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去生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我們要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只要心一動念,就在寶樹當中全部看見了。這是“樹現佛刹願”。見的相就像明鏡,睹其面像,看得清楚、明白。
我作佛時。所居佛刹。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這是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這一段爲我們介紹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廣大,用現代話來說,它是非常大的超級星球。“嚴”是莊嚴,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美。非常之美。“淨”是幹淨。
“光瑩如鏡”。它的光明,瑩潔就像明鏡一樣。
“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個星球放光,有非常美的光明。地球也有光,我們在地球上沒有感觸,太空人飛到太空,照出一些照片,我們看到地球在太空當中,是藍色的,也是很美的一個星球。它放光,所以在外面看星球都有光明。地球的光,是反射的光。光的色彩是與星球物質有關系。
西方世界的物質本身放光,所以徹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衆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一切有緣的衆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都生希有之心,生尊重的心,歡喜心,好樂心。那一類的衆生能見到?心地清淨的人,就見到了。我們今天見不到這個光明,見不到這個星球,是我們的心有障礙。只要修清淨心,心淨則國土淨,心地清淨,我們的能力就大了。十方諸佛刹土,有很多我們能見得到、能與它起感應道交。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
這是第四十叁“寶香普薰願”。西方世界,他的物質沒有一樣不放香氣,非常好聞的。“寶香”是嗅覺的享受。種種光麗,是視覺的享受。
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衆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西方世界寶香,我們有沒有機會聞到?可能偶而有機會。也許我們同學當中,有這種經驗的人。這是與佛有緣,過去生中的善根成熟時,佛力加持,讓我們能聞到寶香。這種機會比見到光明的機會要多,要來得容易。緣成熟了,你就可能遇到。這個香氣,確實是世間所沒有的。我們感覺一陣異香,時間或長、或短,短的幾秒鍾,長的可能有一分鍾。有這種感應的人不少。可見得這是事實,不是虛假的。這是香光莊嚴,是極其美好的世界。
到這個地方,彌陀的本願把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的概況都介紹出來了。後面第四十四到四十八願,這五願是佛特別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這些菩薩度化衆生。願力很強,他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是他們對于西方世界非常向往,自己還沒去,到處勸別人去。因此他們的願力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也相應、也契合。後面五願是阿彌陀佛對于這些菩薩特別的加持。
我作佛時。十方佛刹。諸菩薩衆。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叁昧。諸深總持。住叁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段包括第四十四“普等叁昧願”,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這是特別講他方世界的菩薩們。
“聞我名已”。他們有緣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讀到《無量壽經》,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也能跟西方世界的大衆相等。這是彌陀對他們的加持。
他能得清淨心,能得大自在。“解脫”就是大自在,自行化他,都能隨心如意。“普等叁昧”。“普”是普遍,“等”是等于。等于如來果地上的叁昧。是正受,是正常的享受。能得到這個利益。
“諸深總持”。總持是對法門來說的,總一切法,持一切意。諸深總持,實際上就是這一句彌陀名號。古德從一切經歸納、觀察、研究得到的結論,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典、法門,歸納到最後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說法是這個原則,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佛法,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是真實的諸深總持。
“住叁摩地”。“叁摩地”是指念佛叁昧,也就是《彌陀經》裏講的“一心不亂”。“至于成佛”。一直到他成佛。
到這個地方,這是“普等叁昧願”。下面一句是“定中供佛願”。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西方世界的人,能分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這些菩薩們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也有這種能力。
我們把前後文合起來看,前面願文裏講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人,都能隨意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他們是化身去的。怎樣化身?也是定中化身去的。可見得沒有定,就沒有這能力。六種神通都是從“定”裏面出生的,所以“定”很重要。定中能恢複自己的本能。這種本能,現在人,叫做“神通”。離開一切妄想、煩惱,讓心定下來,靜下來,能力就恢複。心一亂妄想多了,雜念多了,煩惱多了,這能力就喪失了。
所以這是佛對他們加持。供養一切諸佛,是修福;聞佛講經說法,是修慧。
“不失定意”。這一句很重要。因爲定功薄弱的人,福慧一現前,他往往就亂了。他生歡喜心。歡喜心一生,就亂了。所以歡喜也是煩惱的一種。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七情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歡喜是情,動了情,定意就失掉了。
在享受中,沒有動情,那叫正常的享受。我們凡夫享受動感情,不正常。諸佛菩薩種種享受,他不動感情。不動感情的享受是正常的,我們享受都是動感情的,這是錯誤的。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衆。
這兩段是特別爲他方世界菩薩而發的大願,也就是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
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叁忍。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裏面一共有叁願。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彌陀願力加持,這些菩薩雖然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些功德利益,他們幾乎也都得到了。這說明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這個地方我們要學,我們要覺悟。學什麼?學阿彌陀佛真正的慈悲。我們凡夫都有成見,阿彌陀佛就很大方。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當然他歡喜接納。不念阿彌陀佛名號,不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幫助他,同樣加持他。這樣廣大的心量,我們要學習。我們世間人心量很小,排斥異端。縱然同是學佛,參禅的人排斥念佛的人,念佛的人跟參禅的人不相往來。這是錯誤的。所以讀經,我們應當忏悔。雖然法門不同,還是要互相幫助、互相照顧。這才是真實的慈悲。
“證離生法”。“生”就是生死。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遠離了,都斷掉了。就是常講的了生死、出叁界。
“獲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總持”的意思,跟前面“諸深總持”是一個意思。這地方講得到了陀羅尼。“陀羅尼”也可以解釋爲一切法的總綱領。抓到了總綱領。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平等住”是佛住。“平等”就是平等心。《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問:“應雲何住”?他的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應當安住在那裏?這個非常重要。“如何降服其心”?心裏妄念很多,煩惱很多,怎樣能把它息掉?心到底安住在那裏最妥當?此地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答覆,就是須菩提尊者想要知道的答案。要得“平等住”。他真得到了。《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心地要清淨,要平等,要覺而不迷。這就是佛性。所以他得平等住了。
“修菩薩行”。“菩薩行”是六度、是普賢十願。“六度”是大乘菩薩行,“十願”是最高級的菩薩行。“具足德本”。“德本”是性德之本。真如本性裏一切美好的根本,都具足了。我們具不具足?當然具足。爲什麼說這些菩薩這個時候才具足?菩薩具足,是都能現前了。我們是本性裏具足,但有障礙。有煩惱障、所知障,把它障住了,不能現前。他們這一切障礙沒有了,可以具足現前,得到受用了。我們的性德現在不得受用。
“應時不獲一、二、叁忍”。這一、二、叁忍,《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從“音響忍”到“無生法忍”。黃念祖居士《注解》的意思是證得地上菩薩的果位。這一、二、叁忍是叁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音響忍”,是初地、二地、叁地。第二個階段是四地、五地、六地;第叁個階段是“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的果位,幾乎達到圓滿了。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很幸運,因爲都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菩薩是七地、八地、九地。雖然自己沒有證,得佛的本願加持,使我們能達到這個境界。
這是講他方世界的菩薩,他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見到阿彌陀佛,只是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讀到《無量壽經》,心裏生歡喜心,能將這個法門普遍勸導一切衆生。阿彌陀佛以願力加持他們,雖然他們沒有達到圓教地上菩薩的地位,佛以願力幫助他們提升,使他們也有地上菩薩的智慧、德能。
“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末後這一句也就是圓證叁不退。刻實而論,等覺菩薩才真正圓證叁不退。這個地位太高了,幾乎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位平等。這也就是一生圓滿成佛。
這是佛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使他們的能力也能提升到這樣的境界,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功德、利益是平等的。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到阿彌陀佛的心量,確實非常地廣大,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