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七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七卷
昨天講到依教修行,“隨經約令”。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也就是佛門常講的“離苦得樂”。
真能到“自然無爲,虛空無立,淡安無欲”,這是精神生活上最高的享受。世法裏常說的清心寡欲。這樣的境界,與真心與本性就能相應。功夫再要向上提升,就是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境界。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確實佛法弘揚超越所有一切界限,真正是如佛所說“應機施教”。又像《法華經》裏面普門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而度脫之。我們看到這麼高的一個原理、原則,這才知道在十法界裏面,一切衆生接觸到佛法,沒有不生歡喜心的。爲什麼?完全契合他自身的需求,這才是真正契機。
“苞羅表裏,過度解脫”。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圓滿。“表裏”是盡虛空、遍法界的表裏。“裏”就是法性,“表”就是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相,都是真性變現出來的。“過度解脫”,“過”是超過,度越。此地的解脫不僅僅是指六道輪回,而是真正超越了十法界。六道輪回是小的解脫,大的解脫是十法界。
下面這兩段是敘說解脫者生活自在的狀況。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自然”就無需要作意,就不需要有意的。“保守”。“保”是保任,“守”是守持,就是自性。一切作爲都不離自性。“真真潔白”,永遠是一塵不染。不但在四聖法界,即使在六凡法界、叁途法界,地獄法界,也是潔白不染。我們凡夫看的是有汙染,佛與大菩薩境界裏確實是不染的。
正如同《壇經》上所說的,我們世間凡夫總是心裏面憂慮、牽挂太多了,而六祖的看法是本來無一物。諸位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並不是指他自己,一切衆生心性裏都是本來無一物的。他見到事實的真相,是自性本淨。他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字清淨”。諸佛的自性本來清淨,他自己的心性本來清淨,一切衆生的心性也是本來清淨。人家見性不著相,我們凡夫著相不見性,差別就在此地。
譬如兩個人看電視,一個人執著電視裏的畫面,把電視銀幕都忘掉了;一個人注意電視的銀幕,沒有看到裏面的畫面。銀幕就好比本性,確實裏面沒有東西、沒有染汙,畫面再多也沒有絲毫染汙,這是本來無一物。執著相的人被這些妄想汙染。相既然是虛妄的,虛妄怎麼能汙染?所以佛法講相都叫虛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就不能染汙真性,所以真性永遠是潔白的。“真真潔白”。
“志願無上,淨定安樂”。求證佛果、廣度衆生,這是菩薩們無上的志願。爲什麼一定要成佛果,才能度衆生?如果不成佛果,度衆生就不能圓滿、不能究竟。譬如說你證到等覺菩薩,其他等覺菩薩跟你地位相同,你度他就比較困難;你必須比他高,他才能接受,他才能聽你的。你的智慧、德能、地位跟他平等,你就不能度他。再說如來果地上,智慧、德能達到究竟圓滿,教化衆生決定沒有過失。菩薩還有幾品根本無明沒有斷盡,容或有些偏差。偏差縱然不大,還是有點小偏差,這就是他的智慧、德能不圓滿。這就是菩薩爲什麼一定要求成佛道。求成佛道是爲了普度衆生、圓度衆生。他的志願、他的行門,確實都能安住淨定不動。
《彌陀經》講六方佛。東方第一尊佛阿※鞞佛,就是代表不動地的意思。心要清“淨”,心要“定”。心定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法門,就容易成就。這樣的修學才能得到“安樂”。佛法常講“法喜充滿”,這是真實的享受。
底下這一段更不可思議,是世尊爲我們敘說開悟的境界。佛家常講“開悟”。底下這幾句就是開悟的樣子。佛 雖然說得很明白,可是我們還是不好懂,原因是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這是開悟人的境界。
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一旦開達明徹”。“一但”就是禅家常講的“豁然”。豁然開悟了。因緣具足,這個人開悟了。一般來說,“因”是禅定,是相當深度的禅定。人能住在定中。前面講到“淨定安樂”,這是開悟的象征。如果做不到淨定安樂,開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淨定安樂”是開悟的一個預兆,達到很深的定功,不一定在什麼因緣之下,豁然大悟。
“開達明徹”。“開”是心開,“達”是通達。心得開明,一切通達。佛法通達,世間法也通達,無有一法不通達,這是開悟的樣子。“明徹”。“明”是光明,也可以解釋爲明了。“徹”是徹底、透徹。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透徹的明了。這就是佛法裏面講的正覺。正確而沒有錯誤的覺悟,不但現前諸法通達明了了,過去的、未來的,真正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淨土宗不參禅,如何能達到這個境界?諸位要曉得,淨宗跟禅宗用的方法不一樣。禅宗用的是參究,淨宗用的是念佛。方法雖然不相同,功效相同。其實,念佛的功效往往超過參禅。念佛要會念,這很重要。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就用念佛的方法,一直到成佛。他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此地講的“開達明徹”,就是禅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淨宗用一句佛號同樣達到這個境界,實在說比參禅來得穩當。參禅,如果緣不具足,常常會惹魔來幹擾。念佛人沒有這種麻煩,平平安安地契入“理一心不亂”的境界。理一心就是跟禅宗的明心見性完全相同。從事一心到理一心。
底下這幾句是說明悟了的境界,也就是見性時的境界。換句話說,他們的人生觀與宇宙觀跟我們炯然不同。
“自然中自然相”。此地連著說了八個“自然”,禅意很濃,而且很深。此地所講的自然,跟《楞嚴經》上講的自然不相同。《楞嚴經》上的自然是外道所說的“無因”,找不到因緣,他說是自然。此地的自然是“法爾自然”,它的因就是自性,緣也是自性。“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中”就是真如本性之中。真如本性是萬法之本體,它自然現相。
世尊在《華嚴》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然相”就是“唯心所現”,它自然現相。這個時候,覺悟的人恍然明白了。明白“理事一如,性相不二”。真如本性在那裏?原來這一切相就是。這個境界初學很難體會。
唐朝賢首國師在皇宮裏,對帝王大臣說這個境界的時候,他用金與金器來做比喻。華嚴宗裏面有一篇文章叫《金師子章》,就用比喻來說明這樁事實。“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能變,器是所變。譬如今天我們講臺所有的陳設、花朵全部是黃金做的。著相的人見不到黃金,只看到花。見性的人看到,樣樣都是金,所以頭頭是道,無有一法不是。這就是所謂“當相即道,集事而真”。心跟相沒有兩樣,確實如此。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也就是說迷得最深的就是“我執”。其實我們的樣子也是自性當中變現的一個相,跟所有一切萬相沒有差別。但是我們對于自己的相特別執著,認爲這是“我”,這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或是更次要的。在這裏面生了分別、執著。本來是清淨平等的,現在變成汙染不平等。錯就錯在這裏,迷就迷在這裏。
悟了以後才曉得我們的身跟萬相是一樣的,沒有絲毫差別。一切現象是幻化而生的,我們的身也是幻化而生的。于是對身不執著了,“我執”破了。對于一切境界不執著了,知道這些境界“當相即道,當事即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法也不執著了,“法執”也破了。那就入底下的境界了。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這兩句話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清淨法身,真實解脫”。“自然之有根本”,這一個“自然”是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講的相。這些相的根本是法性,都是從真心本性裏面變現出來的。所以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從相上講,是虛妄的,全真都變成妄相。從性上講,全妄就是真性,于是真妄也不二。
我們凡夫把“真、妄”認爲是兩樁事情,“性、相”也認爲是兩樁事情。把所有一切法都認爲是兩樁事情。這是錯了!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個境界實在難以體會。佛在經典上,祖師大德們在開示之中常常用“夢幻”來做比喻。如果細細地從夢幻裏去體會,能得到一點消息。
我們都有夢境的經驗,都做過夢。夢醒之後,回想剛才夢境,還清清楚楚,可是我們知道夢境不存在。正在做夢的時候,其實夢境也不存在,而是自己不覺,以爲它存在,其實是不存在的。夢中,當然有自己,也會夢到很多人,夢到山河大地。夢裏面自己是自…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