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人的真實相,你把他這個相給損減了、把他醜化了,你才會生起嗔心。
所以,我們過去起顛倒的時候,因爲沒有看到真相,你只是活在你心中錯誤的影像裏。你或者把這個影像過度的美化,或者過度的醜化,所以那個影像是錯誤的影像,故你當初所緣的境界是一種虛妄的影像。
而我們念佛就不同,我們念佛所緣的是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我們真實能夠感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真實功德,我們真實的爲了要追求菩提,爲了要成就無量光、無量壽的一種依正莊嚴而生起的。所以說你念佛時候所緣的境,是真實的境,因爲那是從聽聞正法、如理的思惟而産生的,所以真妄也是有所差別。
我們舉個例子,譬如說有人被毒箭射中了,這個箭射得很深,傷到骨頭裏面了,而且這支箭毒性還特別強,它能傷肌破骨。但是重點不是它射得有多深,重點也不在于它的毒性有多強,重點是你是不是有消除箭毒的“藥鼓”,你有這個“藥鼓”,一擊起來這個箭就自然跑出來,這個毒性也自然消除。又好似一個人生病了,不管他的病有多重,重點是能不能找到可治這種病的藥。如果能找得到藥,它就能夠療救這個病人。
我們再從阿賴耶識受熏的角度來看修行這件事,我們的阿賴耶識,在虛妄的境造了很多的業、熏習了很多的種子,這個種子在唯識學叫虛妄的種子。但是你真實的發菩提心,你在受戒的時候,你緣叁寶的境而發起一種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的心,這個種子在唯識學叫金剛種子。爲什麼?因爲所緣的境界是叁寶的種子。諸位都知道,一個人受菩薩戒,要嘛在法師的面前受,最低的標准是在佛像的面前受。所有的戒體要成就,一定要緣真實境的。什麼叫真實的境呢?就是叁寶的境。你在叁寶前受,戒體才會堅固。如果對著一顆樹來受戒,那就得不到真實的戒體。
因爲這個境有真妄的差別。所以說,造業的時候,是緣著心中的一個虛妄性。而念佛的時候,是緣叁寶的功德,緣那種真實救拔的功德。總而言之,我們念佛的時候,要相信、要建立真實能夠破除虛妄的信心。
我們修行人要做二件事:第一個趨吉,第二個避凶。當然我們要修習很多善法,看到大乘經典諸佛菩薩的德行,我們要生起好樂之心,但對一個初學者來說,趨吉這件事情還不是很急迫。一個初學佛者更重要的是避凶,遠離災難很重要。一個人要遠離災難,就要知道災難是怎麼來的,災難就是我們心中的情緒,就是六根對六境時的第一個念頭。對那個情緒、那個盲目的念頭,我們一定要有克製的力量。我可以告訴同修們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對治負面的、破壞性的情緒的最好方法是“不動”。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印光大師講這句話實在是太殊勝了,他這個法門是來自《楞嚴經》中的一段話,它有很多對治妄想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不動。
諸位知道,所有的妄想都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時間是所有妄想的天敵。你試試看,你打一個妄想,你只要把這個妄想拖過一段時間,你這個妄想就會自然消失掉!你要是敢跟它拖,妄想是經不起拖的。世間的人常講“主動、積極”,但要看場合。如果碰到要遠離的過失,你去主動積極就要增長過患。一個剛開始修行的人,如産生一個與自己有利的念頭,那最好還是不管它,不隨妄轉。所有的初學佛者,都是先從否定自己、不隨妄轉開始。如果一個人他連“不隨妄想”這四個字都不知道怎麼修,那要想避免災難是很困難的。因爲一個妄想起來,你就會跟著它走,妄想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說虛妄心是一種生滅相,我們念佛的心是真實的功德。
第叁個我們看決定: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製,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
前面是講真妄,這裏是講它的強弱。我們造罪的時候,心是有間斷的、有終止的。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不是隨便就念佛,也不是一時的沖動。我們是經過長時間的聽聞大乘法義,建立了願成佛的菩提心。由于我們長時間聽聞淨土的教義,對阿彌陀佛生起了歸依的心。所以這個時候的心,是無間心,特別的堅定,而且是無後心,念念的相續沒有終止。同修們想想看,一個堅定而相續的心,面對一個猶豫不決、間斷的心跟有終止的心,那當然是善心猛利,所以就能夠往生。
以下舉二個譬喻:
如一條周長十圍的繩索,這個繩索很粗,要有十個人才能夠把它圍起來,一千個人都拉它不斷。叫一個小孩子拿把利劍來往中間一砍,刹那之間這條繩索就分成兩截了。這譬喻的意思就是說:不論你的業有多重,只要有方法,不論有多麻煩,只要有智慧就好解決。
又如千年的積柴,用來當柴火的木頭累積了一千年,只要點燃一根火柴,這個像一顆豆子大的微細火苗,一下子就能把千年所積的木柴燒得精光。這個譬喻的意思是說:你若是有智慧,刹那之間見本性。或是你在臨命終時,用最強的力量去念佛,這口氣一斷,立即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在《淨土聖賢錄》中也有許多公案,我現在講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唐朝張善和往生的故事。我想很多同修都看過《淨土聖賢錄》,並且在《佛祖統紀》、《龍舒淨土文》等書中也有記載,說的是:唐朝有個叫張善和的人,他以殺牛爲業。臨命終時陰境現前,見群牛前來討命,用角挑他的眼、刺他的胸。張善和大驚失色,就對他的妻子說:“快請僧人來救我!”師父來到他家,就對他進行開示:“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講到,若有人臨終時地獄相現,如果能以至誠心稱念南谟阿彌陀佛十聲,則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淨土。”張善和聽後就用左手舉火,去點右手的香,向西方專一懇切念佛,未滿十聲,即說:“群牛已經離開了,我見到阿彌陀佛從西面來,並遞給我蓮花寶座,叫我坐上去。”話剛說完,他就往生了。
張善和臨終念佛不到十聲,討債的牛就離開了,不但這業障已經消除了,連阿彌陀佛都現前接引他了。同修們會說:“他造了一生的殺業,他臨終的時候念佛還未滿十念,爲什麼未滿十念的念佛,能夠把重大的殺業轉過來,轉成清淨的蓮華呢?轉地獄的火成清淨的蓮花呢?”理由只有二個:第一,他念佛的時候是用真實的心來念佛的,不像我們平時念佛沒有真實用心,念佛時還要打妄想。第二,他用堅定的心來念佛,專注、堅定。因爲他以真實的心、堅定的心來念佛,所以能把整個殺業轉過來,故牛就消失了,佛就現前了。
淨土宗十叁祖印光大師在他的文鈔叁編卷四《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中說:“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間家業兒女,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雲,若有衆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由此因緣,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
所以,我們不可用時間的長短來判定業力,應該從本質的真實、虛妄,同用心的堅定、不堅定來判斷。 “十念必生”的問題我們就討論到這個地方。
【又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命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
譬如說有個人,他一生都修十善業,照理說他是可以生到天道的,但是他在臨命終時,起了一念決定邪見,就墮落到阿鼻地獄中去。
講到這裏我要勸告諸同修:在我們臨命終時,這一生若是有和你過意不去的人,臨命終時最好不要讓他靠近。萬一臨命終之時,剛好遇到最討厭的人,那就完了!本來臨命終念佛已經念到面貌紅潤了,看到討厭的人來,臉色馬上變黑,光是氣就氣死了,這樣就很淒慘了!所以學佛的人,平時要盡量學著肚量大一些,若是有人欺負我,侮辱、誹謗我,要置我們于死地,我們就當作這是我欠他的。我們平時遇到業障時,就要學會歡喜、輕松。若是累積到臨命終時,就像整筆賬款要一次還清,那就很困難了。若是分期償還就比較輕松,所以一期一期欠人的都要及早償還,應該起歡喜心。所以有智慧的人遇到逆境他會很歡喜。若是沒有智慧的人遇到逆境就會很氣憤,他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卻不知道自己前世是怎麼陷害別人的。所以說修行當中不論有什麼委屈,逆境來時,也歡喜地接受,業障就拿我們沒辦法了!這樣臨命終時就有幾分把握了。不然的話,你想想看,平時修十善的人,應該是能夠生到天上的,只因臨命終一念決定邪見就墮落了,嗔恨心一起就墮地獄了!
【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命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
惡業是虛妄的,但臨命終的那一念惡因爲猛利,就能將我們一生所造的善業排除,令墮惡道。何況到臨命終時,我們發一念極猛利的念佛真實心,那這個無間善業,怎麼會不能排除無始的惡業,而得生淨土呢?是絕對可能的!刹那之間,念十句佛號決定往生,絕對不要懷疑!
下面說:
【又雲: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爲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你想想看!虔誠地專念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因爲念佛時心的猛利,故可伏滅惡業決定得生,同修們請不要懷疑。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的的確確太重要了,因爲論中所舉的這些懷疑,都是生生世世所有衆生的懷疑。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6]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雲:“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雲:“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
世間流傳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往生,這要靠宿世的善根才能成就,絕對不能這樣解釋。如果這樣解釋的話,豈不是臨命終時能猛利地十念都不能往生了嗎?爲什麼呢?下面大師就引用無著造、真谛叁藏譯的《攝大乘論》來爲我們作證,《論》中講到:“由只有發願,全無修行。”《雜集論》也講:“只要你發願往生安樂國(即極樂世界),就能往生。只要聽到無垢佛的名號,就能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阿耨菩提。”這些講的都只是最初所種的因,及最後所成的果,而省略了中間的修行法。因爲這些都是沒有修習正行,這才是別世別時成就往生之正因。
現在接下去說:
【若將臨命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
本段文字說:若是把臨命終時,在聽聞善知識開示之後,能無間斷地十念,能勇猛、認真地念幾聲佛就往生,看作是後世成佛之遠因,那就錯了。若是這樣理解十念往生,就會誤了許許多多衆生。
善導大師認爲臨終的十念往生非別是意,他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中說:“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雲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故知臨終十念願行具足,則非別時意,因十念時十願、十行都已經具足。
所以,我們今天要有這個決定心:不管你前世有沒有善根,不管你以前有沒有聽到佛法,不管你以前有沒有發願,過去有多少惡業全部不管,十念必定成就。只要在臨命終前聽到佛法,又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他念幾聲佛,只要能念佛都能往生。其實任何人無量劫以來,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善根,我們前世若無善根,今生你還能信嗎?還能臨命終十念嗎?同修們能來學佛,大家宿世都有善根!只要你能信你就早種有善根,希望諸位同修好好想一想這個道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這一句太重要了!我們今天聽了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之後,我們就要聽智者大師的,堅固自己的道心,既然修淨土了,就要堅持到底,不再改信別的法門,免“自墜陷也”。
再說幾句:如果學佛不久,哪裏有講經就到哪裏去聽,還以爲是多聞、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其實初學佛者沒有一點基礎,更沒有擇法眼,你聽得多了,就會分不清楚。聽得太多,聽聽每個法師所講的都很好、都很有道理,這樣修行就會變得很複雜。拜了很多師父,就不知到底要聽哪一位的了?我們既然對淨土有信仰,那就聽佛、聽祖師大德的,相信了就要去做。好,開始認真地念佛!
《《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