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六卷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六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六卷

  

諸位同學:

  

這一次我們研究的課題,是《無量壽經》第叁十二品到第叁十七品。在這部大經之中,我們選定第六品做我們早課讀誦的經文,晚課就選今天研究討論的六品經。我們爲什麼在全經裏面選這兩部分?

  

佛法無論在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之中,最講求的是“相應”。也就是我們所讀誦的、所修學的,要與所期望的能相應,這才能達到我們向往的目標。淨宗最要緊的期望,是在一生當中以最穩當、最快速的方法,達到圓成佛道。這個方法,世尊告訴我們,就是教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專心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退,能在一生當中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從《無量壽經》、從《觀經》、從一些大乘經論當中,證實了世尊所說完全正確。于是我們采取第六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做爲我們早課念誦的經文。

  

四十八願是淨宗的根本,是西方導師阿彌陀佛自己爲我們宣說,世尊爲我們傳達這個消息。除了淨土叁經是專門介紹之外,在一切大乘經論裏面附帶爲我們推薦、介紹的,非常之多。所以古人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就是指歸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世尊是這樣勸導我們,我們在經典上見到,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教化一切衆生,也是以這部經典、這個法門爲第一。我們見到之後感到非常地驚奇,也感到非常地興奮,我們在這生當中有緣遇到。

  

所有一切的介紹都離不開四十八願。可以說介紹的經文只不過是四十八願的詳細報導而已。所以淨宗確實是以四十八願爲中心。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選這段經文做早課,希望自己也像阿彌陀佛一樣,從內心裏面發出度化一切衆生的大願,而不是僅僅仰慕彌陀本願而已。也就是說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就相應了。心與願要相同,如果我們的見解、行止與佛的標准相去甚遠,願不能實現,就變成了空願。因此我們的見解、行止與佛也要相應。

  

佛教導我們行爲的准則,散見在經中,自始至終處處可見,但是以叁十二到叁十七這六品爲最集中、最密集,就是教我們要斷惡修善。我們不但要修善行,更重要的是要淨化身心,把善行變成淨行。那麼我們的生活行爲與佛說的也相應了。心、願、解、行與佛都能相應,往生才真的有保證。這是我們選定這六品經做爲晚課修學的原因。

  

早晚課本我們印出來,也流通一個時期了。有一些同學還沒有機緣遇到全經的講解,讀誦這個本子對于這兩段大意要能清楚,對于修學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過去清涼大師判攝《華嚴》,他用“信、解、行、證”。這四科無論在大、小乘,無論在宗門、教下,都是決定不變的原則。首先我們對于經典要有清淨的信心,認真地去學習。第二個階段要求解,要有正確圓滿的理解,然後才能依教奉行。

  

我們把經典所說的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裏面所有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爲,這叫“修行”。我們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爲,與經典完全相契入、相融合了,這就叫“證”。這個時候,我們學佛就得到究竟圓滿的受用。由此證之,這一門學問是真實而有用的。我們學得有價值、有意義,給我們帶來真實的幸福、真實的美滿。這是從朝暮課誦裏面學習重要的意義。

  

壽樂無極第叁十二。

  

這一部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之後,分成四十八品。這一部分是第叁十二品。“壽樂無極”是這段經文的小標題。佛說經沒有分段,也沒有標題。分段、標題是夏蓮居老居士加的,使我們展開經文,眉目更爲清晰。

  

經文從這段開始是彌勒菩薩當機。大經一開端是阿難尊者當機,到這個地方是彌勒菩薩當機。所以經文一開端是“佛告彌勒菩薩”。

  

本經第四十六品,世尊在經文上有這麼一段話,“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贊,付囑汝等,做大守護”。這一句話很重要。

  

“如理宣說”是指這一部經的全部。佛不是隨便說的,是與理論、與事實完全相應的宣說。這是我們能信得過、能肯定而不懷疑的。

  

“付囑汝等”。“汝等”是指的彌勒菩薩跟阿難,以及與會的這些大菩薩們。如果把意思引申,凡是後世曾經讀到這部經文,聽到這部經文的人都有份。換句話說,世尊不但勸勉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而且還要擔負起宣傳弘化的使命。也就是說把這部經典、法門,盡心盡力的去推薦給別人、介紹給別人。這就是“付囑”跟“做大守護”的意思。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把度後世這些衆生的這一樁大事,付托給這些菩薩,特別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將來下生做佛的時候,因爲他受過釋迦牟尼佛的付托,他當然要講這部經,當然要說這個法門。但是彌勒菩薩下生還很久遠。在《彌勒下生經》裏面說,他要到佛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在我們地球上出現。那麼現代有一些學過科學的同學懷疑,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我們地球還在不在?這是真實的一樁事情。但是佛所講的這個世界,並不限于這個地球,佛所講的是娑婆世界。而娑婆世界實在講是太大了。

  

《地藏經》上講,造五逆十惡重罪之人,要墮在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的時間很長。這個世界壞了,怎麼辦?他搬到他方世界的阿鼻地獄去,等到這個地方世界又成了,他再搬回來。原來是這麼回事情。根據這些經文,我們就曉得,太陽系的成、住、壞、空,與佛所說的關系不大。

  

太陽系壞了,還有銀河糸。銀河系壞了,還有更大的星系。要是以黃念祖老居士的看法,我們現在天文學家所講的銀河系,只是佛經上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娑婆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那麼這叁千大千世界裏面有多少個單位世界?至少有一百億個。可見這一百億個單位世界,這裏壞了,可以搬到那裏去住;那裏壞了,可以搬到那邊去住。所以這一樁事情,我們大可以不必擔心。佛給我們講的話是真實的。

  

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數字從那裏來的?它是有根據的。

  

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四百年。也照一年叁百六十五天計算,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四千乘叁百六十五再乘上四百,那個數字就是兜率天人的壽命。所以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壽命盡的時候,到我們這個人間來示現做佛。這是賢劫中第五尊佛。

  

在這一品經,佛首先爲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壽量、享受,都是“無極”的,也是無有言語能說得盡的,也是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的。這是說“壽樂無極”。

  

經文在此把前面叁十一品經做爲一個結論,在這個地方勸勉我們。又特別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人事環境之美。古人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人情的變化太大了,怎樣才能與人和睦相處?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樁事情。西方極樂世界人事環境,實在講是太美、太好了。諸佛刹土在物質環境上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的有很多,但是在人事環境上能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的幾乎看不到。這就是諸佛如來對于阿彌陀佛極端贊歎、極力勸勉大衆往生,真正的理由就在此地。人事環境太好了,所以勸導我們要親近。

  

後半段講“國土微妙”,勸我們發願往生。這是這一品裏面的大意。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

  

當時講經的法會,彌勒菩薩參加了。我們在經文第一品、第二品裏面見到這些人。下面的話是佛說的。

  

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

  

“無量壽國”就是無量壽佛的國土。“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在經典裏面所見到的這個世界,不是一般的世界。一般諸佛刹土有十法界,而這個世界是道地的一真法界。他裏面所顯示的是普賢菩薩。我們在第二品就見到“德尊普賢”。而世尊在《華嚴》裏面告訴我們,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滿成佛。

  

西方世界沒有本土的人,都是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像我們現在講的,他是每個地區移民過去的。他移民的條件很嚴格,一定要心地清淨,心淨則土淨,于是那一邊就變成淨土。這是移民條件限製的,所以它跟一般國土不一樣。一般國土衆生都是善惡業雜染,不是這麼純粹清淨。他這個地方純粹清淨,因爲條件不同。這個我們應當曉得。說起來也相當合情合理。

  

那麼那來的“聲聞”?有聲聞那當然就不是純淨了。此地的“聲聞”,甚至于佛在經典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我們在前面都解釋過了。

  

他們的“功德”,他們的“智慧”,“不可稱說”。

  

“不可稱說”這四個字,如果是對…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