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做。這講得過去的。有一天,吃早飯他也沒來,老和尚就奇怪了,派查房去叫他。沒人答應,查房一想不妙,就把門打開,房間裏頭沒有人。房間後面有一個窗戶開著,大概是從窗戶出去了。趕緊回去報告老和尚。老和尚說不妙,恐怕他又去跳水了。觀宗寺附近沒有江,只有河。河裏也可以走帆船,也能淹得死人。趕緊派人到河邊去找。到下午發現了,他已經淹死了。把屍首找回來,按照佛門的規矩給他誦經超度,再把他安葬。
他從前的小女兒,因爲父親出家,母親跳河死了,是由親戚撫養。她已經長大成人了。正在這個時候,她哭哭啼啼到觀宗寺來找老和尚。老和尚就說,我正要派人通知你,你來得正好,什麼事情哭哭啼啼的?她說,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她的爸爸、媽媽說今天要上任做土地公去了。谛閑和尚一聽就明白了。他跳水是他太太的鬼魂附在身上,他自己並不知道。他這一生的修行,到最後被他太太拉去當土地公去了,他太太當土地奶奶去了。正好觀宗寺旁邊有個新的土地廟蓋成了。他說想必就是,就到土地廟裏去給他做超度的佛事。谛老也很有趣,他說你既然做了土地公了,我們來誦經超度你,你要是真的,你得顯個靈給我們看看。說了之後,果然就有一陣旋風,就在他們佛事前面有個小的龍卷風在轉。谛閑法師看了,點點頭,說我看到了,果然沒錯!
這都是屬于冤家債主找上門來這一類的。更嚴重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老人病”。既不是冤鬼,也不是生理的,純粹是業障。業障有過去、有今生的。過去有因,這一生有緣,因緣聚會,他就得的“病殃”,確實是“生死不得,示衆見之”。我們從這兩樁事情曉得,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一生當中甯可吃虧上當,決定不跟人結冤仇。冤仇結起來之後要解開很難,很不容易,是很麻煩的一樁事情。
“或于壽終,入叁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這一種現象,如果我們留意,也不難看到。人臨走的時候相不好,非常愁苦,相貌憔悴。那個時候他雖然沒有力氣說話,也沒有聲音,從表情上能看到。這是入惡道之相。如果是入善道的時候,他的面貌就很慈祥、很端莊。人死了就像在睡覺一樣。能看到這樣的好相,就可以斷定他不墮叁惡道。假如他的相貌是很凶、很惡、很苦,決定是墮落在惡道。
“自相燋然”,是說這一類罪業極重的人,死了之後墮阿鼻地獄,自然産生猛火。在臨終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他愁苦的相,而且能看到他身上顔色是灰黑色的,就像被火燒的一樣,很苦。這是惡道裏最痛苦的。
這一段是從果相上告訴我們這一些事實的真相。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這裏再從“因”上說。因上就是怨仇的報複。這也是很慘的一樁事情。
“更相殺傷”。是像前面所講人與人,人與畜牲,畜牲與畜牲互相的殘殺。佛在經上說:“人死爲羊,羊死爲人”。這是說明互相的殺害,互相的吞啖。這些事情我們現世就有。但是因果很明顯的顯露出來的,似乎是不多。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可以說處處都能見到。
我過去在臺北講經。臺北有一位巫老居士(這個人已經不在很多年了),他學佛的因緣是親眼見到因緣果報,他相信了。他抗戰之前住在上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有一個德國人在上海經商,當地的小夥計很勸奮,對他也很忠心。因爲戰爭,他就把整個生意委托給夥計,他回去德國,就再也沒有回來。這個夥計因爲這個基礎,以後就發了財,在上海很有地位,很有聲望。他後來結了婚,生了個兒子。這個時候,他兒子已經有十歲了。他兒子生下來就很頑皮,很會花錢。有一天,他父親的一個朋友在路上看到他,他身上裝了十塊錢,鈔票掉在地上。在那個時候十塊錢是很大的。他把錢揀起來了,叫小朋友轉過來。他說你叫我一聲伯伯,這個錢就還給你。這個小朋友說,你叫我一聲伯伯,我再給你十塊。這麼樣個頑皮的小孩。
到這個夥計過生日的時候,巫老先生也去參加祝賀。夥計忽然看見他的兒子,就是從前那個德國商人。這才曉得原來是他的老板死了以後,投胎做他的兒子,來討債的。原先這財物整個都是他的。這下他明白了。他很聰明,他當時向大家宣布,所有的財産都歸他兒子名下。
他看到這是再投生到家裏來討債的,所以知道佛家所講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說欠命的,是要命;欠債的,要還錢。他把整個家産都交還給他了,他的兒子對他還算不錯,還能照顧他。這是抗戰之前上海發生的這麼一樁事。這是巫老先生告訴我的。他親眼看到的。
聰明人,覺悟得很快,問題馬上能解決。如果是欠命債,或者是迷惑顛倒,要占據財産,或者是對付這個小孩(小孩年紀小還不懂事,實在講還可以欺侮),到以後報償就更殘酷。所以巫先生這個老朋友相當聰明,也真的很厚道,所以能保全,把怨業化除。
“小微”就是很小一點點怨恨。但是小怨要不能化除,一定轉成大的怨仇。那個時候就很麻煩了。
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複曲直。癡欲所迫。厚己爭利。
這一段文是佛從因果這些事實,爲我們說明事實真相。爲什麼會和一切衆生結深重的怨仇?起因都不外乎“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從這上面發生了爭執,“結忿成仇”。嚴重的就是殺害,家破國亡。我們在前面都曾經讀到過了。
“各欲自快”。每個人都想自己快樂,都想自己享受。
“無複曲直”。就是所謂利令智昏,利欲當前,理智失掉了。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對還是不對,合理還是不合理。“曲直”就是這個意思。
“癡欲所迫”。這是愚癡到了極處了,“厚己爭利”。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這一段話說得非常之好。世間人那一個不貪圖榮華富貴?可是榮華富貴能享幾天?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善因所得的,而是僥幸所得到的榮華富貴,決定不是好事情。所以是“當時快意”,快意沒有幾天。
“不能忍辱”。“忍辱”就是事事要忍耐,要懂得修善。
在中國曆史上,印光大師最佩服的人,第一位是孔老夫子,第二位是範仲淹先生。我們讀範先生的傳記,他年青時候家境很清寒,叁餐飯都吃不飽。當秀才的時候在寺廟裏面念書,每一天煮一小鍋粥,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過這樣苦的日子。有一天他在寺廟裏面無意中發現人家藏的金子。在一般人這是發大財了。可是他發現之後,又埋起來了。也不告訴人,也沒有人知道。後來他做到宰相,地位高了,俸祿也厚了。
我們讀《義田記》,就曉得他真不簡單。經上講的“忍辱”、“修善”,範先生都做到了。他做到那麼大的官,他的生活比他做秀才時候,沒好多少。他那些財富到那裏去了?幫助窮苦的人家。他養了叁百多家人,又辦義學。鄉下小孩很聰明,可以讀書的,如果家境清寒,他都把他們找來,他來養活,請老師來教導,爲國家培育人才。這個時候寺廟裏也找他。範先生從前在廟裏念過書,這個廟年久失修了,向他化緣。他也真的慷慨,化緣簿上一寫就是黃金幾百镒。寫了之後,也沒有送去。廟裏想怎麼回事情?他就告訴他們,金子在你們廟裏什麼地方,到那棵樹底下去挖,一挖出來,果然沒錯。
他能“忍”,所以範家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人才。這是祖宗積德。我們再看現代的人,有那一個家庭能保叁代?幾乎很少看到。甚至于是自己一生,到晚年都保不住。中年的時候發達了,晚年就衰了。自身都難保,還能到第二代、第叁代嗎?人家八百多年,幾十代不衰。因爲能忍,在物質生活上能節儉。這個很重要。
“修善”就是修福,福澤綿長。範先生到晚年把他家裏住宅捐獻出來做寺院。他有五個兒子,官都做得很大,其中兩個兒子做到宰相,一個兒子做到禦史大夫。如果像現在臺灣的政治製度,就是兩個兒子曾經做過行政院長,一個做過監察院長。範仲淹死了之後,買不起棺材。什麼原因?兒子效法爸爸,自己都刻苦節儉,努力行善。一家人行善,世世代代行善。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不能忍辱”。就是在得意的時候,盡量過奢侈的生活,不肯幫助別人,盡情去享受。
“威勢無幾,隨以磨滅”。真是所謂人的壽命,如石火電光,能有幾天?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天道施張。自然糾舉。茕茕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天道”是講善惡的果報。善惡果報是自然之道。行善一定得善果,造惡必定有惡報。
“自然糾舉”。善惡果報雖然好像沒有人檢舉,自然有鬼神在裏面主宰著,有鬼神司命。
“茕茕忪忪”。“茕茕”是驚慌失措。“忪忪”是無依…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