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八地以上的菩薩來講,是可以說得通的。但是這是“佛告彌勒菩薩”,“佛”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稱說。這一句話我們就不能當普通的話來看。那他們的功德、智慧實在就是真的無量無邊,佛都沒有辦法說出。

  

這裏世尊用“聲聞、菩薩”,這一句話就說得很有道理。如果不說聲聞、但說菩薩,我們會想這一定是地上菩薩,一定是法身大士;一加上聲聞,初信位的菩薩也包括在其中。初信位的菩薩,功德智慧,世尊也不可稱說。這就變成了難信之法了,就變成不可思議了。這是什麼緣故?

  

實在說我們發願往生,一品煩惱也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當然很低,大概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可是經上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他的願力加持,使這些人都做了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翻成中文是“不退轉”。什麼樣的菩薩才是標准的阿鞞跋致菩薩?這大、小乘經上都說七地以上。這個地位就太高了。由此可知,我們一到那邊,就變成七地以上的大菩薩了。

  

諸位要知道,平常要想修到這個地位,要用兩個阿僧祗劫的時間。兩個阿僧祗劫修滿了,才能到這個地位,我們今天可以說不費功夫就得到了,就超越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連釋迦牟尼佛也說“不可稱說”。顯示不是我們自己修得的,是仰仗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的功德智慧加給我們,我們也享受到了,也得到了。是這個意思。

  

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這是總結前面所說的。“國土微妙”,因爲它是法性土。“安樂,清淨若此”。“若此”,是像前面所說的。

  

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

  

這兩句話是世尊勸我們應當努力求生淨土。爲什麼不努力斷惡修善?一切善行之中是以念佛爲最善,勸人念佛爲最善。

  

“念道之自然”。“道”就是講的真心本性,佛法裏常講的真如本性。“自然”是講心性的大用。心性的作用是自然的。

  

這一句阿彌陀佛,原本就是心性的德號。自古以來,此界、他方(他方是指諸佛的世界),都是以念佛成佛,這是自然的。

  

又佛在很多大乘經典裏面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想佛的時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念道之自然。所以念佛成佛,念菩薩成菩薩。念頭重要。念頭就是心性的作用。所以覺悟的作用就現四聖法界;迷了也起作用,迷的作用就是六道凡夫的現象。所以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念道之自然。裏面最上上乘的是念佛成佛。

  

下面爲我們介紹西方世界的生活狀況。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

  

“出入”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世界之大,我們沒法子想像。這裏所講的“出入”,可能就是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時空元次的出入。像我們現在的空間是叁度空間。四度空間就很少人能體會了,還有五度空間,有無限度元次的空間。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得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他有神通、有智慧,他對于多元次的時空隨意的出入。因此盡虛空、遍法界,諸佛以及諸佛刹土,全都見到。對佛供養,對衆生也供養。

  

何以知道“供養”是對一切?我們在《普賢行願》裏面讀過,西方世界的人“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廣修供養,他們豈不是個個都廣修無養?這是修福!我們要不肯修,福報從那裏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世間人人都想有福,但是又不肯修福。福不會從天下掉下來的,一定要自己認真去修。修福方法很多。

  

福報分爲叁大類。第一是財富。世間人把財富看得很重。財富是福報。財富從那裏來?從財布施、財供養得來的。我們不肯修財供養,怎麼會得財富?

  

第二是聰明智慧。這也是福報。聰明智慧從那裏來的?從法供養來的。

  

第叁是健康長壽。我這次到溫哥華去參學,見到馮公夏老居士,法安老居士(書寫《無量壽經》的。八十多歲了),陳豐子老居士(也八十叁歲了)。這些人身體很健康。尤其是馮公夏老居士今年九十二歲,說話聲音宏量,動作跟年輕人一樣。這是前世無畏布施的果報。我看到非常歡喜。他們前生都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所以今天在這個世間叁種果報都具足了。他們生活過得很好,那是財布施的果報;聰明、智慧在這一代都很了不起,是法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這要廣修供養才行。

  

布施、供養,講求的是福田。修福,要種福田。福田在那裏?種子要種在肥沃的土壤中,它會生長,會開花結果。假如種子種錯了,種在沙石裏,不但它不會生長,不會開花結果,連種子也會爛掉。所以修福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認識福田。像農夫種植,選擇好的田地,才有好的收成。佛在經典裏面告訴過我們這些事情。

  

佛講福田有叁種。第一種孝養父母,是“恩田”。父母對我們有極大的恩惠。第二是奉事師長。師長教誨我們,成就我們,我們對他要恭敬,是“敬田”。第叁種是一切衆生,特別是一些苦難衆生,我們要以大慈悲心去對待他們,是“悲田”。所以福田有恩田、有敬田、有悲田。我們要有智慧去揀別。我們的福真的種上了,將來才能得到福報。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經常不斷出入十方諸佛刹土,供養諸佛、供養衆生,所以西方世界人修福,的確是非常方便。

  

“觀經行道”。這一句是講修慧。經怎麼“觀”法?“觀”是觀照。依照諸佛在經中所說的這些道理、因果、事實,很冷靜地去觀察。十方世界的狀況,果然跟佛在經上講得完全一樣,把諸佛如來所說的經都證實了,這叫“觀經”,這叫“行道”。這樣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他們日常生活是福慧雙修。這真正是難得。

  

喜樂久習。

  

“喜”是法喜充滿、幸福快樂。“久習”是長久時間在學習。所學是福慧雙修。底下說他們的成就。

  

才猛智慧。

  

這與前面贊歎法藏比丘“高才勇哲”的意思是一樣的。“才”是他的才華。“猛”是形容他的敏捷。他智慧充滿。

  

心中不回。

  

信心堅定不退。“中回”是中道退轉。“回”是回頭,退轉的意思。他們是永遠不退轉的。

  

意無懈時。

  

前一句是永遠不退,堅定不退。這一句是精進,無有懈怠。像普賢十大願王,每一願的末後都是“無有疲厭”。他們修行永遠不會感覺到疲勞,不會感覺到厭倦。這是精進的樣子。

  

外若遲緩。內獨駛急。

  

從外面看,這些菩薩非常安詳,做什麼事情都慢慢的。“緩”是緩慢的,安閑無事的樣子。內裏面是十分的精進。外面的樣子非常安詳、緩慢,看不出怎麼用功法。

  

“內獨駛急”,實在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駛急”是真的淨念相繼,淨念一個接著一個,永遠沒有間斷。可以用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不夾雜、不間斷”,來解釋這一句。

  

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

  

這叁句形容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衆們相處,每個人的心量都像虛空一樣,所謂“心包太虛、量舟沙界”。

  

我們講“六和敬”,講“和合”。和合還是有界線。“和”要到“容”,界線就沒有了。像水乳,牛奶跟水合起來,界線沒有了。像荼杯、荼蓋和起來就有界線。“和合”有界線,“容”就沒有界線。“容”比“和合”意思要深得多了。

  

“容容虛空”。那麼多大衆在一塊相處,合容的狀態就跟虛空一樣,沒有一點痕迹,而成爲一個整體。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

  

“適得其中”。“中”是中道。我們真心本性合容法界,自然包含法界的一切萬法,容成了一體。這個時候起用,實在講,說不出一個名詞,不得已用一個“中”。佛用這個字,儒家講“中庸”也說的這個字。確實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因爲釋迦牟尼佛跟孔子沒有見過面,兩個人的學說也沒有接觸過,他們所說的居然這樣的接近,這很不可思議。

  

“中表相應”。“表”是形象。“中”就是心性。表裏一如,萬法圓融,事事無礙,這就相應了。《華嚴經》裏講的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中表相應”就是這樣的境界。

  

西方殊勝的功德,像前面世尊講的“不可稱說”的這些功德,都是因爲他們做到了“適得其中,中表相應”,所以做到這樣的圓滿,這樣的究竟。這是真實功夫。

  

自然嚴整。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前面所說的,完全是心…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