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内证的功夫、内证的境界,一般人很难体会。下面所讲的,是表现于外面的。这我们容易懂。
表现于外面,“自然严整”。“严”是庄严,“整”是整齐,有条不紊。他是自然的。不是有意去造作的,不必经过刻意思惟,不需要装饰。真正做到了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自然。
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自然?我们会被外境所转。凡事要考虑时代的潮流,俗话说考虑到流行。现在这个样子流不流行?那就不自然。想到流行,你就被外境所转了。
真正功夫纯熟的人,不受外境所转,真的做到了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以他就“自然严整”。
“检敛端直”。“检”是检点。“敛”就是收敛。“端”是讲的身。眼、耳、鼻、舌、身都要端。“端”是端正。“直”是讲心。身端心直。直心就是真心,所以“直心是道场”。底下两句就是端直的样子。
“身心洁净”是心清净,身清净。心地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是心清净。身体一尘不染。
“无有爱贪”。诸位要晓得,“爱贪”是很麻烦事情,是“毒”。我们身为什么不清净?就是因为有这些毒素在里头。什么时候把这些毒清除掉,我们身心就洁净了。只要有这些在,身体就怎么洗也洗不干净。这就是贪、嗔、痴三毒。一定要把它舍掉,恢复到身心清净。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志愿。他们生到西方世界,目的是亲近阿弥陀佛,亲近海会大众,在西方世界成就无上菩提,在十方世界帮助诸佛度化众生。这个志愿“安定”,从来没有改变过。“无增缺减”形容它非常的安定。
求道和正。不误倾斜。
求道要用平和的方法,要用中正的心态。不像我们这个社会上有一些人,求道意愿很强,但是他的心不和、不平、不中、不正。于是怎么样?他的热心是值得赞叹的,他走上邪道了。就是“倾斜”。本来发心是学佛的,到后来他学魔了,把魔当做佛。这就是产生了误会,误入了歧途。原因就是他求道的心态错误了。求道的心一定要和,一定要正。这个非常重要。
怎样才做到“和”与“正”?下面就说得好。
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这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人,他们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表现。我们读了要深深的反省,要向他们学习。
“随经”。一定要随经中的教训,就是依教修行。我们修行的依据,无论是理论上的依据,方法上的依据,境界上的依据,都是经典。“经”是佛说的。
“约令”。“约”是约束,“令”是命令。佛在经上讲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这是佛对我们的命令。佛教我们四弘誓愿,佛教我们四依法,那是佛对我们的约束,我们都要遵守。
“不敢蹉跌”。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决定不能违背。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就做;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就决定不做。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训。
“若于绳墨”。“绳墨”是比喻,现在看不到了。从前木匠要锯直一块板子,他会用墨斗,将一条线拉到墨汁,弹一条直线,照著锯,那叫绳墨。现在用尺画了,从前是用绳墨。意思就是标准。我们修正心,修正行为的标准,就是经典。经典中佛对于我们的约令,我们一定要遵守。
“咸为道慕”。没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所羡慕的,天天所想的,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念念不忘的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教诲。除此之外,别无妄念。
“旷无他念”。“他念”就是妄想。“旷”是空旷,比喻心地。除了仰慕佛陀之外,心里面什么妄念都没有。
“无有忧思”。“忧思”就是牵挂、忧虑。忧虑、牵挂都没有。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
“自然无为”。这是真实安住在无为法中。就像佛在《金刚经》里讲的境界:“应无所住”(后面讲的“作得善愿”,就是“而生其心”)。他是自然达到这个境界,不是有意去修的。
“虚空无立”。“虚空”是讲心。心就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清净心中确实是一法不立的。
淡安无欲。
“淡”是淡薄,“安”是安然。不但世间这些欲望没有了,佛法之中也没有欲望。如果说世间欲望没有了,对佛法还有强烈的欲望,这个人没有成就。为什么?他的欲没断。佛是教你把欲去掉,不是教你把欲换对象。换对象就错了,所以他没有办法超过欲界。佛法之中也没有欲望,才是真正超越了,真正是“无所住”了。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前面讲了像《金刚经》上“应无所住”。“无所住”不是没事。没事,那佛法就变成消极,对社会、对众生没有丝毫的建树,也没有利益。无所住之后,“做得善愿”,那就是“而生其心”了。此时生起这个心,是菩萨的心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帮助苦难的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这是佛菩萨的事业。成佛之后,这就是他的事业,他要去做的。
“尽心求索”。求什么?索什么?求这些善巧方便。观察一切众生的根基,尽心求度生的方法。什么样的众生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使他能信受奉行,使他能在短时间真正的开悟,真正能达到离苦得乐。这是我们讲的善巧方便。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慈愍”就是大慈。慈悲心是动力。佛菩萨为什么要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去帮助众生?就是慈悲心在推动。我们世间人每一天勤苦工作,是什么力量推动?名利在推动。如果没有名,没有利,就不作了。菩萨教化众生这么样辛苦,没有名,又没有利,是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动他。
“礼义都合”。“礼”是表现在生活上的仪规。“义”是现代人所讲的意识心态。这两样都是随著时间变化的。古今之礼不同,中外对义的观念也不一样,他要都合。“礼义都合”,这一句话意思很深长。它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得上众生的忙。如果把这个道理疏忽了,佛法就是古老的佛法。不适合现代人生活的佛法,现代人要它干什么?当然就不会要它。
所以佛法里面讲现代化与本土化。虽然没有这个字样,意思有,“礼义都合”。所以世尊教我们依意、不依语。语言会随著时代变的,你要体会他的意思。佛虽然没说过这个话,意思都有了,那就对了。
就好像前些年,大家争论“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的名词在经典里面确实找不到,是祖师说的。于是大家起来反驳了。可是经里有没有这个意思?有。经里面讲四土三辈九品。如果不带业,那来的四土三辈九品?不带业是平等的,带业就不平等。带得少的,品位就高;带得多的,品位就低,这才有四土三辈九品。所以我们要懂得意思,依意不依语,知道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
“苞罗表里”。“表”就是外表,就是事。“里”就是道理、理论。“理”跟“事”圆满的包容,我们才能度现代的人、帮现代人的忙。所以佛法不是死的,是活泼的。在那一个时代,有那一个时代的讲法,那个时代的人就能得用处。在那个地区,有那个地区的讲法,他才都适合。
“过度解脱”。“过度”就是超过。才能超过,才能度脱一切苦难的众生,使他们都得到解脱。“解脱”就是今天讲的自由、自在、幸福、美满。
这几句话确实使我们体会到,佛法的本土化跟现代化的宣扬,非常重要。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六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