佛确实是为我们现前的生活状况著想,因此这个标准不高。

  

“当自端心”。“端”是端正。心要端正。佛在本经前面教我们善护三业。其中“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就是“端心”。心就正了。所以心正的标准是清净无染。心里面有分别、执著、有妄想、有烦恼、有贪、嗔、痴、慢,是非人我,这都是污染,这是心不清净。

  

净宗的方法比其他宗派,的确是巧妙太多了。其他的宗派修到心清净无染,真的很不容易做到。净宗只要用一句阿弥陀佛,净化污染就行了。心里面常念阿弥陀佛,常想阿弥陀佛,不要去想别的。因为阿弥陀佛,是我们真心自性的德号。念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佛,那有不清净的道理。所以念佛的心最清净。

  

“当自端身”。端正我们身行,也就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心是无形的,身是有形的。我们身体,处世、待人、接物,与大众相接触,要遵守律仪。“律”是戒律。佛在经上教我们,那些事情是我们应当要做的,那些事情是不应当做的。除了佛的教戒之外,现前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我们都明了、都要遵守。这就是“端身”。

  

“耳目口鼻,皆当自端”。就是三业里“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几句经文是本经前面所说的。

  

说到“耳目口”,日本东照宫门口那三只猴子就很有味道。我们照相下来印在卡片上。诸位一看就能体会到那个意思。实在就是中国儒家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耳目口鼻,皆当自端”。实在说我们功夫还没有得到大自在。功夫得到大自在了,就没有关系了,那就事事无碍。我们今天事事都有障碍,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小心谨慎。凡是会破坏我们清净心的,会染污我们心性的这些色相我们不看,这一些音声我们不听,这一些事相我们不说。这样就好。所以耳听念佛声,眼观看佛像(《十六观经》里面第十三观,看佛像),口称诵佛号,鼻嗅旃檀。檀香跟其他的香不一样,檀香闻到清心寡欲,不像其他脂粉香闻到会乱性。檀香清心寡欲。所以从前不仅是学佛的人,不学佛的读书人,书房里也燃一炉檀香。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能这样去修,与前面所讲的五大善就相应了。底下佛特别给我们提出来警告。

  

勿随嗜欲。

  

“嗜欲”是嗜好,你所喜欢的。喜欢吃的,喜欢穿的,喜欢玩的,这些都容易造恶。是“意恶”。不可以随著自己嗜好,随著自己的爱欲。

  

不犯诸恶。

  

“诸恶”就是前面讲的五恶、十恶。决定不犯。不犯就是行善。所以十恶翻过来,就是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业的三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口业的四善。不贪、不嗔、不痴是意业的三善。

  

言色当和。

  

这是口善。我们的言语、颜色,对人要温和。

  

身行当专。

  

不仅是修道。在世间无论是求学,无论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要一心一意、专心去做,就很容易成就。学道更是要“专”。唯有专精才能成就功夫。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中国古人对于这些非常重视,现在人不太重视了。古人一举一动都讲求稳重、缓慢,绝不轻浮,绝不急躁,一定要稳重。这些事情如果诸位读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你就晓得。曾国藩对于子弟一举一动、言行,都是再次地教他要缓慢、要稳重。这个很重要。

  

无论中国、外国,我们看做大事业的大人物,他跟一般人决定有不一样的地方。他稳重,绝对不会表现出轻浮、轻躁的迹象。所以要“安”。心要安,身就安了。要“定”。“徐”是缓慢。动作瞻视都要“安定徐为”。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仓卒”就是跟“安定”,恰恰相反。是匆忙。

  

“败悔在后”。你将来一定要失败,以后一定会后悔。由此可知,“安定徐为”是非常重要。

  

现在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而我们的生活跟著一道紧张,显出来的是极度的不安定,确实是匆促。但是我们要问,这样的态度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解决问题。可是你要是仔细去观察,那些在科技上有特殊成就的人,他们的确还是“安定徐为”。他绝对不是“作事仓卒”。他要是“作事仓卒”的话,他在研究发展上,会一无所有。他一定心很细、很定、很稳重,才能有新的发现、有新的突破。所以还是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真实的。你要是做事情不真实的话,就不可能有功夫。你的功夫会亡失掉。也就是说做事情不真实,不可能有成。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三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