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六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八地以上的菩萨来讲,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这是“佛告弥勒菩萨”,“佛”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称说。这一句话我们就不能当普通的话来看。那他们的功德、智慧实在就是真的无量无边,佛都没有办法说出。

  

这里世尊用“声闻、菩萨”,这一句话就说得很有道理。如果不说声闻、但说菩萨,我们会想这一定是地上菩萨,一定是法身大士;一加上声闻,初信位的菩萨也包括在其中。初信位的菩萨,功德智慧,世尊也不可称说。这就变成了难信之法了,就变成不可思议了。这是什么缘故?

  

实在说我们发愿往生,一品烦恼也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当然很低,大概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可是经上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他的愿力加持,使这些人都做了阿鞞跋致菩萨。“阿鞞跋致”翻成中文是“不退转”。什么样的菩萨才是标准的阿鞞跋致菩萨?这大、小乘经上都说七地以上。这个地位就太高了。由此可知,我们一到那边,就变成七地以上的大菩萨了。

  

诸位要知道,平常要想修到这个地位,要用两个阿僧祗劫的时间。两个阿僧祗劫修满了,才能到这个地位,我们今天可以说不费功夫就得到了,就超越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连释迦牟尼佛也说“不可称说”。显示不是我们自己修得的,是仰仗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的功德智慧加给我们,我们也享受到了,也得到了。是这个意思。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这是总结前面所说的。“国土微妙”,因为它是法性土。“安乐,清净若此”。“若此”,是像前面所说的。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这两句话是世尊劝我们应当努力求生净土。为什么不努力断恶修善?一切善行之中是以念佛为最善,劝人念佛为最善。

  

“念道之自然”。“道”就是讲的真心本性,佛法里常讲的真如本性。“自然”是讲心性的大用。心性的作用是自然的。

  

这一句阿弥陀佛,原本就是心性的德号。自古以来,此界、他方(他方是指诸佛的世界),都是以念佛成佛,这是自然的。

  

又佛在很多大乘经典里面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想佛的时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念道之自然。所以念佛成佛,念菩萨成菩萨。念头重要。念头就是心性的作用。所以觉悟的作用就现四圣法界;迷了也起作用,迷的作用就是六道凡夫的现象。所以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念道之自然。里面最上上乘的是念佛成佛。

  

下面为我们介绍西方世界的生活状况。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

  

“出入”是指的西方极乐世界。世界之大,我们没法子想像。这里所讲的“出入”,可能就是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时空元次的出入。像我们现在的空间是三度空间。四度空间就很少人能体会了,还有五度空间,有无限度元次的空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得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他有神通、有智慧,他对于多元次的时空随意的出入。因此尽虚空、遍法界,诸佛以及诸佛刹土,全都见到。对佛供养,对众生也供养。

  

何以知道“供养”是对一切?我们在《普贤行愿》里面读过,西方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广修供养,他们岂不是个个都广修无养?这是修福!我们要不肯修,福报从那里来?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世间人人都想有福,但是又不肯修福。福不会从天下掉下来的,一定要自己认真去修。修福方法很多。

  

福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财富。世间人把财富看得很重。财富是福报。财富从那里来?从财布施、财供养得来的。我们不肯修财供养,怎么会得财富?

  

第二是聪明智慧。这也是福报。聪明智慧从那里来的?从法供养来的。

  

第三是健康长寿。我这次到温哥华去参学,见到冯公夏老居士,法安老居士(书写《无量寿经》的。八十多岁了),陈丰子老居士(也八十三岁了)。这些人身体很健康。尤其是冯公夏老居士今年九十二岁,说话声音宏量,动作跟年轻人一样。这是前世无畏布施的果报。我看到非常欢喜。他们前生都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今天在这个世间三种果报都具足了。他们生活过得很好,那是财布施的果报;聪明、智慧在这一代都很了不起,是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这要广修供养才行。

  

布施、供养,讲求的是福田。修福,要种福田。福田在那里?种子要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它会生长,会开花结果。假如种子种错了,种在沙石里,不但它不会生长,不会开花结果,连种子也会烂掉。所以修福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认识福田。像农夫种植,选择好的田地,才有好的收成。佛在经典里面告诉过我们这些事情。

  

佛讲福田有三种。第一种孝养父母,是“恩田”。父母对我们有极大的恩惠。第二是奉事师长。师长教诲我们,成就我们,我们对他要恭敬,是“敬田”。第三种是一切众生,特别是一些苦难众生,我们要以大慈悲心去对待他们,是“悲田”。所以福田有恩田、有敬田、有悲田。我们要有智慧去拣别。我们的福真的种上了,将来才能得到福报。

  

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经常不断出入十方诸佛刹土,供养诸佛、供养众生,所以西方世界人修福,的确是非常方便。

  

“观经行道”。这一句是讲修慧。经怎么“观”法?“观”是观照。依照诸佛在经中所说的这些道理、因果、事实,很冷静地去观察。十方世界的状况,果然跟佛在经上讲得完全一样,把诸佛如来所说的经都证实了,这叫“观经”,这叫“行道”。这样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人,他们日常生活是福慧双修。这真正是难得。

  

喜乐久习。

  

“喜”是法喜充满、幸福快乐。“久习”是长久时间在学习。所学是福慧双修。底下说他们的成就。

  

才猛智慧。

  

这与前面赞叹法藏比丘“高才勇哲”的意思是一样的。“才”是他的才华。“猛”是形容他的敏捷。他智慧充满。

  

心中不回。

  

信心坚定不退。“中回”是中道退转。“回”是回头,退转的意思。他们是永远不退转的。

  

意无懈时。

  

前一句是永远不退,坚定不退。这一句是精进,无有懈怠。像普贤十大愿王,每一愿的末后都是“无有疲厌”。他们修行永远不会感觉到疲劳,不会感觉到厌倦。这是精进的样子。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从外面看,这些菩萨非常安详,做什么事情都慢慢的。“缓”是缓慢的,安闲无事的样子。内里面是十分的精进。外面的样子非常安详、缓慢,看不出怎么用功法。

  

“内独驶急”,实在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驶急”是真的净念相继,净念一个接著一个,永远没有间断。可以用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不夹杂、不间断”,来解释这一句。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

  

这三句形容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们相处,每个人的心量都像虚空一样,所谓“心包太虚、量舟沙界”。

  

我们讲“六和敬”,讲“和合”。和合还是有界线。“和”要到“容”,界线就没有了。像水乳,牛奶跟水合起来,界线没有了。像荼杯、荼盖和起来就有界线。“和合”有界线,“容”就没有界线。“容”比“和合”意思要深得多了。

  

“容容虚空”。那么多大众在一块相处,合容的状态就跟虚空一样,没有一点痕迹,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境界。

  

“适得其中”。“中”是中道。我们真心本性合容法界,自然包含法界的一切万法,容成了一体。这个时候起用,实在讲,说不出一个名词,不得已用一个“中”。佛用这个字,儒家讲“中庸”也说的这个字。确实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跟孔子没有见过面,两个人的学说也没有接触过,他们所说的居然这样的接近,这很不可思议。

  

“中表相应”。“表”是形象。“中”就是心性。表里一如,万法圆融,事事无碍,这就相应了。《华严经》里讲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中表相应”就是这样的境界。

  

西方殊胜的功德,像前面世尊讲的“不可称说”的这些功德,都是因为他们做到了“适得其中,中表相应”,所以做到这样的圆满,这样的究竟。这是真实功夫。

  

自然严整。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前面所说的,完全是心…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