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五卷▪P3

  ..续本文上一页,过去生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我们要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只要心一动念,就在宝树当中全部看见了。这是“树现佛刹愿”。见的相就像明镜,睹其面像,看得清楚、明白。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

  

这是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这一段为我们介绍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广大,用现代话来说,它是非常大的超级星球。“严”是庄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非常之美。“净”是干净。

  

“光莹如镜”。它的光明,莹洁就像明镜一样。

  

“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这个星球放光,有非常美的光明。地球也有光,我们在地球上没有感触,太空人飞到太空,照出一些照片,我们看到地球在太空当中,是蓝色的,也是很美的一个星球。它放光,所以在外面看星球都有光明。地球的光,是反射的光。光的色彩是与星球物质有关系。

  

西方世界的物质本身放光,所以彻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

  

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一切有缘的众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光明,都生希有之心,生尊重的心,欢喜心,好乐心。那一类的众生能见到?心地清净的人,就见到了。我们今天见不到这个光明,见不到这个星球,是我们的心有障碍。只要修清净心,心净则国土净,心地清净,我们的能力就大了。十方诸佛刹土,有很多我们能见得到、能与它起感应道交。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

  

这是第四十三“宝香普薰愿”。西方世界,他的物质没有一样不放香气,非常好闻的。“宝香”是嗅觉的享受。种种光丽,是视觉的享受。

  

其香普薰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西方世界宝香,我们有没有机会闻到?可能偶而有机会。也许我们同学当中,有这种经验的人。这是与佛有缘,过去生中的善根成熟时,佛力加持,让我们能闻到宝香。这种机会比见到光明的机会要多,要来得容易。缘成熟了,你就可能遇到。这个香气,确实是世间所没有的。我们感觉一阵异香,时间或长、或短,短的几秒钟,长的可能有一分钟。有这种感应的人不少。可见得这是事实,不是虚假的。这是香光庄严,是极其美好的世界。

  

到这个地方,弥陀的本愿把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的概况都介绍出来了。后面第四十四到四十八愿,这五愿是佛特别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萨。这些菩萨度化众生。愿力很强,他们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是他们对于西方世界非常向往,自己还没去,到处劝别人去。因此他们的愿力跟阿弥陀佛的本愿也相应、也契合。后面五愿是阿弥陀佛对于这些菩萨特别的加持。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段包括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这是特别讲他方世界的菩萨们。

  

“闻我名已”。他们有缘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读到《无量寿经》,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也能跟西方世界的大众相等。这是弥陀对他们的加持。

  

他能得清净心,能得大自在。“解脱”就是大自在,自行化他,都能随心如意。“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等于。等于如来果地上的三昧。是正受,是正常的享受。能得到这个利益。

  

“诸深总持”。总持是对法门来说的,总一切法,持一切意。诸深总持,实际上就是这一句弥陀名号。古德从一切经归纳、观察、研究得到的结论,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典、法门,归纳到最后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说法是这个原则,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佛法,也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是真实的诸深总持。

  

“住三摩地”。“三摩地”是指念佛三昧,也就是《弥陀经》里讲的“一心不乱”。“至于成佛”。一直到他成佛。

  

到这个地方,这是“普等三昧愿”。下面一句是“定中供佛愿”。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西方世界的人,能分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闻法。这些菩萨们得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也有这种能力。

  

我们把前后文合起来看,前面愿文里讲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这些人,都能随意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他们是化身去的。怎样化身?也是定中化身去的。可见得没有定,就没有这能力。六种神通都是从“定”里面出生的,所以“定”很重要。定中能恢复自己的本能。这种本能,现在人,叫做“神通”。离开一切妄想、烦恼,让心定下来,静下来,能力就恢复。心一乱妄想多了,杂念多了,烦恼多了,这能力就丧失了。

  

所以这是佛对他们加持。供养一切诸佛,是修福;闻佛讲经说法,是修慧。

  

“不失定意”。这一句很重要。因为定功薄弱的人,福慧一现前,他往往就乱了。他生欢喜心。欢喜心一生,就乱了。所以欢喜也是烦恼的一种。中国人讲“七情五欲”。七情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欢喜是情,动了情,定意就失掉了。

  

在享受中,没有动情,那叫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享受动感情,不正常。诸佛菩萨种种享受,他不动感情。不动感情的享受是正常的,我们享受都是动感情的,这是错误的。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

  

这两段是特别为他方世界菩萨而发的大愿,也就是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萨。

  

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里面一共有三愿。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弥陀愿力加持,这些菩萨虽然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些功德利益,他们几乎也都得到了。这说明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这个地方我们要学,我们要觉悟。学什么?学阿弥陀佛真正的慈悲。我们凡夫都有成见,阿弥陀佛就很大方。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当然他欢喜接纳。不念阿弥陀佛名号,不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帮助他,同样加持他。这样广大的心量,我们要学习。我们世间人心量很小,排斥异端。纵然同是学佛,参禅的人排斥念佛的人,念佛的人跟参禅的人不相往来。这是错误的。所以读经,我们应当忏悔。虽然法门不同,还是要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这才是真实的慈悲。

  

“证离生法”。“生”就是生死。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远离了,都断掉了。就是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

  

“获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文就是“总持”的意思,跟前面“诸深总持”是一个意思。这地方讲得到了陀罗尼。“陀罗尼”也可以解释为一切法的总纲领。抓到了总纲领。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平等住”是佛住。“平等”就是平等心。《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问:“应云何住”?他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心应当安住在那里?这个非常重要。“如何降服其心”?心里妄念很多,烦恼很多,怎样能把它息掉?心到底安住在那里最妥当?此地阿弥陀佛给我们的答覆,就是须菩提尊者想要知道的答案。要得“平等住”。他真得到了。《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心地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这就是佛性。所以他得平等住了。

  

“修菩萨行”。“菩萨行”是六度、是普贤十愿。“六度”是大乘菩萨行,“十愿”是最高级的菩萨行。“具足德本”。“德本”是性德之本。真如本性里一切美好的根本,都具足了。我们具不具足?当然具足。为什么说这些菩萨这个时候才具足?菩萨具足,是都能现前了。我们是本性里具足,但有障碍。有烦恼障、所知障,把它障住了,不能现前。他们这一切障碍没有了,可以具足现前,得到受用了。我们的性德现在不得受用。

  

“应时不获一、二、三忍”。这一、二、三忍,《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从“音响忍”到“无生法忍”。黄念祖居士《注解》的意思是证得地上菩萨的果位。这一、二、三忍是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音响忍”,是初地、二地、三地。第二个阶段是四地、五地、六地;第三个阶段是“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萨的果位,几乎达到圆满了。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很幸运,因为都是阿鞞跋致菩萨。阿鞞跋致菩萨是七地、八地、九地。虽然自己没有证,得佛的本愿加持,使我们能达到这个境界。

  

这是讲他方世界的菩萨,他们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没有见到阿弥陀佛,只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读到《无量寿经》,心里生欢喜心,能将这个法门普遍劝导一切众生。阿弥陀佛以愿力加持他们,虽然他们没有达到圆教地上菩萨的地位,佛以愿力帮助他们提升,使他们也有地上菩萨的智慧、德能。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末后这一句也就是圆证三不退。刻实而论,等觉菩萨才真正圆证三不退。这个地位太高了,几乎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位平等。这也就是一生圆满成佛。

  

这是佛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萨,使他们的能力也能提升到这样的境界,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功德、利益是平等的。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阿弥陀佛的心量,确实非常地广大,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五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