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七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七卷
昨天讲到依教修行,“随经约令”。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也就是佛门常讲的“离苦得乐”。
真能到“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这是精神生活上最高的享受。世法里常说的清心寡欲。这样的境界,与真心与本性就能相应。功夫再要向上提升,就是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境界。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确实佛法弘扬超越所有一切界限,真正是如佛所说“应机施教”。又像《法华经》里面普门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度脱之。我们看到这么高的一个原理、原则,这才知道在十法界里面,一切众生接触到佛法,没有不生欢喜心的。为什么?完全契合他自身的需求,这才是真正契机。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圆满。“表里”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表里。“里”就是法性,“表”就是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相,都是真性变现出来的。“过度解脱”,“过”是超过,度越。此地的解脱不仅仅是指六道轮回,而是真正超越了十法界。六道轮回是小的解脱,大的解脱是十法界。
下面这两段是叙说解脱者生活自在的状况。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自然”就无需要作意,就不需要有意的。“保守”。“保”是保任,“守”是守持,就是自性。一切作为都不离自性。“真真洁白”,永远是一尘不染。不但在四圣法界,即使在六凡法界、三途法界,地狱法界,也是洁白不染。我们凡夫看的是有污染,佛与大菩萨境界里确实是不染的。
正如同《坛经》上所说的,我们世间凡夫总是心里面忧虑、牵挂太多了,而六祖的看法是本来无一物。诸位要知道“本来无一物”,并不是指他自己,一切众生心性里都是本来无一物的。他见到事实的真相,是自性本净。他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字清净”。诸佛的自性本来清净,他自己的心性本来清净,一切众生的心性也是本来清净。人家见性不著相,我们凡夫著相不见性,差别就在此地。
譬如两个人看电视,一个人执著电视里的画面,把电视银幕都忘掉了;一个人注意电视的银幕,没有看到里面的画面。银幕就好比本性,确实里面没有东西、没有染污,画面再多也没有丝毫染污,这是本来无一物。执著相的人被这些妄想污染。相既然是虚妄的,虚妄怎么能污染?所以佛法讲相都叫虚妄。《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就不能染污真性,所以真性永远是洁白的。“真真洁白”。
“志愿无上,净定安乐”。求证佛果、广度众生,这是菩萨们无上的志愿。为什么一定要成佛果,才能度众生?如果不成佛果,度众生就不能圆满、不能究竟。譬如说你证到等觉菩萨,其他等觉菩萨跟你地位相同,你度他就比较困难;你必须比他高,他才能接受,他才能听你的。你的智慧、德能、地位跟他平等,你就不能度他。再说如来果地上,智慧、德能达到究竟圆满,教化众生决定没有过失。菩萨还有几品根本无明没有断尽,容或有些偏差。偏差纵然不大,还是有点小偏差,这就是他的智慧、德能不圆满。这就是菩萨为什么一定要求成佛道。求成佛道是为了普度众生、圆度众生。他的志愿、他的行门,确实都能安住净定不动。
《弥陀经》讲六方佛。东方第一尊佛阿※鞞佛,就是代表不动地的意思。心要清“净”,心要“定”。心定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法门,就容易成就。这样的修学才能得到“安乐”。佛法常讲“法喜充满”,这是真实的享受。
底下这一段更不可思议,是世尊为我们叙说开悟的境界。佛家常讲“开悟”。底下这几句就是开悟的样子。佛 虽然说得很明白,可是我们还是不好懂,原因是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这是开悟人的境界。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一旦开达明彻”。“一但”就是禅家常讲的“豁然”。豁然开悟了。因缘具足,这个人开悟了。一般来说,“因”是禅定,是相当深度的禅定。人能住在定中。前面讲到“净定安乐”,这是开悟的象征。如果做不到净定安乐,开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净定安乐”是开悟的一个预兆,达到很深的定功,不一定在什么因缘之下,豁然大悟。
“开达明彻”。“开”是心开,“达”是通达。心得开明,一切通达。佛法通达,世间法也通达,无有一法不通达,这是开悟的样子。“明彻”。“明”是光明,也可以解释为明了。“彻”是彻底、透彻。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透彻的明了。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正觉。正确而没有错误的觉悟,不但现前诸法通达明了了,过去的、未来的,真正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净土宗不参禅,如何能达到这个境界?诸位要晓得,净宗跟禅宗用的方法不一样。禅宗用的是参究,净宗用的是念佛。方法虽然不相同,功效相同。其实,念佛的功效往往超过参禅。念佛要会念,这很重要。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就用念佛的方法,一直到成佛。他念佛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此地讲的“开达明彻”,就是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净宗用一句佛号同样达到这个境界,实在说比参禅来得稳当。参禅,如果缘不具足,常常会惹魔来干扰。念佛人没有这种麻烦,平平安安地契入“理一心不乱”的境界。理一心就是跟禅宗的明心见性完全相同。从事一心到理一心。
底下这几句是说明悟了的境界,也就是见性时的境界。换句话说,他们的人生观与宇宙观跟我们炯然不同。
“自然中自然相”。此地连著说了八个“自然”,禅意很浓,而且很深。此地所讲的自然,跟《楞严经》上讲的自然不相同。《楞严经》上的自然是外道所说的“无因”,找不到因缘,他说是自然。此地的自然是“法尔自然”,它的因就是自性,缘也是自性。“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中”就是真如本性之中。真如本性是万法之本体,它自然现相。
世尊在《华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自然相”就是“唯心所现”,它自然现相。这个时候,觉悟的人恍然明白了。明白“理事一如,性相不二”。真如本性在那里?原来这一切相就是。这个境界初学很难体会。
唐朝贤首国师在皇宫里,对帝王大臣说这个境界的时候,他用金与金器来做比喻。华严宗里面有一篇文章叫《金师子章》,就用比喻来说明这桩事实。“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能变,器是所变。譬如今天我们讲台所有的陈设、花朵全部是黄金做的。著相的人见不到黄金,只看到花。见性的人看到,样样都是金,所以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这就是所谓“当相即道,集事而真”。心跟相没有两样,确实如此。
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也就是说迷得最深的就是“我执”。其实我们的样子也是自性当中变现的一个相,跟所有一切万相没有差别。但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相特别执著,认为这是“我”,这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或是更次要的。在这里面生了分别、执著。本来是清净平等的,现在变成污染不平等。错就错在这里,迷就迷在这里。
悟了以后才晓得我们的身跟万相是一样的,没有丝毫差别。一切现象是幻化而生的,我们的身也是幻化而生的。于是对身不执著了,“我执”破了。对于一切境界不执著了,知道这些境界“当相即道,当事即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法也不执著了,“法执”也破了。那就入底下的境界了。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这两句话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清净法身,真实解脱”。“自然之有根本”,这一个“自然”是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讲的相。这些相的根本是法性,都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从相上讲,是虚妄的,全真都变成妄相。从性上讲,全妄就是真性,于是真妄也不二。
我们凡夫把“真、妄”认为是两桩事情,“性、相”也认为是两桩事情。把所有一切法都认为是两桩事情。这是错了!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个境界实在难以体会。佛在经典上,祖师大德们在开示之中常常用“梦幻”来做比喻。如果细细地从梦幻里去体会,能得到一点消息。
我们都有梦境的经验,都做过梦。梦醒之后,回想刚才梦境,还清清楚楚,可是我们知道梦境不存在。正在做梦的时候,其实梦境也不存在,而是自己不觉,以为它存在,其实是不存在的。梦中,当然有自己,也会梦到很多人,梦到山河大地。梦里面自己是自…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