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內證的功夫、內證的境界,一般人很難體會。下面所講的,是表現于外面的。這我們容易懂。
表現于外面,“自然嚴整”。“嚴”是莊嚴,“整”是整齊,有條不紊。他是自然的。不是有意去造作的,不必經過刻意思惟,不需要裝飾。真正做到了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自然。
我們凡夫爲什麼不自然?我們會被外境所轉。凡事要考慮時代的潮流,俗話說考慮到流行。現在這個樣子流不流行?那就不自然。想到流行,你就被外境所轉了。
真正功夫純熟的人,不受外境所轉,真的做到了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他就“自然嚴整”。
“檢斂端直”。“檢”是檢點。“斂”就是收斂。“端”是講的身。眼、耳、鼻、舌、身都要端。“端”是端正。“直”是講心。身端心直。直心就是真心,所以“直心是道場”。底下兩句就是端直的樣子。
“身心潔淨”是心清淨,身清淨。心地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是心清淨。身體一塵不染。
“無有愛貪”。諸位要曉得,“愛貪”是很麻煩事情,是“毒”。我們身爲什麼不清淨?就是因爲有這些毒素在裏頭。什麼時候把這些毒清除掉,我們身心就潔淨了。只要有這些在,身體就怎麼洗也洗不幹淨。這就是貪、嗔、癡叁毒。一定要把它舍掉,恢複到身心清淨。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志願。他們生到西方世界,目的是親近阿彌陀佛,親近海會大衆,在西方世界成就無上菩提,在十方世界幫助諸佛度化衆生。這個志願“安定”,從來沒有改變過。“無增缺減”形容它非常的安定。
求道和正。不誤傾斜。
求道要用平和的方法,要用中正的心態。不像我們這個社會上有一些人,求道意願很強,但是他的心不和、不平、不中、不正。于是怎麼樣?他的熱心是值得贊歎的,他走上邪道了。就是“傾斜”。本來發心是學佛的,到後來他學魔了,把魔當做佛。這就是産生了誤會,誤入了歧途。原因就是他求道的心態錯誤了。求道的心一定要和,一定要正。這個非常重要。
怎樣才做到“和”與“正”?下面就說得好。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于繩墨。鹹爲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這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人,他們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表現。我們讀了要深深的反省,要向他們學習。
“隨經”。一定要隨經中的教訓,就是依教修行。我們修行的依據,無論是理論上的依據,方法上的依據,境界上的依據,都是經典。“經”是佛說的。
“約令”。“約”是約束,“令”是命令。佛在經上講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這是佛對我們的命令。佛教我們四弘誓願,佛教我們四依法,那是佛對我們的約束,我們都要遵守。
“不敢蹉跌”。這一句話的意思是決定不能違背。佛教我們做的,我們就做;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就決定不做。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訓。
“若于繩墨”。“繩墨”是比喻,現在看不到了。從前木匠要鋸直一塊板子,他會用墨鬥,將一條線拉到墨汁,彈一條直線,照著鋸,那叫繩墨。現在用尺畫了,從前是用繩墨。意思就是標准。我們修正心,修正行爲的標准,就是經典。經典中佛對于我們的約令,我們一定要遵守。
“鹹爲道慕”。沒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心裏面所羨慕的,天天所想的,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念念不忘的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誨。除此之外,別無妄念。
“曠無他念”。“他念”就是妄想。“曠”是空曠,比喻心地。除了仰慕佛陀之外,心裏面什麼妄念都沒有。
“無有憂思”。“憂思”就是牽挂、憂慮。憂慮、牽挂都沒有。
自然無爲。虛空無立。
“自然無爲”。這是真實安住在無爲法中。就像佛在《金剛經》裏講的境界:“應無所住”(後面講的“作得善願”,就是“而生其心”)。他是自然達到這個境界,不是有意去修的。
“虛空無立”。“虛空”是講心。心就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清淨心中確實是一法不立的。
淡安無欲。
“淡”是淡薄,“安”是安然。不但世間這些欲望沒有了,佛法之中也沒有欲望。如果說世間欲望沒有了,對佛法還有強烈的欲望,這個人沒有成就。爲什麼?他的欲沒斷。佛是教你把欲去掉,不是教你把欲換對象。換對象就錯了,所以他沒有辦法超過欲界。佛法之中也沒有欲望,才是真正超越了,真正是“無所住”了。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裏。過度解脫。
前面講了像《金剛經》上“應無所住”。“無所住”不是沒事。沒事,那佛法就變成消極,對社會、對衆生沒有絲毫的建樹,也沒有利益。無所住之後,“做得善願”,那就是“而生其心”了。此時生起這個心,是菩薩的心願。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要幫助苦難的衆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這是佛菩薩的事業。成佛之後,這就是他的事業,他要去做的。
“盡心求索”。求什麼?索什麼?求這些善巧方便。觀察一切衆生的根基,盡心求度生的方法。什麼樣的衆生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幫助他,使他能信受奉行,使他能在短時間真正的開悟,真正能達到離苦得樂。這是我們講的善巧方便。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慈愍”就是大慈。慈悲心是動力。佛菩薩爲什麼要盡心盡力不辭辛勞去幫助衆生?就是慈悲心在推動。我們世間人每一天勤苦工作,是什麼力量推動?名利在推動。如果沒有名,沒有利,就不作了。菩薩教化衆生這麼樣辛苦,沒有名,又沒有利,是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動他。
“禮義都合”。“禮”是表現在生活上的儀規。“義”是現代人所講的意識心態。這兩樣都是隨著時間變化的。古今之禮不同,中外對義的觀念也不一樣,他要都合。“禮義都合”,這一句話意思很深長。它的意思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化與本土化,這樣才能真正幫得上衆生的忙。如果把這個道理疏忽了,佛法就是古老的佛法。不適合現代人生活的佛法,現代人要它幹什麼?當然就不會要它。
所以佛法裏面講現代化與本土化。雖然沒有這個字樣,意思有,“禮義都合”。所以世尊教我們依意、不依語。語言會隨著時代變的,你要體會他的意思。佛雖然沒說過這個話,意思都有了,那就對了。
就好像前些年,大家爭論“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的名詞在經典裏面確實找不到,是祖師說的。于是大家起來反駁了。可是經裏有沒有這個意思?有。經裏面講四土叁輩九品。如果不帶業,那來的四土叁輩九品?不帶業是平等的,帶業就不平等。帶得少的,品位就高;帶得多的,品位就低,這才有四土叁輩九品。所以我們要懂得意思,依意不依語,知道自己現在應該怎麼做。
“苞羅表裏”。“表”就是外表,就是事。“裏”就是道理、理論。“理”跟“事”圓滿的包容,我們才能度現代的人、幫現代人的忙。所以佛法不是死的,是活潑的。在那一個時代,有那一個時代的講法,那個時代的人就能得用處。在那個地區,有那個地區的講法,他才都適合。
“過度解脫”。“過度”就是超過。才能超過,才能度脫一切苦難的衆生,使他們都得到解脫。“解脫”就是今天講的自由、自在、幸福、美滿。
這幾句話確實使我們體會到,佛法的本土化跟現代化的宣揚,非常重要。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