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三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起做。这讲得过去的。有一天,吃早饭他也没来,老和尚就奇怪了,派查房去叫他。没人答应,查房一想不妙,就把门打开,房间里头没有人。房间后面有一个窗户开著,大概是从窗户出去了。赶紧回去报告老和尚。老和尚说不妙,恐怕他又去跳水了。观宗寺附近没有江,只有河。河里也可以走帆船,也能淹得死人。赶紧派人到河边去找。到下午发现了,他已经淹死了。把尸首找回来,按照佛门的规矩给他诵经超度,再把他安葬。

  

他从前的小女儿,因为父亲出家,母亲跳河死了,是由亲戚抚养。她已经长大成人了。正在这个时候,她哭哭啼啼到观宗寺来找老和尚。老和尚就说,我正要派人通知你,你来得正好,什么事情哭哭啼啼的?她说,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她的爸爸、妈妈说今天要上任做土地公去了。谛闲和尚一听就明白了。他跳水是他太太的鬼魂附在身上,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这一生的修行,到最后被他太太拉去当土地公去了,他太太当土地奶奶去了。正好观宗寺旁边有个新的土地庙盖成了。他说想必就是,就到土地庙里去给他做超度的佛事。谛老也很有趣,他说你既然做了土地公了,我们来诵经超度你,你要是真的,你得显个灵给我们看看。说了之后,果然就有一阵旋风,就在他们佛事前面有个小的龙卷风在转。谛闲法师看了,点点头,说我看到了,果然没错!

  

这都是属于冤家债主找上门来这一类的。更严重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老人病”。既不是冤鬼,也不是生理的,纯粹是业障。业障有过去、有今生的。过去有因,这一生有缘,因缘聚会,他就得的“病殃”,确实是“生死不得,示众见之”。我们从这两桩事情晓得,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一生当中宁可吃亏上当,决定不跟人结冤仇。冤仇结起来之后要解开很难,很不容易,是很麻烦的一桩事情。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这一种现象,如果我们留意,也不难看到。人临走的时候相不好,非常愁苦,相貌憔悴。那个时候他虽然没有力气说话,也没有声音,从表情上能看到。这是入恶道之相。如果是入善道的时候,他的面貌就很慈祥、很端庄。人死了就像在睡觉一样。能看到这样的好相,就可以断定他不堕三恶道。假如他的相貌是很凶、很恶、很苦,决定是堕落在恶道。

  

“自相燋然”,是说这一类罪业极重的人,死了之后堕阿鼻地狱,自然产生猛火。在临终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愁苦的相,而且能看到他身上颜色是灰黑色的,就像被火烧的一样,很苦。这是恶道里最痛苦的。

  

这一段是从果相上告诉我们这一些事实的真相。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这里再从“因”上说。因上就是怨仇的报复。这也是很惨的一桩事情。

  

“更相杀伤”。是像前面所讲人与人,人与畜牲,畜牲与畜牲互相的残杀。佛在经上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这是说明互相的杀害,互相的吞啖。这些事情我们现世就有。但是因果很明显的显露出来的,似乎是不多。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可以说处处都能见到。

  

我过去在台北讲经。台北有一位巫老居士(这个人已经不在很多年了),他学佛的因缘是亲眼见到因缘果报,他相信了。他抗战之前住在上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个德国人在上海经商,当地的小伙计很劝奋,对他也很忠心。因为战争,他就把整个生意委托给伙计,他回去德国,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个伙计因为这个基础,以后就发了财,在上海很有地位,很有声望。他后来结了婚,生了个儿子。这个时候,他儿子已经有十岁了。他儿子生下来就很顽皮,很会花钱。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朋友在路上看到他,他身上装了十块钱,钞票掉在地上。在那个时候十块钱是很大的。他把钱拣起来了,叫小朋友转过来。他说你叫我一声伯伯,这个钱就还给你。这个小朋友说,你叫我一声伯伯,我再给你十块。这么样个顽皮的小孩。

  

到这个伙计过生日的时候,巫老先生也去参加祝贺。伙计忽然看见他的儿子,就是从前那个德国商人。这才晓得原来是他的老板死了以后,投胎做他的儿子,来讨债的。原先这财物整个都是他的。这下他明白了。他很聪明,他当时向大家宣布,所有的财产都归他儿子名下。

  

他看到这是再投生到家里来讨债的,所以知道佛家所讲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说欠命的,是要命;欠债的,要还钱。他把整个家产都交还给他了,他的儿子对他还算不错,还能照顾他。这是抗战之前上海发生的这么一桩事。这是巫老先生告诉我的。他亲眼看到的。

  

聪明人,觉悟得很快,问题马上能解决。如果是欠命债,或者是迷惑颠倒,要占据财产,或者是对付这个小孩(小孩年纪小还不懂事,实在讲还可以欺侮),到以后报偿就更残酷。所以巫先生这个老朋友相当聪明,也真的很厚道,所以能保全,把怨业化除。

  

“小微”就是很小一点点怨恨。但是小怨要不能化除,一定转成大的怨仇。那个时候就很麻烦了。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这一段文是佛从因果这些事实,为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为什么会和一切众生结深重的怨仇?起因都不外乎“贪著财色,不肯施惠”。从这上面发生了争执,“结忿成仇”。严重的就是杀害,家破国亡。我们在前面都曾经读到过了。

  

“各欲自快”。每个人都想自己快乐,都想自己享受。

  

“无复曲直”。就是所谓利令智昏,利欲当前,理智失掉了。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不对,合理还是不合理。“曲直”就是这个意思。

  

“痴欲所迫”。这是愚痴到了极处了,“厚己争利”。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世间人那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可是荣华富贵能享几天?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善因所得的,而是侥幸所得到的荣华富贵,决定不是好事情。所以是“当时快意”,快意没有几天。

  

“不能忍辱”。“忍辱”就是事事要忍耐,要懂得修善。

  

在中国历史上,印光大师最佩服的人,第一位是孔老夫子,第二位是范仲淹先生。我们读范先生的传记,他年青时候家境很清寒,三餐饭都吃不饱。当秀才的时候在寺庙里面念书,每一天煮一小锅粥,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过这样苦的日子。有一天他在寺庙里面无意中发现人家藏的金子。在一般人这是发大财了。可是他发现之后,又埋起来了。也不告诉人,也没有人知道。后来他做到宰相,地位高了,俸禄也厚了。

  

我们读《义田记》,就晓得他真不简单。经上讲的“忍辱”、“修善”,范先生都做到了。他做到那么大的官,他的生活比他做秀才时候,没好多少。他那些财富到那里去了?帮助穷苦的人家。他养了三百多家人,又办义学。乡下小孩很聪明,可以读书的,如果家境清寒,他都把他们找来,他来养活,请老师来教导,为国家培育人才。这个时候寺庙里也找他。范先生从前在庙里念过书,这个庙年久失修了,向他化缘。他也真的慷慨,化缘簿上一写就是黄金几百镒。写了之后,也没有送去。庙里想怎么回事情?他就告诉他们,金子在你们庙里什么地方,到那棵树底下去挖,一挖出来,果然没错。

  

他能“忍”,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八百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人才。这是祖宗积德。我们再看现代的人,有那一个家庭能保三代?几乎很少看到。甚至于是自己一生,到晚年都保不住。中年的时候发达了,晚年就衰了。自身都难保,还能到第二代、第三代吗?人家八百多年,几十代不衰。因为能忍,在物质生活上能节俭。这个很重要。

  

“修善”就是修福,福泽绵长。范先生到晚年把他家里住宅捐献出来做寺院。他有五个儿子,官都做得很大,其中两个儿子做到宰相,一个儿子做到御史大夫。如果像现在台湾的政治制度,就是两个儿子曾经做过行政院长,一个做过监察院长。范仲淹死了之后,买不起棺材。什么原因?儿子效法爸爸,自己都刻苦节俭,努力行善。一家人行善,世世代代行善。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不能忍辱”。就是在得意的时候,尽量过奢侈的生活,不肯帮助别人,尽情去享受。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真是所谓人的寿命,如石火电光,能有几天?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天道”是讲善恶的果报。善恶果报是自然之道。行善一定得善果,造恶必定有恶报。

  

“自然纠举”。善恶果报虽然好像没有人检举,自然有鬼神在里面主宰著,有鬼神司命。

  

“茕茕忪忪”。“茕茕”是惊慌失措。“忪忪”是无依…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