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P2

  ..续本文上一页始念佛,我们是凡夫念佛。我们过去无始劫以来,已经造了很多的罪业,凡夫跟圣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凡夫心中有罪业。这个罪业不只是前生造罪,即使在今生的一期生命当中,在我们还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我们也造了很多身口意的罪业,所以观察我们的内心世界,是罪业深重。这样的人,怎么能临终十念佛号,就成就往生呢?

  首先,解释一下十念:历代祖师在解释十念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解释,就是说这个“十念”指的不是一个数目,十念是一种概念,是比喻短暂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造的罪业是这么长的时间,无始以来在心中已经熏习了很多的罪业,怎么说在临终的时候,这么短暂时间的念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超出三界的轮回呢?从因果的道理来说,这怎么能通呢?

  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有很多善业的种子,也有很多罪业的种子,临终的时候,到底是哪一个业先得果报呢?学唯识的人都知道答案,那就是强者先牵。按照次第,一定是业力强大的种子先表现出来。我们一般说:无始劫造的罪业应该是强者,临终的十念应该是弱者,从这个强弱的角度,就会产生质疑。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释疑

  【答: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命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

  这段同修们一看就可以理解: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善业、恶业的多与少、强或弱,大家都不知道。如果他在临命终时能遇到善知识,能临命终十念成就,这就说明他宿世的善业强,才有可能遇到善知识,才有这个十念成就。若是恶业多的人,根本连善知识都遇不到,更别说是十念了。下面这一段是智者大师回答的重点,同修们请注意听。我们一起念:

  【又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智者大师说:我们总是认为我造罪业的时间特别长,你看我在过去这么久的生命之中,每一世都造过很多罪业,因这么长时间所造的业,应该是很重了。而我今生的念佛,是在临终的时候,只是十念的相续,时间又特别短,所以这个业是轻。

  智者大师认为这个思想是错误的,他认为所谓的重业、轻业,不在造业的时间,我们应该用缘起的道理,从三个角度来加以比较,才能够决定这个业的轻重,才能决定招感的决定性与不决定性。重点不在你造业时间长短,而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决定:一者在心,就是你造业的时候,你那个能造的心有差别。二者在缘,你所造的境缘,是你在什么境缘下所造作的。三者在决定,你在造业的时候是决定的、还是犹豫不决的。就是说,我们单从时间上来判定业的轻重,这是个错误的概念,应该从能造的心、所造的境,跟你造业的时候决定不决定来判断。

  以下,我们就分别加以解释,首先我们从心想方面来看: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先看看我们造罪时候的心态:一个众生他会造罪,那个能造罪的心是怎么有的呢?是从虚妄的颠倒生,这里的重点是在“虚妄”这二个字。为什么一个人好端端的会去造业呢?他就是有一个虚妄的妄想生起。这个妄想是怎么生起的呢?简单的讲,我们身是一个果报体,我们有眼睛、鼻子、嘴巴等等六根,六根感受的功能,跟六尘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创造一个心识出来。这个心识的很大部分,都是盲目的、情绪化的念头。

  比如说现在我要骂一个人,这个生起想骂一个人,是一个能造罪业的心,就算是还没有产生行动,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呢?你一定是眼睛看到某一个人,或者耳朵听到某一种声音,如果根同境没有碰撞,是不可能产生念头的。那么你要去骂一个人,这个心态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一个,它是直觉性的,他绝对是没有透过智慧的观察。第二个,它是盲目的。第三个,它是生灭的,最重的是它是生灭的,它是随着境而生灭的。你如果把这个所缘境拿掉了,你当初是缘某一个声音生起这个念头,直到你把这个声音在心中也拿掉,这个心念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常常说生灭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刹那生灭的。所以我们简单的讲,虚妄心就是“觅之了不可得”,因为它来也不知道怎么来的,去的时候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算是在造作的过程当中,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所以要知道,我们每一个造罪的念头,虽然有很多的差异相,有的是贪烦恼、有的是嗔烦恼、有的是高慢心,但是它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虚妄的,是盲目的、情绪的。

  我们再来看看念佛是什么心态?念佛的人他为什么会念佛呢?这个能念的心又是怎么回事呢?是从一个佛法善知识的开导,听闻了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以后,经过如理的思惟,而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所有修行念佛的人,他念佛的心,都是透过智慧的判断才念佛的。所以我们知道,造罪时是盲目的,那个心是一种虚妄性。而我们念佛的心,是透过智慧,智慧的心它的形象是真实的、永恒的。所以说,一虚一实不能相比。造罪的时候是虚妄心,念佛的时候是透过观察真理而产生的一种念佛的心,一个是随顺于情绪,一个是随顺于真理,这二种是有虚实差别的。

  现在我们讲一个譬喻:有一个万年的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这暗室是比喻我们无始劫来的妄想。日光指的是我们对三宝功德真实的归依,那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观照力现前的时候,我们的情绪马上消失掉,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不可能因为它时间已经很久了,就说它不能消灭。不管它有多久,因为它的本质是虚妄的,所以光明能够破除黑暗。这里使我们明白,我们的心态有二种:一种是真实的心,一种是虚妄的心。

  比如说我现在要去骂一个人,这个心是情绪化的,这个念头你只要不管它,它自然会消失掉。你看我们每一次发完脾气以后,每一次都后悔。为什么?一个人会后悔,表示你那个心消失了,所以你才会后悔。如果你那个心还在,你怎么会后悔呢?只要是恶念的心,都是突然间来、突然间消失,来得快、去得也快,都是那种很情绪化的、很躁动的心。但是我们每一次修行的心都是很平静的,我要广度一切众生,这个念头它是从智慧而生的。好多同修都已受了菩萨戒,诸位同修还记得吗?诸位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也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一个恒久的心。我们受完戒以后,当初缘三宝的境而发心,回来以后这个心还在,它是一种持久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它随顺于理,它是一种真实的心。所以我们要知道,问题不在时间的长短,问题是在于它是一种真实的心,还是虚妄的心,这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净土圣贤录》中有一个公案:唐朝的马子云居士,科举时中了举人,担任泾县的尉官,平时也念佛。当时朝庭遇到叛乱需要粮饷,于是官府就派遣他把本郡的田赋税捐,督运到京城。当时他所乘载的船只,因在半途遇到天气突然转变而沉没,一万斛的大米也沉入江中,因而被关进牢狱。要知道损失这么多的军粮可是个死罪啊!于是马子云被关进狱中,他就专心一意地念佛,经过五年之后,终因遇到特赦而出狱。后来就隐居在南陵山的寺院中精进念佛,并持日中一食戒。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于泾县往生。在往生前一天马子云曾经告诉寺里的人说:“我因为命运坎坷,而能到寺院里专精地学佛,如今西方的行业已经成功,我将要往生极乐世界了!”第二天,自己沐浴,穿着新的衣服,端身正坐恭敬合掌,不久突然异香满室。马子云说:“佛来了!”说完即安然往生。

  我们看完这则往生故事,可以探讨一下,马子云遇到死罪这个灾难之前,他也念佛,但是那个时候念得不相应。为什么他一定要遇到死罪的时候,他到监狱中才真实的念佛,才把这个业转过来呢?为什么经过这场挫折之后才发心住寺院,才开始精进用功念佛而使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乃至到临终的时候招感佛陀的接引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他刚开始在家念佛的时候,缺少真正的、真实的念佛心。他后来遇到了逆境,这个时候对世俗的因缘,那个攀缘心才开始收敛,这时候心中才真实的看到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所以说在我们发了真实道心以后,我们的业就可以改变。因为以前的心是虚妄心,故心随妄转,这时的根同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情绪,这个情绪就是我们的心,它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但当我们开始缘无上菩提的功德,生起一个出世的道心时,这种心是不可破坏的。所以说我们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一种出世圣道的心,那才是真实的心。我们过去造业的时候,是在当下的所缘境产生一种一时的情绪,这个是虚妄的心。所以说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是第一个理由。

  现在看第二个理由: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惨、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惨,而不肯出也?】

  这段文讲到我们在造罪的时候,他当初的所缘境有所不同。在造罪的时候,他的所缘境是依止一时的情绪,那个情感性的、黑暗的心,去攀缘一种虚妄境界而生,这个虚妄境在唯识学上叫做“遍计所执性”。你看到一个人,你会对他生起贪爱,就是你没有看到他真的实相,你一定是把这个人想得太美好了,就是你对他有所增益了,这个增益的相是你心中捏造出来的。你看到一个人起嗔心,你也没有看到…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